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环己烯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工作场所空气中环己烯用活性炭管采集,二硫化碳解吸后,经气相色谱柱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结果环己烯在0.77~4 050.00 μ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9;方法检出限为0.23 μg/ml,定量下限为0.77 μg/ml,在采样体积为1.5 L,解吸液体积为1.0 ml的条件下,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15 mg/m3;批内和批间精密度(RSD)分别为0.62~1.9%、1.5~3.5%;平均解吸效率为96.4%;穿透容量(100 mg活性炭吸附剂)为29.4 mg;平均采样效率为100%;样品在室温下可保存7 d,置于4 ℃冰箱内可保存14 d;空气可能与环己烯共存的环己烷、正己烷、苯、甲苯和乙苯,在该方法条件下不干扰测定。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好,准确度好,检出限低,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环己烯的现场监测。

  • 标签: 色谱法,气相 工作场所 环己烯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三氯苯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用玻璃纤维滤膜和溶剂解吸型活性炭串联组成的采样管采集空气样品,二硫化碳解吸,毛细管色谱柱分离,电子俘获检测器进行检测。结果1,2,3-三氯苯、1,2,4-三氯苯和1,3,5-三氯苯质量浓度分别在12.20~1 220.00、16.60~1 660.00和14.80~1 480.00 μg/L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46~0.999 48;1,2,3-三氯苯、1,2,4-三氯苯和1,3,5-三氯苯测定方法的批内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96%~2.68%、1.73%~2.82%和1.81%~2.56%,批间精密度RSD分别为3.27%~4.25%、2.85%~4.83%和3.46%~4.43%,回收率分别为92.4%、92.0%、93.6%,最低定量质量浓度分别为0.81、1.53和1.18 μg/m3(均以解吸液体积为3 ml、采集15.00 L工作场所空气计算);样品在室温下可保存5 d以上。结论方法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1,2,3-三氯苯、1,2,4-三氯苯和1,3,5-三氯苯的监测。

  • 标签: 色谱法,气相 空气 溶剂解吸 三氯苯 工作场所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缅边境地区8月龄~14岁儿童麻疹成分疫苗(MCV)的保护效率,探讨一起麻疹暴发疫情的原因。方法对一起输入性麻疹暴发疫情的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血液样本和咽拭子或尿液进行检测。采用1 ∶ 4配对的病例对照方法评价8月龄~14岁儿童MCV的保护效率,共调查33例麻疹病例和132例对照。结果本次暴发共确诊67例麻疹病例,包括4例境外输入病例。33例(49.3%)为8月龄~14岁儿童,其中25例(75.8%)至少有1剂次MCV免疫史。8月龄~14岁儿童接种MCV疫苗总体保护效率为88.7%(95%CI:56.9%~97.0%),2剂次MCV疫苗保护效率为89.7%(95%CI:49.9%~90.9%)。12月龄以后接种第1剂次MCV疫苗保护效率89.5%(95%CI:18.3%~97.8%),高于8~12月龄接种第1剂次的86.9%(95%CI:42.9%~96.7%)。最近一次接种MCV距离麻疹发病的时间间隔<5年的保护效率为92.0%(95%CI:38.4%~98.1%),时间间隔≥5年的保护效率下降至85.6%(95%CI:43.4%~96.7%)。结论边境地区适龄儿童MCV的保护效率较低是导致境外输入疫情传播蔓延的主要原因。有必要加强常规免疫,确保2剂次MCV接种率,提高免疫接种质量。

  • 标签: 麻疹 暴发 疫苗保护效率 边境地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开展卒单元护理模式对卒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住院患者106例,将卒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53例。两组均接受同样的药物治疗,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个性化的卒单元护理模式;比较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FMA评分、HAMD评分。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FMA评分、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实验组Barthel指数、FMA评分、HAMD评分分别为(55.49±8.96)分、(57.22±9.13)分、(8 .89±4.55)分,均优于对照组(44.65±7.78)分、(45.76±8.02)分、(16.56±5.6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卒患者介入卒单元护理模式,可降低卒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卒中患者 卒中单元 护理 康复
  • 简介:摘要小卒是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分,各项评分均≤1分,且无意识障碍的卒。小卒在诊断上仍普遍存在误区,且容易与其他类型的卒混淆,这给小卒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结合最新版指南,对小卒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轻型卒中 诊断 治疗 静脉溶栓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再灌注治疗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的标准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转归和降低病死率。有研究发现,再灌注治疗可能会增加卒后癫痫发作和卒后癫痫的发生率,但目前对此观点仍存在争议。文章对近年来再灌注治疗与卒后癫痫发作及卒后癫痫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癫痫发作 癫痫 再灌注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内手术
  • 简介:摘要卒相关性肺炎(SAP)是急性缺血性卒的主要并发症,与患者的病死率和医疗费用增加密切相关。发生SAP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与误吸及卒诱导的免疫抑制有关,后者是在卒中发生后通过复杂的循环性和神经性通路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而诱发。

