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工艺优化后的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0.1 ml分装量)与注射用冷冻干燥无菌粉末用氯化丁基橡胶(覆聚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膜)的相容性。方法完成包装的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于(25±2)℃、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保存6个月,对元素杂质、抗氧剂、硬脂酸和棕榈酸、氟化物进行检测,考察成分是否会向制品迁移;对制品进行效价、pH、水分、右旋糖酐和蔗糖、氧含量的测定及无菌检查,评价药品质量是否仍然可控。结果胶中元素杂质、抗氧剂、硬脂酸和棕榈酸、氟化物未见向制品迁移,制品效价为104~119 IU/瓶,pH为5.94~6.07,水分最大值为2.5%,右旋糖酐和蔗糖含量稳定,氧含量最大值为3.4%,均无菌生长,符合质量标准。结论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与相容性良好,可用于生产。

  • 标签: 肉毒毒素 胶塞 相容性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尿液中甲基异丁基酮(MIBK)。方法采用自动顶空进样技术,通过对顶空条件(顶空瓶加热温度、平衡时间)和气相色谱条件进行优化,取5 ml样品于20 ml顶空瓶中,加3.0 g硫酸铵,经60 ℃加热30 min后,吸取100 μl顶空瓶上部气体,注入气相色谱经HP-5MS UI(30 m×0.25 mm×0.25 μm)毛细管柱分离,质谱检测器检测,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检测样品中MIBK含量。结果本方法测定MIBK的线性范围为20.0~1 000.0 μg/L,线性方程为y=62.9x-652.5,相关系数r=0.999 8。方法检出限为5.0 μg/L,定量下限为16.0 μg/L。在低(50.0 μg/L)、中(200.0 μg/L)、高(500.0 μg/L)三个添加浓度下,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5.3%~100.2%;批内精密度为1.7%~3.8%(n=6),批间精密度为1.2%~4.0%(n=6)。该方法测定尿液中MIBK稳定性良好,样本在-20 ℃及以下冰箱至少可以保存14 d。结论本法简单实用,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可应用于MIBK职业接触人群的生物检测。

  • 标签: 甲基异丁基酮 尿 顶空 气相色谱/质谱
  • 简介:摘要1例53岁男性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因双下肢水肿接受托拉米40 mg/d入小壶静脉滴注。用药第3天因利尿效果欠佳遵医嘱将托拉米剂量增至80 mg/d。8 h后,患者出现双眼两侧视物遮挡感和视物模糊,眼科检查示双眼视力、眼压正常。考虑为托拉米引起的双眼视野缺失,停用该药。2 d后,患者视野缺失症状消失。因病情需要,再次予托拉米40 mg/d入小壶静脉滴注治疗6 d,患者未再出现视野缺失。患者的视野改变可能与托拉米的剂量较大有关。

