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1986年首次报道了肺炎克雷伯菌脓肿外迁徙性感染,经系列研究后将此致病菌定义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目前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不能区分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和普通肺炎克雷伯菌,因此给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胆肠吻合、胆道介入治疗和肝移植后胆道疾病已成为急性胆管炎反复发作的常见诱因,细菌脓肿发病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多药耐药菌所致感染明显增加。本文就细菌脓肿诊疗难点作一综述。

  • 标签: 肝脓肿,化脓性 肝移植 肺炎克雷伯菌 胆管炎
  • 简介:摘要细菌脓肿是肝胆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对于有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等高危因素的易感人群,当出现发热、腹痛等临床表现时,应警惕该疾病的存在。近年来,细菌脓肿从发病特点,高危因素,致病菌到治疗手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常见致病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已经成为脓肿的首要致病菌,其临床表现也除单纯肝脏侵犯外常合并外侵袭,如眼内炎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细菌脓肿的主要实验室变化是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升高,结合超声或者CT影像学可以很好鉴别诊断。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治疗手段也从传统手术引流向超声或者CT引导的脓肿穿刺引流转变。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综述。

  • 标签: 肝脓肿 诊断 治疗应用 细菌性肝脓肿 克雷伯菌,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细菌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 PLA)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技术在脓肿运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12月至2020年6月入院的549例脓肿患者资料,描述其临床特点;在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阳性的246例患者中,依据是否检测出肺炎克雷伯菌,将患者分为肺克组和非肺克组,比较其临床特征,同时在完善mNGS检测的患者中,分析mNGS技术在脓肿的运用价值。结果549例细菌脓肿患者中,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 n = 503, 91.6%),其他临床症状有畏寒寒颤、腹痛等,影像学检测提示多数患者脓肿单发( n = 464 , 84.5%),位于右叶(n = 368, 67.0%),大小在5~10 cm之间( n = 341, 62.1%)。所有患者中有阳性的病原学检测结果的共246例,其中检出肺炎克雷伯菌菌株的脓肿202例(82.1%),为脓肿的主要检出菌株。该类脓肿患者糖尿病、脂肪的患病率更高( P < 0.05),但是检出非肺炎克雷伯菌菌株的脓肿患者更多的合并腹腔内易感因素( P < 0.001);109例传统微生物学结果阳性的患者中共有92例拟诊为肺炎克雷伯菌脓肿(检出肺炎克雷伯菌),其中14例(15.2%)患者为多重耐药菌感染;17例患者拟诊为非肺炎克雷伯菌脓肿,其中10例(58.8%)为多重耐药菌感染;非肺炎克雷伯菌脓肿患者中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肺克脓肿患者( P<0.05)。血mNGS的阳性率为85.2%,传统血微生物培养的阳性率为14.8%,脓液mNGS的阳性率为96.2%,传统脓液微生物培养的阳性率为65.4%,mNGS阳性率明显高于传统细菌培养( P <0.05)。结论细菌脓肿右叶、单发,伴发热,肺炎克雷伯菌是细菌脓肿最常见的致病菌,多见于糖尿病、脂肪患者,非肺炎克雷伯菌脓肿相对多见于合并腹腔内易感因素的患者;二代测序阳性检出率高,在病原检测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 标签: 细菌性肝脓肿 临床特征 病原学 mNGS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难治细菌脓肿(PLA)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山东省日照市肝胆胰脾外科研究所、山东省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以RFA为主要手段治疗的49例难治PL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发病距RFA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RFA组(≤72 h)和延期RFA组(>72 h ),分别为27例和22例。RFA采用腹腔镜联合术中超声及CT引导完成,术后评价技术的安全、有效及住院费用等。结果两组患者RFA治疗后均获得临床治愈(有效率100%),且均未发现严重感染、胆汁瘘及大出血等并发症。与早期RFA组相比,延期RFA组的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更长[(8.1±1.6)d比(9.5±1.5)d],住院费用更高[(3.4±0.2)万元比(3.8±0.4)万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FA治疗难治PLA的最佳时机为发病72 h之内。