  • 标签: 卒中相关性肺炎 卒中诱导免疫抑制
  • 简介:摘要术相干光断层扫描(intraoperativ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iOCT)能实时显示手术的眼部结构,提供手术过程和器械与组织相互作用的动态视图,从而增强对手术过程的了解,促进手术关键步骤的决策,以获得最佳手术效果。目前,通过手持或集成于显微镜,iOCT正越来越多地用于各种眼前段手术的辅助决策,特别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角膜移植、青光眼手术和配合不佳的小儿眼病患者的检查、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外,iOCT在屈光手术和眼表疾病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的iOCT系统的局限性与仪器的兼容性、术野的自动跟踪以及实时图像的自动化分析有关。(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306-312)

  • 标签: 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 作者: 沈晓丽 许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20年第01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 出生缺陷防控关键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儿童器官功能衰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00
  • 简介:摘要原发性及继发性气道问题直接影响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危重症儿童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软式支气管镜作为PICU危重症患儿气道病变诊断和介入治疗的重要方法,需要规范、连续、全程、无缝隙的护理配合。本文将对PICU中行软式支气管镜操作术前、术、术后的医护配合进行探讨。

  • 标签: 软式支气管镜 围手术期 儿童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Pinnacle计划系统在临床静态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病例上的对比,研究自主研发的DeepPlan计划系统的快速直接子野优化模块的临床应用性能。方法选取安徽省肿瘤医院25例肿瘤患者资料(其中6例头颈部、10例胸部和9例盆腔),分别使用DeepPlan和Pinnacle制定静态调强放疗计划,比较两个计划系统优化后的靶区适形度和均匀性、机器跳数、子野数的差异,并针对宫颈癌病例比较剂量学参数差异。结果两个系统中所有病例均满足临床剂量要求,DeepPlan的平均优化时间为86 s,平均剂量计算时间为8.36 s。与Pinnacle相比,DeepPlan优化出的放疗计划具有更小的机器跳数、更多的子野和更大的靶区适形度指数(conformity index,C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08、2.912、2.875,P<0.05);靶区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宫颈癌病例,DeepPlan优化后的膀胱V40低于Pinnacle(t=-5.498,P<0.05),小肠V20高于Pinnacle(t=2.581,P<0.05)。结论DeepPlan通过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加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直接子野优化,得到满足临床要求的静态调强放疗计划。与Pinnacle相比,DeepPlan系统有更好的靶区适形度和更小的机器跳数,但子野数更多,对宫颈癌病例膀胱的保护略好,对小肠的保护略差。

  • 标签: DeepPlan Pinnacle 直接子野优化 静态调强放疗
  • 简介:摘要目的在甲状腺手术应用甲状软骨单针记录电极监测神经功能,对比导管(ET)表面电极,探讨该电极的监测可靠性、风险预警性、应用稳定性。方法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共136例甲状腺手术涉及的182条神经行标准化监测,单针电极与监测导管电极同时记录肌电信号(EMG)参数,对比验证单针电极获得的EMG参数特点、神经损伤预警功能以及监测稳定性。结果V1信号单针电极振幅(2 048±706) μV>ET电极振幅(890±406) μV,R1信号平均振幅(2 736±882) μV>(1 563±560) μV(n=182,迷走神经:t=34.078,P<0.05;喉返神经:t=27.063,P<0.05),潜伏期与ET电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侧迷走神经:t=-1.578,P>0.05;左侧迷走神经:t=-2.868,P>0.05;喉返神经:t=-3.276,P>0.05);ET表面电极位恢复时间为4 min(2~8 min),单针电极位恢复时间为5 min(3~9 min);8例ET电极出现假阳性结果病例单针电极工作如常。结论单针电极具有与ET电极相同的监测功能和效果,且接收振幅显著,信号稳定,无假阳性结果干扰。