  • 标签: 磺酰脲化合物 视野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托拉塞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白综合征(BS)是一种可以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系统性血管炎。眼部受累是BS致残的主要因素,其中白综合征葡萄膜炎(BU)是眼部受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病理上多为非肉芽肿性葡萄膜炎和视网膜血管炎。BU反复发作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但是,目前尚无BU的标准治疗方案,药物选择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受累部位。本文将对BU的治疗药物作一综述,以期为BU未来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贝赫切特综合征 葡萄膜炎 生物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氧化剂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4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tBHQ干预组,每组15只;糖尿病模型组和tBHQ干预组采用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等容量枸橼酸钠缓冲液;tBHQ干预组在STZ注射前2周喂食质量分数为1% tBHQ添加饲料,其余2个组大鼠喂食普通饲料;分别于造模后72 h、2周和4周尾静脉采血用于血糖检测。取造模成功的大鼠于造模后4周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结构变化;采用TUNEL法观察视网膜组织各层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蛋白激酶B(Akt)、p-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p-eNOS的表达情况。另取体外培养的Müller细胞系rMC-1进行分组。正常对照组、甘露醇对照组、高糖组细胞分别在正常培养基、含5.5 mmol/L葡萄糖+24.5 mmol/L甘露醇的培养基、高糖培养基中培养72 h。tBHQ干预组细胞先于含5 μmol/L tBHQ的正常糖培养基中预处理24 h,然后于含5 μmol/L tBHQ的高糖培养基中继续培养72 h;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组细胞先于含5 μmol/L LY294002的正常糖培养基中预处理6 h,然后于含5 μmol/L LY294002及5 μmol/L tBHQ的正常糖培养基中继续培养24 h,最后于含5 μmol/L LY294002及5 μmol/L tBHQ的高糖培养基中继续培养72 h,收集各组细胞提取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Akt、p-Akt、eNOS和p-eNOS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72 h、2周和4周,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血糖较正常对照组和tBHQ干预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造模后4周糖尿病模型组大鼠暗适应ERG的a波、b波振幅较正常对照组和tBHQ干预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病理学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内丛状层水肿增厚,内核层及外核层变薄,结构疏松且排列紊乱,而tBHQ干预组各结构较糖尿病模型组有所改善。TUNEL染色结果显示,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指数较正常对照组和tBHQ干预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凋亡细胞主要存在于外核层。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tBHQ干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p-Akt/Akt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6±0.11、0.52±0.10和1.14±0.31,p-eNOS/eNOS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3±0.06、0.52±0.08和1.03±0.13,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组织p-Akt/Akt、p-eNOS/eNOS的相对表达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和tBHQ干预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正常对照组、甘露醇对照组、高糖组、tBHQ干预组和PI3K抑制剂组细胞p-Akt/Akt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5±0.38、0.94±0.27、0.33±0.25、1.32±0.37和0.24±0.09,p-eNOS/eNOS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6±0.11、0.74±0.29、0.45±0.29、1.28±0.22和0.73±0.29,高糖组细胞p-Akt/Akt、p-eNOS/eNOS的相对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和tBHQ干预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I3K抑制剂组p-Akt/Akt、p-eNOS/eNOS的相对表达量较tBHQ干预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tBHQ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均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Akt/eNOS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 标签: 糖尿病/并发症 视网膜病变 抗氧化剂/叔丁基对苯二酚 视网膜电图 细胞凋亡 Akt/eNOS
  • 简介:摘要中医名方龟鹿二仙具有温肾益精、补气养血功效,主治久病肾虚、腰酸膝软、精血不足,遗精阳痿,在后世典籍收录中方药剂量、制法及功效等多有变革与拓展。药理研究表明,该方可健骨、抗肿瘤、减轻骨髓抑制、改善精子质量、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该方现代临床应用范围得到拓展,可用于化疗后不良反应、肝硬化低蛋白血症、骨质疏松症、骨性关节炎、AD等病症的治疗,多与其他药物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常获佳效。