  • 标签: 肝脓肿 细菌性 射频消融 治疗 时机 费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10年内所收治的细菌脓肿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加强细菌脓肿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住院治疗的细菌脓肿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预后等。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共纳入528例细菌脓肿患者,糖尿病[46.8%(247/528)]、胆道疾病[34.7%(183/528)]、既往有肝胆手术病史[19.7%(104/528)]是最常见的3种基础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80.9%(427/528)]、食欲下降[53.6%(283/528)]、腹痛[51.9%(274/528)]。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脓肿者占95.5%(472/494),经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发现者占97.0%(384/396),经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者占96.8%(92/95)。脓液培养阳性率为70.9%(168/237),高于血培养的20.0%(42/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46,P<0.01)。培养阳性常见细菌的前3位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122株)、大肠埃希菌(29株)和屎肠球菌(10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97.4%(112/115)。单纯采用抗菌药物治疗200例;以抗菌药物为基础,在影像学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为最常用的治疗方案[45.6%(241/528)],包括经皮穿刺抽液[29.0%(153/528)]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16.7%(88/528)]。手术治疗包括手术引流[5.5%(29/528)]和叶切除[11.0%(58/528)]。528例患者中,495例(93.8%)治愈。结论细菌脓肿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食欲下降和腹痛,肝脏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发现脓肿的常规有效手段,肺炎克雷伯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影像学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为最常用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预后 细菌性肝脓肿 临床特征 病原菌 治疗方案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5例接受动脉灌注抗生素治疗的细菌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此5例患者无法进行经皮穿刺引流并且对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无效。应用介入手术操作将剪短的溶栓导管插入动脉并固定,同时给予持续全身肝素化。将抗生素通过溶栓导管泵入。药物均选择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给药剂量和频率参考体静脉给药。5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疗效。平均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3 d,平均动脉置管灌注时间为9 d。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本研究显示经动脉灌注抗生素是治疗细菌脓肿的有效手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细菌脓肿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性、治疗和转归,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永嘉县人民医院和永嘉县中医院确诊住院的糖尿病合并细菌脓肿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症状、体征、住院时间、住院次数、实验室检查指标、病原学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治疗与转归等。结果纳入的424例糖尿病合并细菌脓肿患者平均年龄(62±13)岁,平均糖尿病病程(7±6) y,平均血糖水平(8±6) mmol/L,平均糖化血红蛋白(9±3)%。57例患者合并败血症,28例合并感染性休克。360例(84.9%)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最常见为高血压病(32.1%)。80.2%(340/424)的患者有发热,以中到高热为主(73.2%,249/340),区叩痛仅占34.9%(148/424)。92.8%(334/360)的患者C-反应蛋白(CRP)升高,94.5%(290/307)降钙素原(PCT)升高。81.4%(96/118)的患者为单一细菌感染,18.6%(22/118)为复合细菌感染。致病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77.6%),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保持100%敏感。脓肿大小10 mm×10 mm~108 mm×98 mm,小(< 30 mm×30 mm)、中(≥30 mm×30 mm~<70 mm×70 mm)和大(≥70 mm×70 mm)脓肿患者平均血糖水平和住院时间分别为:(8±4)、(11±5)和(15±6) mmol/L,(8±4)、(11±6)和(20±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24例患者住院期间全部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其中372例(87.7%)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52例(12.3%)血糖控制未达标。经降糖、抗感染和/或引流排脓治疗后,总治愈率为63.2%(268/424),好转率31.8%(135/424),有效率达95.0%(403/424);15例(3.5%)未治愈,6例(1.4%)因感染性休克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68例治愈患者中有232例(86.6%)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15例未治愈患者中有3例(20.0%)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090,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细菌脓肿患者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肝脏影像学结合CRP、PCT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肺炎克雷伯菌是主要致病菌,其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预后较好。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利于糖尿病合并细菌脓肿的恢复。

  • 标签: 肝脓肿,细菌性 糖尿病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细菌脓肿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性、治疗和转归,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永嘉县人民医院和永嘉县中医院确诊住院的糖尿病合并细菌脓肿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症状、体征、住院时间、住院次数、实验室检查指标、病原学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治疗与转归等。结果纳入的424例糖尿病合并细菌脓肿患者平均年龄(62±13)岁,平均糖尿病病程(7±6) y,平均血糖水平(8±6) mmol/L,平均糖化血红蛋白(9±3)%。57例患者合并败血症,28例合并感染性休克。360例(84.9%)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最常见为高血压病(32.1%)。80.2%(340/424)的患者有发热,以中到高热为主(73.2%,249/340),区叩痛仅占34.9%(148/424)。92.8%(334/360)的患者C-反应蛋白(CRP)升高,94.5%(290/307)降钙素原(PCT)升高。81.4%(96/118)的患者为单一细菌感染,18.6%(22/118)为复合细菌感染。致病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77.6%),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保持100%敏感。脓肿大小10 mm×10 mm~108 mm×98 mm,小(< 30 mm×30 mm)、中(≥30 mm×30 mm~<70 mm×70 mm)和大(≥70 mm×70 mm)脓肿患者平均血糖水平和住院时间分别为:(8±4)、(11±5)和(15±6) mmol/L,(8±4)、(11±6)和(20±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24例患者住院期间全部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其中372例(87.7%)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52例(12.3%)血糖控制未达标。经降糖、抗感染和/或引流排脓治疗后,总治愈率为63.2%(268/424),好转率31.8%(135/424),有效率达95.0%(403/424);15例(3.5%)未治愈,6例(1.4%)因感染性休克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68例治愈患者中有232例(86.6%)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15例未治愈患者中有3例(20.0%)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090,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细菌脓肿患者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肝脏影像学结合CRP、PCT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肺炎克雷伯菌是主要致病菌,其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预后较好。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利于糖尿病合并细菌脓肿的恢复。

