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跨国法律协调机制对"一带一路"战略有着重要意义。从国际经验来看,以欧盟为代表的超国家法律协调和以美澳互认双边条约为代表的双边或多边认可协议是跨国法律协调机制的主要做法。从制度设计来看,跨国法律协调以相互承认对方特定法律行为在本国的效力为核心,可以有效的促进国家之间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从制度对接的角度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在"一带一路"工程建设中的跨国法律协调机制,可以借鉴国际的成功经验以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同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具体的制度设计。

  • 标签: “一带一路” 相互认可 区域经济一体化 跨国法律协调
  • 简介:港口国监控的区域协调对维护海上航行安全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发展更离不开亚太地区海上航行安全的保障。《东京备忘录》自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自身仍潜藏着若干"不协调"因素,影响了亚太地区港口国监控的区域协调水平。综合分析可发现此种"不协调"有其深层原因,应有针对性地结合区域特点并借鉴《巴黎备忘录》中的有效做法,通过建立基金、完善规则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亚太地区港口国监控的区域协调水平。

  • 标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港口国监控的区域协调 《东京备忘录》 《巴黎备忘录》
  • 简介:面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高标准压力,当下中国自贸区试点的外商投资法律体制改革面临很大的不确定和曲折,并且将会面临美国在负面清单问题解决之后把战略重点转向监管障碍、竞争政策、原材料和能源、环境和劳工标准、知识产权强保护等新兴议题上,为全球贸易自由化设定更高的标准。因此,中国应当更多从被动应对的规则执行者逐步成长为主动参与的规则引领者,以中美双边投资协定、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为契机,借助于中国自贸区的进一步试验,结合国内深化改革和产业升级情况,探索建立高水平负面清单之后的责任门槛机制,以及面对环境保护、劳工规则、竞争中立、知识产权等新兴的营商责任法治化敏感议题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为构建有影响力的中国外商投资法律话语体系奠定良好基础。当然,中国自贸区的外商投资法律体制改革既应不断对接国际高标准,又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构建迈向深水区改革不可或缺的中国话语体系。

  • 标签: 中国话语体系 自由贸易试验区 外商投资法律体制 营商责任法治化
  • 简介:台湾地区与大陆之间的经贸往来日益紧密,人民币在两岸之间流通日益频繁,同时,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的情势下,台湾民众对人民币的期望值也持续增高,在此基础上将台湾建成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不仅具有物质基础,还具备了现实可能性。基于台湾地区金融业发展状况,台湾地区建成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需要从选择正确发展模式、制定相关法律、借助福建自贸区利好政策和加强与大陆金融监管合作等方面入手。

  • 标签: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 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 金融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