  • 标签: 龟鹿二仙胶 方剂 处方变革 中药药理学 临床应用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定量分析肝脏钆酸二钠增强MRI相对信号强度评估其对肝纤维化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行钆酸二钠增强MRI并有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果的131例患者的资料。根据肝纤维化Laennec分级系统对肝纤维化进行分级,F0~F1级27例、F2级19例、F3级17例、F4级68例,测量增强前后肝脏、竖脊肌、脾脏的信号强度,计算获得5个相对信号强度参数,包括肝脏相对强化程度(RE)、肝脏-肌肉信号比(LMC)、肝脏-脾脏信号比(LSC)、LMC增加率、LSC增加率。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纤维化分级间5个相对信号强度的差异。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5个相对信号强度参数诊断临床显著肝纤维化(F2~F4)、进展期肝纤维化(F3~F4)和肝硬化(F4)的诊断效能。结果不同肝纤维化分级患者间RE、LMC、LSC、LMC增加率及LSC增加率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RE、LMC增加率、LSC增加率逐渐降低。ROC曲线结果显示RE、LMC增加率、LSC增加率诊断各级肝纤维化的AUC均大于LMC和LSC。RE、LMC增加率、LSC增加率诊断显著纤维化(F2~F4)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0.86、0.83,灵敏度为81.7%、71.2%、81.7%,特异度为96.3%、85.2%、74.1%;诊断进展期肝纤维化(F3~F4)的AUC值为0.93、0.88、0.86,灵敏度为84.7%、72.9%、91.8%,特异度为91.3%、87.0%、71.7%;诊断肝硬化(F4)的AUC值为0.92、0.86、0.85,灵敏度为82.4%、76.5%、92.7%,特异度为88.9%、81.0%、65.1%。结论钆酸二钠增强MRI相对信号强度参数RE、LMC增加率、LSC增加率可作为定量评估肝纤维化的影像学指标。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肝纤维化 钆塞酸二钠 信号强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分析培利珠单抗(CZP)治疗中国育龄期女性炎性关节疾病患者的有效性,以及宫内暴露对婴儿疫苗接种与继发感染风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研究,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门诊使用CZP治疗的育龄期女性炎性关节疾病患者,随访24周,观察记录临床各项指标,以DAS28-CRP、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DAI)和简化疾病活动指数(SDAI)评判RA患者疾病活动度;以BASDAI、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评分(ASDAS-ESR)评价AS及SpA患者的疾病活动度;计算患者低疾病活动度(LDA)、糖皮质激素(GC)用量以及ACR20与ASAS20的达标率以评价CZP药物有效性;并记录患者胎儿疫苗接种及继发感染情况评估宫内暴露对婴儿的影响。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或Mann Whitney U检验。结果研究纳入20例患者,失访5例,共分析15例患者,其中8例RA患者,6例AS患者,1例SpA患者,平均年龄(30±5)岁,中位病程5.0(3.0,6.5)年。RA患者入组时DAS28-CRP、CDAI及SDAI分别为3.4±1.2、15.5(9.5,21.0)与18±12;用药后DAS28-CRP、CDAI及SDAI为2.5±0.9(t=2.48,P=0.042)、4.5(3.5,10.8)(U=12.50,P=0.040)与9±6(t=2.76,P=0.028);初次随访ACR 20达标率50%,研究结束时LDA达标率为75%(6/8),3例(37.5%)患者实现GC减量。7例AS/SpA患者中,入组时BASDAI为19.0(14.5,26.0),ASDAS-ESR为(2.4±1.0);用药后两者分别为9.0(1.0,10.5)(U=11.50,P=0.100)、1.4±0.5(t=3.44,P=0.014);初次随访ASAS 20达标率71.4%(5/7),研究结束时达标率为85.7%(6/7)。4例患者出现不良事件,其中1例停用CZP。3例入组时已孕,中位数孕程12周,3例入组后妊娠,共活产6名婴儿均按计划接种减毒活疫苗及灭活疫苗,未报告疫苗接种相关不良事件,但其中1名出现肛周脓肿,1名出现感冒症状,治疗后好转。结论CZP能有效控制炎性关节疾病患者孕期的病情,在研究期间宫内暴露婴儿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可接受。