  • 标签: 肝脓肿,细菌性 糖尿病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是一种隶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革兰阴性菌,其致脓肿罕见。现报道1例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以发热伴右上腹隐痛1周为主要症状的脓肿患者,脓液培养结果示摩氏摩根菌,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示脓肿破裂,采用脓肿引流和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感染控制后转至外科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而后痊愈出院。

  • 标签: 摩氏摩根菌 肝脓肿 脓培养
  • 简介:摘要近年来,细菌脓肿发病呈上升趋势,亚洲主要由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引起,临床症状趋于不典型,需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原学等进行诊断,治疗以抗菌药物联合超声引导脓肿穿刺引流为主,手术治疗仅在特殊情况下采用。

  • 标签: 肝脓肿 细菌感染 肺炎克雷伯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社区获得细菌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PLA)患者的临床和病原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72例社区获得PLA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病原学分布、治疗与转归。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结果172例社区获得PLA患者中,发热158例(91.9%),腹痛69例(40.1%);单发脓肿143例(83.1%),位于右叶141例(82.0%);106例(61.6%)为隐源PLA。156例患者进行了病原学检测,共有99例(63.5%)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92例(92.9%)为单一菌株感染,7例(7.1%)为混合感染。共检出致病菌115株,主要菌株为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71株(61.7%)和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21株(18.3%);其中17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2株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61例KP-PLA患者中,合并糖尿病42例(68.9%),胆道系统疾病16例(26.2%),恶性肿瘤1例(1.6%);15例EC-PLA患者中,合并糖尿病6例,胆道系统疾病9例,恶性肿瘤4例;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07、4.784、8.536,均P<0.05)。经抗菌药物单用或联合引流术治疗后,167例(97.1%)患者病情好转。结论PLA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致病菌为KP和EC,合并糖尿病、胆道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的患者易发生PLA。

  • 标签: 细菌性肝脓肿 临床特征 病原学
  • 简介:摘要介绍一例巨大细菌脓肿伴全身严重感染患者,抗菌药物控制效果差,穿刺引流效果不好,保守治疗过程中出现中毒性休克伴昏迷,血小板降至6×109/L,经急诊腹腔镜下脓肿切开引流加射频消融治疗后痊愈。提示对于合并全身严重感染、内科治疗和介入治疗效果不好的细菌脓肿,建议行急诊腹腔镜脓肿切开引流加射频消融治疗。

  • 标签:
  • 作者: 吴金凤 蒋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11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年第18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认知发育与学习记忆障碍转化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14
  • 简介:摘要难治细菌脑膜炎目前暂无明确定义,其临床意义是指治疗过程曲折、疗效差、或病情反复或出现并发症,预后差或以死亡为结局的细菌脑膜炎。该病的发病相关因素包括诊治不及时、病情重、病原学阳性、发生并发症或存在原发疾病。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使用激素,积极处理并发症,同时重视查找和去除难治细菌脑膜炎病因,对缩短病程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儿童 难治性细菌性脑膜炎 发病因素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魏建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1-18
  • 出处:《养生科学》2022年第1期
  • 机构:重庆市高新区人民医院,重庆400000
  • 简介:目前,女性相关疾病的数量以及种类越来越多,其中就包含细菌阴道炎。女性人群可能或多或少的听说过“细菌阴道炎”这个名词,但并没有多少人真正重视或者了解细菌阴道炎。因为细菌在各种妇科炎症性疾病中,该病的临床症状是相对轻微的。但是,从事实上来看,即便美国这种医疗技术如此发达国家中有三分之一的女性人群患细菌阴道炎后,却浑然不知,或者是胡乱应用一些喷雾剂、药皂以及护垫来解决细菌阴道炎,但它们不但没有什么作用,反而会使患者的病情更加严重。

