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罗尔斯《正义》的理论目标是,"要确立一种正义,以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对象,来替换那些长期支配着我们的哲学传统的理论"。他从伦理学角度,用一种综观的"作为公平的正义"(justiceasfairnes)思想串起社会基本结构所涉指分配的

  • 标签: 程序正义 罗尔斯 正义论 形式法治 形式正义 正义观念
  • 简介: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正义的实现,契约法也不例外。20世纪契约法研究和实践的一个伟大成果就是现代契约正义原则的提出,并据此成功实现对古典契约法的重塑,其功能和价值一直为众多学者和论著所津津乐道。但是古典契约法是否一样有一个正义原则对其规制,却鲜有人作回答。本文试从契约法的经济根源、哲学基础等角度入手,对契约正义在古典契约法和现代契约法的不同表现展开分析和比较,以求加深人们对契约正义的整体性和价值性认识之目的。

  • 标签: 契约 契约正义 理论基础
  • 简介:反思平衡在《正义》的论证结构中究竞处于何种位置,它与契约如何分工、衔接,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清晰的说明。本文试图论证,对正义观的最终辩护应由正义观与深思熟虑的判断之间的反思平衡来完成。反思平衡的主体不是原初状态中的道德人,而是现实中的我们。在反思平衡中,与深思熟虑的判断融贯度最高的正义观便是最佳的正义观,在此意义上,这一正义观获得了辩护。《正义》中提出的正义观是反思平衡所面对的无数正义观中的一种,而契约是罗尔斯为构造自己的正义观采取的方法。因此,契约并不提供最终的辩护,它只负责构造一种正义观,这一正义观最终从它与判断的反思平衡中获得辩护。

  • 标签: 反思平衡 契约论 道德理论 辩护
  • 简介:正义被誉为法律的首要价值之一,但是不同法系,甚至同一法系不同国家之间对正义的认识不尽相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正义意识。英国是普通法系国家,其法律体系的核心是普通法。普通法是在英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其对正义的认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尤其与大陆法系诸国形成对照。具体而言,普通法正义意识的源头是自然法正义观念,其核心精神是公正审判。普通法的正义意识对于英国的保护人权具有积极历史性影响。

  • 标签: 英国 普通法 正义意识
  • 简介:程序正义价值的独立性陈瑞华一、引言长期以来,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法学理论对于法律程序的价值问题基本上坚持了程序工具主义的观点,即将法律程序仅仅视为实施实体法的手段或工具,强调程序在保证实体法正确实施方面的有效性或有用性,而不承认它具有独立于实体法目标...

  • 标签: 程序正义价值 法律程序 裁判者 被告人 正当性 法律价值
  • 简介:环境律师作为我国律师行业的新兴群体,肩负着实现生态正义的使命.生态正义,亦称环境正义或者绿色正义,是环境法的基本理念和分析框架,并与环境立法、执法、司法等过程密切相连.律师正义作为一种以程序正义和程序对等原则为价值取向的法律制度设计,应体现以参与为本位的正义.生态正义与律师正义契合,揭示了环境律师生态正义的本质是一种参与为本位的生态正义,可分为业务参与的生态正义和非业务参与的生态正义.环境律师生态正义的实现,不仅与其知识结构、参与方式和执业艺术息息相关,而且还与我国公民社会的完善和生态法治进程紧密相连.

  • 标签: 环境律师 生态正义 律师正义 正义的实现
  • 简介:本体法律正义已经超出人类的认识范围,属于信仰的范畴。法律正义属于超认识领域,人类无法制定像自然科学一样的严密法律规则体系。在俗世正义观层面,中国传统心学已经初步回答了这一问题,也就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理”打破了从客观上寻找法律正义的可能;否则,人类必然失去自由,走向奴役之途。基于此,再虑及个人之间的平等性,故而俗世正义的基础只能是多数决,当然,这种多数决应当建立在民众的普遍良知基础上。在司法过程中,“说理”是通往俗世良知共识即多数决正义的路径。

  • 标签: 法律正义 法律本体 多数决 心学正义
  • 简介:实体正义的实现需程序正义作保证。曾引起轩然大波的孙中界遭遇"钓鱼执法"事件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之下,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才有了并非完全合理的结果。导致"钓鱼执法"类现象频发的根源是人本执法理念的缺失、行政执法目的的偏差、权力制约机制不完善、法律制度存在缺陷、司法机关独立功能发挥不足等,"钓鱼执法"现象所产生的危害主要是损害了政府公信力败坏了社会风气、玷污了法律尊严、侵犯了公民最基本的合法权益等。为加大整治"钓鱼执法"类现象现象,我们认为,应采取确立人本执法理念、加紧行政程序立法、加大法治秩序构建和法制宣传教育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健全违法行政的惩处制度、保障必要的行政办公经费、强化政府诚信度建设、发挥好媒体的监督作用以及强化司法机关功能发挥的独立性等措施。

  • 标签: 钓鱼执法 实体正义 程序正义 实现机制
  • 简介:正义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其含义丰富而又复杂。正义构成了公民诉权的首要价值。公民通过行使诉权所寻求的正义,在形态上表征为通过司法实现的正义,即司法正义。司法正义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矫正正义,这种矫正正义包含着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矫正正义则主要属于一种程序正义。由此,公民诉权的正义价值在现代法治社会中主要体现为程序正义。公民诉权的这种正义价值始终隐含着走向形式化而架空实体性价值的危险。