  • 标签: 生物因子 关节疾病 妊娠 培塞利珠单抗 疫苗 宫内暴露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乳腺托架联合发泡胶固定和单发泡胶固定在乳腺癌放疗体位固定精度上的差异,为临床选择更优固定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1年7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进行放疗的乳腺癌患者50例,其中25例患者使用发泡胶固定(发泡组),另外25例患者使用发泡联合乳腺托架固定(联合组)。所有患者予每周1次CBCT扫描,获得左右(LR)、头脚(SI)、腹背(AP)方向误差并进行t检验,应用公式MPTV=2.5Σ+0.7σ分别计算出对应的PTV外扩边界。结果发泡组LR、SI、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0.88±2.76)、(2.0±3.26)、(1.22±3.55)mm,俯仰(Rtn)、翻滚(Pitch)、旋转(Roll)角度误差分别为-0.24°±0.85°、0.16°±1.11°、-0.32°±1.05°,对应的外扩边界分别是6.75、8.46、8.73 mm;联合组LR、SI、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0.62±2.74)、(1.0±3.01)、(1.82±3.21)mm,Rtn、Pitch、Roll角度上的误差分别为0.64°±0.59°、0.71°±1.22°、0.29°±0.73°,对应的外扩边界分别是6.35、7.47、7.61 mm。两组的误差比较,LR、SI、AP方向和Rtn、Pitch、Roll角度的t值分别为-4.304、-2.681、1.384、-9.457、-3.683、-5.323,其中在LR、SI、Rtn、Pitch以及Roll方向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发泡联合乳腺托架固定方式比单纯使用发泡胶固定效果更好,计划外扩边界也更小,因此推荐临床上乳腺癌放疗使用发泡联合乳腺托架固定技术。

  • 标签: 乳腺肿瘤 放射疗法 锥形束CT 摆位误差 外扩边界
  • 简介:摘要中年男性,无明显诱因全身出现散在红斑,伴瘙痒。根据患者皮肤表现,结合病理诊断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以及血清不同自身抗体谱检测,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在无明显进食面食不适史的情况下,通过自身抗体明确了患者的诊断为疱疹样皮炎。通过针对性治疗,患者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明显好转。

  • 标签: 自身抗体 皮炎,疱疹样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老年男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的诊治经过,对相关不良反应是否为类赫氏反应进行探讨。该例患者在培美曲二钠静脉滴注后,缓慢静脉滴注奈达铂5 min时突发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发绀及呼吸困难,对症治疗后迅速缓解,次日复查胸部CT显示肿瘤体积显著缩小且肿瘤相关症状明显减轻,推测原因可能为超敏肿瘤细胞在抗肿瘤药物作用下大量死亡突然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引起的类赫氏反应,但需与化疗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进行鉴别。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托拉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河南省煤炭总医院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72例CH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联合托拉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功能,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醛固酮(ALD)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22%,35/36)高于对照组(83.33%,30/36),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降低(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水平升高(P<0.05),6 min步行实验距离增加(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ng Ⅱ、ALD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水平均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托拉米治疗CHF疗效确切,在改善患者心功能、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血液流变学方便具有优越性。

