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抑郁患者自杀的一般特点,法医现场勘验中的鉴别要点和注意事项。方法收集长宁区2009-2013年受理的抑郁患者的自杀案例28例进行分析。结果在所收集抑郁患者自杀28起案例中,女性比例较男性高;自杀者年龄集中于40~60岁及70~80岁两个年龄段,呈双峰分布;28起案例中有先发症状(留有遗书、厌世倾向)的有21例;大部分自杀者自杀地点位于家中;自杀方式多为自缢及高坠等剧烈方式;病程普遍较长,多为10年以上;5名死者自杀前遭遇明显心理应激事件。结论先发症状、长病程、明显心理应激事件是抑郁患者自杀死亡的明显特点,自缢、高坠及服药等自杀方式以及留有遗书的现场可作为法医现场勘验中的注意要点。

  • 标签: 抑郁症 自杀 现场勘验 法医鉴定
  • 简介:一、传统[1]定罪量刑与情感是"相忘于江湖"(一)传统定罪量刑拒斥情感的原因1.对情感的不信任在西方,对情感的研究一直处于哲学社会学的边缘,如"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认为,激情是灵魂的一种不合理的不自然的运动,或者是一种过度的刺激。而克吕西波甚至探讨了情感的产生和最主要的情感形式,认为人们对情感不仅要节制,而且应该彻底根除。根除了情感,人就是自由的"。[2]究其原因,可归结为情感的诸多与生俱来的特点,即作为元命题的不可定义性,以及情感自身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易把握性等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情感始终没有获取哲学、社会学家的"信任",这也就决定了

  • 标签: 论情感 人身危险性 情感关系 社会危害性 希腊哲学家 克吕西波
  • 简介:刑事错案产生的心理偏差主要包括因惰性、经验等感情因素而导致的心理偏差和因错误的价值取向导致的心理偏差。这些心理偏差分别表现在侦查阶段、检察环节和审判阶段,并导致刑事错案的形成。校正刑事司法中的心理偏差,应当更新侦查机关侦查思维,转变检察机关审查逮捕理念及方式,转变审判机关的审判理念,并弱化外部环境对司法人员心理偏差的影响。

  • 标签: 刑事错案 心理偏差 矫正
  • 简介:损伤程度的鉴定应以损伤当时的伤情为主要依据,结合损伤后果或结局,全面分析,综合评定。而损伤后果或结局既与损伤当时伤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也与临床医疗措施的干预不可分割。由此可见,损伤程度的法医临床学司法鉴定意见很可能受到医疗干预因素的影响,在鉴定实践中必须加以考虑。

  • 标签: 法医临床学 损伤程度鉴定 医疗干预
  • 简介:转型期的中国,利益格局面临深刻调整,社会矛盾凸显,身为纠纷化解者的法官,尤其是基层法院法官群体处于巨大压力之中。文章运用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成果对基层法官心理压力现状进行压力源分析,建议在法院引入EPA机制,在为法官提供人文关怀的同时,最大可能地实现法官个体与法院组织的共赢。

  • 标签: 法官心理压力 压力源 心理援助 EPA机制
  • 简介:刑法作为规范人类行为的强制性法律,其条文必然遵循人的基本心理规律。运用心理学解析刑法奈文的规定,是促进刑法规范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受贿罪条文为解析对象,从犯罪人、社会公众心理为切入点,结合反贪侦查实务反向解构条文本身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完善立法的具体内容,以此契合当前反腐的大政方针。

  • 标签: 受贿罪 心理认知 心理期待 犯罪预防
  • 简介:“洞穴之喻”心理偏见乃人类认知上的内在缺陷所致。在刑事诉讼中,它于无形中影响着侦办人员对案件的认知及诉讼行为。此外,各种外界的因素时常交织在一起加剧了此种倾向,由此导致侦办人员通常过早地聚焦于某个特定的被追诉人,疏于探究其它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侦办人员经常只收集不利于该被追诉人却能支持验证自己预断的证据信息,并对其证明价值予以放大;相反,对于有利于被追诉人,与己预断相悖的证据信息则疏于收集,或基于各种事由予以排除。“洞穴之喻”心理乃导致世界各国冤假错案的重要因素。防范“洞穴之喻”心理既需要对侦办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也需要从制度上予以建构完善,双管齐下方能有效防范冤案发生。

  • 标签: 洞穴之喻 心理偏见 程序透明 客观性义务
  • 简介:近期,“退休检察官自我举报事件”成为舆论焦点:2005年,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人民检察院孟宪君负责对公安机关移送起诉当事人高某涉嫌“挪用资金”案进行审查后认为系普通民事纠纷,不能作为刑事案件处理,提交检委会审议后决定作“存疑不起诉”处理。但最终却被淮北分管政法的市领导的意见所改变——“无罪也要起诉”。

  • 标签: 检察官 事件 举报 退休 存疑不起诉 司法
  • 简介:在大监护的背景下,监护既是父母的权利,更是父母应承担的义务.对“不配”履行监护义务的父母撤销相应资格,是立法改革的必然结果.在家庭自治领域不断缩小的社会背景下,结合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加强国家干预,对父母监护人资格的撤销应遵循相应“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而建立于社会分工基础上专业机构的履职则是实现有效干预的保障.

  • 标签: 监护人资格 国家干预 儿童最大利益 专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