  • 标签: 喉返神经损伤 术中神经监测 甲状腺手术 甲状软骨
  • 简介:摘要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是一种高分辨率的三维梯度回波T2*序列磁共振技术,利用组织间磁敏感性的不同通过相位图像来显示磁敏感图像,对顺磁性物质如脱氧血红蛋白和血液分解物质极其敏感。在缺血性卒急性期,SWI可有效评价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及预测临床转归。文章就SWI在缺血性卒急性期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中国,卒是死亡及致残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大部分卒(约80-90%)是可以预防的。本文对近期卒预防措施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包括戒烟、地中海饮食、限制盐摄入量、使用B族维生素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卵圆孔未闭和颈动脉狭窄。使用B族维生素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确能预防卒,但是携带MTHFR变异的患者需要更高剂量的叶酸,并且由于氰钴胺对肾损伤患者有害,我们应该使用甲钴胺或羟钴胺。阿司匹林抵抗似乎是肠溶衣导致,而超过50%的中国人因存在细胞色素酶CYP2C19变异而对氯吡格雷反应减弱,该酶将药物从前体转化为活性状态。作为目前抗凝治疗的重大变革,新型口服抗凝药(DOACs)因其直接效应而备受关注,本文将着重讨论各个DOACs之间的主要差异。经皮卵圆孔封堵可降低卒中风险,但是在大多数有卵圆孔未闭的卒患者卵圆孔未闭是偶然出现的,因此识别出以反常栓塞为可能卒机制的患者亚组十分重要。一些卵圆孔未闭的患者由于肺栓塞的风险更适宜使用抗凝治疗。颈动脉支架给高龄患者带来更高的风险,大多数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强化药物治疗更优于支架置入术或内膜剥脱术,而只有少数患者可从颈动脉支架或内膜剥脱术获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半肝切除术静脉(MHV)显露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行腹腔镜下半肝切除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有无显露MHV将患者分为显露组和非显露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第3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腹腔镜下半肝切除的58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2例,年龄22.0~75.0(49.8±12.1)岁,MHV显露组患者30例,非显露组患者28例。两组患者年龄、Child-Pugh评分、疾病谱等方面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3例患者中转开腹,其中显露组2例,原因为严重的CO2气体栓塞导致循环不稳和不易控制的术中出血各1例,非显露组1例为术较多出血而中转开腹。显露组患者手术时间较非显露组手术时间长[(240.8±80.6)min比(185.8±50.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露组患者术后第3天ALT低于非显露组[(150.8±80.6) U/L比(287.6±110.2) 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MHV为导向的解剖性腹腔镜半肝切除是符合精准外科理念的手术方式,是安全可行的,其手术难点在于如何快速安全的找到MHV主干及出血的可靠处理。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半肝切除 肝中静脉 解剖性肝切除 CO2气体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vascular hyperintensity,FVH)在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轻度症状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卒患者预后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具有轻度症状的急性卒患者[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5分]。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接受磁共振成像检查,且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R angiography,MRA)检查为大脑中动脉闭塞。根据FVH显著存在与否,将FVH分为两组:FVH (-)和FVH (+)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梗死体积、3个月功能功能预后(mRS评分)及一般临床资料等。统计学分析FVH在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轻度症状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卒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在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48例),FVH (-)组FVH-DWI不匹配率(23.81 %)、不良功能预后比例(14.29%)低于FVH (+)组(66.67%;5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94,P=0.004;t=7.288,P=0.014)。与预后良好组相比,不良功能预后组具有较低的FVH-DWI不匹配率(23.81%与61.29%)、较大的DWI梗死体积(6.60±1.11与4.43±2.20)及较高的FVH (+)率(82.35%与4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73 ,P=0.017;t=4.447,P=0.000;t=7.288,P=0.014)。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WI梗死体积[OR (95%CI)] :0.327 [(0.154~ 0.698),P=0.004]、FVH [OR (95%CI)] :6.462[(1.536~27.179),P=0.011]及FVH-DWI不匹配[OR (95%CI)]:0.099 [(0.025~0.389),P=0.001 ]为预测未接受再灌注治疗患者卒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对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轻度症状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卒患者,FVH显著比FVH不显著的患者更可能出现不良的功能预后。

  • 标签: 卒中 磁共振成像 预后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
  • 简介:摘要近年来,以机械取栓、支架植入等为代表的血管内介入技术获得了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已成为缺血性卒重要的诊疗方式。但是,随着介入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开展,更多的问题亟待研究探讨。本文探讨了一些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缺血性卒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期能引起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提高该项技术的规范应用,推动神经介入学科的发展。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岗互补联合双向互动随访在重度癌痛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出院的癌痛病例,双岗互补联合双向互动随访实施前(2018年1~4月)和实施后(2018年5~8月),各52例。实施前后癌痛者分别设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出院后接受由责任护士以电话形式开展的癌痛控制随访,试验组接受双岗互补联合双向互动随访。对两组干预后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干预后的镇痛用药依从率、癌痛控制有效率、癌痛延续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岗互补联合双向互动随访显著提高癌痛患者镇痛用药依从度及癌痛控制有效率。

  • 标签: 双岗互补 双向互动 中重度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