  • 标签: 女性;细菌性阴道炎
  • 简介:摘要细菌阴道病(BV)是阴道内乳杆菌减少或消失、兼性厌氧菌及厌氧菌增多导致的常见阴道感染性疾病之一,具有临床表现不典型、复发率高的特点。BV与盆腔炎症性疾病、妇科手术后感染、不良妊娠结局及性传播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BV的诊断主要依据革兰染色Nugent评分标准和临床Amsel标准。BV的治疗主要为口服或局部应用抗厌氧菌药物。BV治疗后反复发作者可适当延长用药疗程。本指南也对妊娠期BV的管理进行了阐述。

  • 标签:
  • 作者: 秦涛 许红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儿科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儿童感染免疫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14
  • 简介:摘要细菌胃肠炎是儿童常见疾病,流行广泛、发病率高,是全球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如何进行主动监测及准确诊治仍然是众多儿科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挑战。了解细菌胃肠炎的相关知识,对疾病的诊治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简要介绍在临床工作中儿童细菌胃肠炎常见的病原及抗菌药物的选择,以对临床工作有所益处。

  • 标签:
  • 简介:摘要细菌脑膜炎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该病易出现多种神经系统并发症,及时识别急性期并发症并给予合理治疗可缩短病程并改善预后。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儿童细菌脑膜炎并发症诊疗专家共识”,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儿童细菌脑膜炎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水平,以降低儿童细菌脑膜炎的致残及病死率,改善患儿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有效的细菌角膜炎体外细胞模型,探讨其对角膜基质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培养SD大鼠角膜基质细胞,以1 000细胞·100 μl-1·孔-1接种并使用CCK8测定不同浓度(0.4、2、10、50、250、1 250 mg/L)脂多糖(LPS)对细胞1、2、3、4、5 d内的量效作用曲线,对照组使用PBS(n=3)。根据量效曲线选定建模浓度后,分别设置模型组与对照组(n=3)。光镜观察培养5 d角膜基质细胞形态变化。以5 000细胞·100 μl-1·孔-1接种,使用CCK8测定LPS作用6、12 h对角膜基质细胞短期活性影响。划痕实验检测LPS作用6、12 h角膜基质细胞迁移率;ELISA检测角膜基质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6分泌水平;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胶原分泌水平;免疫印迹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自LPS作用1 d开始,相同时间点时10、50、250、1 250 mg/L角膜基质细胞活性均降低(均P<0.05)。为满足细胞炎症诱导的需要,选用出现细胞增殖抑制效应的低药物浓度10 mg/L LPS建立体外炎症细胞模型。细胞体外培养5 d时,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角膜基质细胞形态由梭形变为多边形。调整细胞种植密度后,短期的体外活性检测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角膜基质细胞在LPS作用6 h和12 h后出现细胞活性抑制现象[6 h:0.036±0.006比0.061±0.006,12 h:0.033±0.004比0.053±0.005,均P<0.05]。6 h和12 h时模型组角膜基质细胞的体外迁移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 h:(6.77±3.22)Pixel/h比(16.52±1.18)Pixel/h,12 h:(8.41±1.45)Pixel/h比(17.09±0.75)Pixel/h,均P<0.05]。LPS作用48 h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角膜基质细胞炎症因子分泌水平升高[TNF-α:(446.71±20.59)pg/ml比(289.27±26.44)pg/ml,IL-6:(146.26±17.34)pg/ml比(65.94±10.11)pg/ml,均P<0.05];MMP9表达量增加[0.884±0.052比0.385±0.036,P<0.05];Ⅰ、Ⅵ型胶原含量降低[Ⅰ型:(0.46±0.15)×105 Pixel2比(1.21±0.53)×105 Pixel2,Ⅵ型:(2.63±2.07)×106 Pixel2比(7.08±1.52)×106 Pixel2,均P<0.05],Ⅲ型胶原含量升高[(3.69±0.73)×105 Pixel2比(1.12±0.40)×105 Pixel2,P<0.05]。结论LPS诱导角膜基质细胞可模拟角膜炎中细胞炎症反应及变化,为研究细菌角膜炎的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有效的体外细胞模型。

  • 标签: 脂多糖 角膜炎 角膜基质细胞 胶原 基质金属蛋白酶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