  • 标签: 心力衰竭 慢性 芪苈强心胶囊 托拉塞米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心耳封堵术后发生延迟性心脏压发生与左心耳毗邻解剖结构及封堵器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13例2016年8月至2021年6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因左心耳封堵术导致的延迟性心脏压并行急诊心包穿刺引流患者,随访时间(16±12)个月,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术前,术中及延迟性心脏压恢复后通过左心房CTA,食道超声心动评估左心耳及左心耳封堵器周边解剖结构关系。结果左心耳封堵后发生延迟性心脏压行心包穿刺引流患者13例,男性7例,年龄(72.1±8.3)岁,6例同时行冷冻消融治疗;患者左心耳菜花型8例,鸡翅型5例;盘式封堵器密封盘直径(29.5±2.8)mm;10例患者心脏压恢复后复查左心房CTA,8例锚钩贴靠肺动脉,1例锚钩贴靠左上肺静脉,1例锚钩同时贴靠肺动脉和左上肺静脉;除1例术后2 d死亡外其他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左心耳封堵后发生延迟性心脏压与左心耳毗邻肺动脉,左上肺静脉位置关系密切,与较大的封堵器及其锚钩有关。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 延迟性心脏压塞 左心耳及毗邻解剖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睑凹陷型切开重睑术中辅助填充脂肪干细胞基质(SVF)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河南整形美容医院美容外科收治上睑凹陷型单睑和重睑形态不佳的女性患者58例,年龄24~53 (35±7)岁,分为SVF填充组(观察组)和传统自体脂肪填充组(对照组),每组29例。在切开重睑术前,观察组患者用SVF进行注射,对照组患者用传统自体脂肪进行注射。两组患者在填充完脂肪后,均设计传统切口重睑线。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及对照组患者脂肪填充存活量大致相同,脂肪存活均良好,观察组患者填充效果满意率和重睑满意率分别为93.10%和89.66%,高于对照组的82.76%、82.76%(均P<0.05)。对照组术后发生外观臃肿、结节和凹凸不平分别有4、1、3例,而观察组则未见术后并发症。结论上睑凹陷型患者重睑术中,同时辅助填充SVF与填充传统结构脂肪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术后患者满意度高,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 标签: 眼睑成形术 上睑凹陷 重睑术 SVF胶 上睑填充 自体脂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指导室性心律失常(VA)消融致心脏压发生情况及可能原因。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连续行ICE引导VA消融的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心脏压发生率、严重程度,结合不同导管结构和手术操作特点分析心脏压发生的可能原因。结果30例患者,其中男18例,中位年龄52.00(23.75,59.75)岁,年龄范围12~75岁。共进行32次ICE指导VA消融,其中3次消融术中发生心脏压,发生率为9.38%(3/32),分别经心包穿刺抽出200、250、100 ml暗红色不凝血后症状缓解。该3例均于标测或消融过程中可见右心室内ICE导管机械刺激所致室性早搏(室早)。胸部X线下见ICE导管顶端3 mm区域不显影。结论ICE引导VA消融致心脏压的发生率较高。ICE导管顶端在胸部X线下不显影、ICE导管影像在系统屏幕上显像略延迟及右心室流入道和流出道心室壁较薄弱是导致心脏压的可能原因。

  • 标签: 心脏压塞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 室性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拮抗剂方案、甲羟孕酮(medroxyprogesterone,MPA)方案和克罗米芬(clomiphene citrate,CC)方案在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低预后人群中的累积活产率(cumulative live birth rate,CLBR)。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或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助孕的患者,按波冬(POSEIDON)标准分组,纳入POSEIDON 3组人群和4组人群,促排卵采用拮抗剂方案、MPA方案或CC方案。分析三种促排卵方案的基础数据和临床结局,主要观察指标为CLBR,以拮抗剂组为参照,计算MPA组和CC组校正后比值比(adjusted odds ratio,a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波冬3组人群中,三种促排卵方案的CLB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逻辑回归分析,促排卵方案并不影响POSEIDON 3组人群的CLBR(P=0.226,P=0.468)。在POSEIDON 4组人群中,MPA组的CLBR高于CC方案组(10.7%比5.4%,P=0.002),采用二元逻辑回归,以拮抗剂为对照,MPA方案的CLBR高于拮抗剂方案(aOR=2.22,95% CI=1.17~4.24,P=0.021),而CC方案的CLBR与拮抗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OR=0.95,95% CI=0.48~1.85,P=0.868)。结论对于35岁以下、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患者,三种促排卵方案的临床结局相似。对于年龄≥35岁、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患者,MPA方案的CLBR更高。