  • 标签: 诉权 正义 程序正义
  • 简介: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后,通过"立法"、成立相关组织等方式全方位地推进所谓"转型正义",通过民进党当局的一系列行动可以看出,所谓"转型正义"的本质是通过打击政敌巩固"台独"统治,实现永续执政。立足于"转型正义"的缘起及演变,通过梳理从李登辉、陈水扁到蔡英文时期台湾"转型正义"的历史脉络并进行对比,有助于从历史、现实以及未来三个维度全面解析蔡英文当局推动的"转型正义",并厘清蔡英文当局在"转型正义"过程中对"台独"法理以及"台独"统治秩序的建构。

  • 标签: “转型正义” “台独” 台湾政局
  • 简介:教育法律制度应当是以权利为本体的,是解放人、发展人的而不是限制人的,因此设定教育法律制度时,应当首先考虑其正义性目标。正义是公正、公道、平等、自由的限度,也是效率的限度,具有向善性,这是它最根本的性质和目的。教育法律制度对正义的追求就是对社会善的追求,实现教育法律制度的社会善就实现了其正义性目标。教育法律制度包括义务本体制度与权利本体制度两种。正义性的教育法律制度按照简单平等与复合平等相结合的原则设定。首先要确定有关教育的基本价值,并按照正义的要求对这些基本价值进行定义,从而建构实现简单平等的教育法律制度,在此基础上,在充分考虑人们对教育物品分配的需要、动机、业绩、资格等因素的情况下,建构以复合平等为核心的教育法律制度。

  • 标签: 教育法律制度 正义 简单平等 复合平等
  • 简介:本文认为当前各种关于正义的规范理论都借用了程序正义正义界定功能。这一正义界定功能有别于程序正义这一广义概念所具有的其他功能。文章通过罗尔斯和哈贝马斯的正义理论例示了对正义界定功能的运用。文章的主旨认为,惟有对公平三个要素进行补充论证,对正义界定功能的运用才具有说服力。而从这一点着眼,各种正义理论常常是有缺陷的。

  • 标签: 程序正义 正义理论 正义界定功能 术语 契约论 对话理论
  • 简介:<正>正义,其形象为一蒙眼女性,白袍,金冠。左手提一秤,置膝上,右手举一剑,倚束棒。束棒缠一条蛇,脚下坐一只狗,案头放权杖一支、书籍若干及骷髅一个。白袍,象征道德无瑕,刚直不阿;蒙眼,因为司法纯靠理智,不靠感官印象;王冠,因为正义尊贵无比,荣耀第一;秤……比喻裁量公平,在正义面前人人皆得所值,不多不少;剑,表示制裁严厉,绝不姑息,一如插着斧子的束棒,那古罗马一切刑罚的化身。蛇与狗,分别代表仇恨与友情,两者都不许影响裁判。权杖申威,书籍载法,骷髅指人的生命脆弱,跟正义恰好相反:正义属于永恒……

  • 标签: 行政程序法典 形式理性 程序正义 形式正义 行政权 现代行政法
  • 简介: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司法制度,也不存在完美的司法人员,这是冤案何以发生的原始动因。程序不仅会导致冤案,也会阳止冤案被纠正

  • 标签: 正义 司法制度 司法人员 冤案
  • 简介:作为现代社会新兴的一个正义类型,代际正义关系着当代人和后代人如何公平地分配在享有和传承人类文明中产生的成本和收益。目前,对于代际正义主要有契约、道义和功利主义等论证方法。

  • 标签: 代际正义 成本和收益 现代社会 人类文明 功利主义 后代人
  • 简介:为了让一项法律或判决是公正的,它必须基于真、其必以善为鹄的,且最终它还是美的。因此,在真正意义上,美之理念——其超乎于真与善,而具有与正义更为切近且更为内在之关联。

  • 标签: 正义 公正 判决 法律
  • 简介:<正>"表面正义"(appeamnceofjustice)是英语世界的固定用法,我国学界尚未引进和推广。作为客观上看得见的有形正义,包括但不限于"程序正义",具有独立存活价值。关注"表面正义",有助于消除"表面不公"、推进"实际正义"。"表面正义"是平民教义,不存在理解和推广障碍。司法的"表面正义"存在国际公认准则。倡导"表面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是法律人和法学家的专业使命和社会贡献。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不顾司法资源稀缺和昂贵以及抓捕形势严峻等实质问题,持续为"表面正义"而战,值得关注和深思。检察官为"表面正义"而战,还经常获得被告

  • 标签: 国际刑事法院 国际刑法 分庭 法律顾问 控方 书记官
  • 简介:首先对国际公约以及国内外立法中有关船舶碰撞概念的相关规定进行了评述,对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分歧与争议进行了归纳与比较,继而对船舶碰撞概念进行了解析与界定。在此基础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关于船舶碰撞概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归纳与梳理,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在定义船舶碰撞概念时应扩大碰撞船舶的适用范围,理顺第165条与第170条之间逻辑关系的立法建议,并据此提出了具体的条文修改模式。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 船舶碰撞 概念
  • 简介:主持人邱兴隆:很高兴能参加这次论坛。也感谢主办方对我的厚爱让我来主持这场论坛。下面我想还是把镜头对准在座的嘉宾.先介绍一下嘉宾和评议人。

  • 标签: 自由 正义 程序 主持人 邱兴隆 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