  • 标签: 波塞冬标准 低预后 受精,体外 胚胎移植 累积活产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钆酸二钠(gadolinium-ethoxybenzyl-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Gd-EOB-DTPA)增强MRI肝胆期定量参数对良恶性胆道狭窄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行Gd-EOB-DTPA增强检查胆道系统狭窄患者的MRI图像,包括71例良性狭窄与72例恶性狭窄。计算肝胆期强化率相关参数[肝实质增强率(liver parenchyma enhancement ratio,LER)、肾髓质增强率(kidney medulla enhancement ratio,KER)、竖脊肌校正后的肝实质增强率(corrected parameter of liver parenchyma enhancement ratio,LERc)和竖脊肌校正后的肾髓质增强率(corrected parameter of kidney medulla enhancement ratio,KERc)],并对增强MRI肝胆期图像进行功能性肝脏影像评分(functional liver imaging score,FLIS)。比较胆道系统的良恶性狭窄在强化率相关参数、FLIS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肝胆期定量参数鉴别良恶性胆道系统狭窄的诊断效能。结果胆道良恶性狭窄LER分别为73.4% (51.3%)、36.2% (32.0%),LERc分别为(39.3±25.4)%、(12.0±15.3)%。良性胆道狭窄FLIS为5.0 (4.0)分,恶性胆道狭窄为2.0 (1.0)分。上述参数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LER对良恶性胆道狭窄鉴别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69,LERc的AUC为0.818。FLIS对良恶性胆道狭窄鉴别AUC为0.810。联合LER及FLIS诊断的AUC为0.836,联合LERc及FLIS诊断的AUC为0.851。结论Gd-EOB-DTPA增强MRI的肝胆期肝实质强化率参数及FLIS对于良恶性胆道狭窄的鉴别具有较高价值,两者联合更能提高鉴别诊断效能。

  • 标签: 钆塞酸二钠 良恶性 胆道狭窄 磁共振成像 肝胆期定量参数 功能性肝脏影像评分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出血患者内镜下硬化剂及组织的止血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山西省中医院26例晚期消化道肿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内镜下使用注射针于出血部位注射硬化剂聚桂醇或聚桂醇联合组织止血。结果26例患者中,止血成功24例(92.3%);上消化道聚桂醇中位注射量10 ml(6~17 ml),下消化道聚桂醇中位注射量11.5 ml(4~20 ml);聚桂醇联合组织者12例(46.1%),上、下消化道各6例。结论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出血患者内镜下硬化剂及组织止血方法均安全有效、操作简便。

  • 标签: 消化系统肿瘤 止血,内窥镜 出血 硬化剂 组织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源干细胞(MDSCs)联合纤维蛋白支架对压力性尿失禁大鼠的治疗效应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压力性尿失禁的大鼠模型,并根据注射介质的不同分为5组,其中FM组为MDSCs联合可注射性纤维蛋白组;M组为单纯MDSCs注射组;F组为单纯可注射性纤维蛋白组;D组为溶剂对照组;S组为假手术组。在注射后1、2周以及4周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注射部位近端尿道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通过第八因子相关抗原(FVⅢR Ag)表达检测毛细血管生长情况。通过HE染色观察注射部位的近端尿道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注射后1周,FM组的VEGF和IGF-1 mRNA表达均高于D和S组(均P<0.05),VEGF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M组(均P<0.05),而VEGF和IGF-1蛋白表达均高于F、D、S组(均P<0.05);注射后2周,FM组的VEGF、IGF-1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D组(均P<0.05),而VEGF蛋白表达均高于F、D组(均P<0.05);注射后1周,M组的VEGF和IGF-1 mRNA和蛋白均高于D组,VEGF mRNA高于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注射后4周,FM组的VEGF和IGF-1 mRNA的表达降至正常水平,而VEGF和IGF-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别(均P>0.05)。注射后4周,FM组的近端尿道毛细血管密度均高于其他组(均P<0.01),M组的近端尿道毛细血管密度均高于D组(均P<0.01)。与D组比较,FM组可见尿道外括约肌层增厚,注射部位有新生毛细血管及新鲜肌纤维形成,肌纤维密度增大;M组可见尿道外括约肌层增厚,注射部位可见部分新生肌纤维和少许新生毛细血管;F组肌层仍较疏松,注射部位可见新生毛细血管。结论MDSCs联合纤维蛋白作为组织工程支架可促进模型大鼠近端尿道的IGF-1、VEGF表达,促进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和尿道肌层的再生修复。

  • 标签: 尿失禁,压力性 肌源干细胞 纤维蛋白胶 支架 动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