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社会学解释方法着重于对社会效果的预测和社会目的的衡量,可谓法律“进化的棱镜”。由于法院所履行的司法权能存在差异,因此社会学解释方法在司法中的运用表现为值得区分的两个方法层面,即作为普通法律的解释方法的社会学解释与作为宪法解释方法的社会学解释。在内容与性质上,社会学解释方法司法运用的实体理由可厘定为法规范在社会中的新含义、解释结论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实现新的社会福利三种形态。就转型中国的司法治理而言,社会学解释方法的运用对案件裁判具有积极意义,但其操作必须处于必要的界限之内,且应将法律的一致性和可预期性作为可追求的最大社会福利。

  • 标签: 社会学解释方法 司法运用 司法治理 社会福利
  • 简介: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视频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社会各界对视频信息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研究,同时,作为近几年新兴学科的视频检验技术在刑事侦查领域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觑,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常作为直接证据证明犯罪或证明其清白,本篇文章着重在其刑事侦查中的作用加以描述。

  • 标签: 视频检验 刑事侦查
  • 简介:利益衡量的司法运用扩展甚或改变了法官的裁判思维及其推理结构。后果主义裁判需要利益衡量方法的引入,利益衡量的运用是基于后果评价的司法过程开展实质衡量的必要选择。根据理论上利益衡量的两种知识,利益衡量方法的运用存在两种进路,其中内控于实在法的利益衡量应该成为法官后果评判的操作进路。后果主义裁判通过利益衡量对裁决后果实施评价,是以对不同类型利益的考量和权衡来实现的。就此而言,无论是从当事人利益出发的比较,还是出于对社会公共利益或法制度利益的维护,司法活动所致力于寻求和确认的利益在性质上都应该是决策性利益。

  • 标签: 利益衡量方法 司法运用 后果主义裁判 决策性利益
  • 简介:财产调查是民事执行的始点、前提和关键。制定科学的"完成财产调查"认定标准并依据该标准开展财产调查,可以准确判断被执行人有无履行能力、履行能力大小,推动有财产案件"应执尽执"、无财产案件有序退出。开展财产调查要在重构"调查财产"概念、创新"完成财产调查"认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程序上严格依法、范围上"全面覆盖"、手段上网络查询和实地调查"双穷尽"、责任追究上"应追尽追"、监督上"全面公开"等"完成财产调查"认定标准,并将之运用于判断是否穷尽财产调查措施、认定"无可供执行财产"上。

  • 标签: 民事执行 财产调查 认定标准 执行权
  • 简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下,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在我国反贪侦查工作中的运用,虽然检察院借用一些技术性的手段侦破了部分重大贪污事件,但是同时也面临着贪污贿赂人员犯罪的智能化、隐蔽化等问题。总体而言,给我国传统的反贪侦查工作带来了相当巨大的挑战,本文主要针对信息化在我国反贪侦查工作中的运用这一主题展开浅析。

  • 标签: 信息化 反贪侦查工作 运用
  • 简介: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协同处理贪污腐败案件是我国的一个创举。纪检监察部门和检察机关之间的联合办案和证据转化有助于解决现行反腐败体制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但这两种措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均存在明显缺陷。而在新刑事诉讼法突破传统的刑事证据合法性理论之后,我们可以考虑允许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直接使用纪检监察证据。这既是由违纪行为与腐败犯罪之间的竞合所决定的,又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效率。文章介绍了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制度及纪检监察证据在刑事诉讼中运用的必然性和实然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纪检监察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合理运用的理论根据和制度保障。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帮助,提高刑事诉讼效率。

  • 标签: 纪检监察证据 刑事诉讼 运用
  • 简介:民商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过程在追求形式合理性的前提下,并不能排除对裁判结果的实质性判断,但法律解释方法本身难以解决实质性判断的选择理由,法经济学通过的裁判结果的成本收益分析,做出财富最大化的选择,可以有效增强裁判的说服力。由于对经济学的数学推理和财富最大化的误读,制约了法经济学在民商事审判领域的运用。但廓清对经济学本身的误读,了解经济学与民商事审判在方法与观点上的共通之处,有利于形成法学与经济学的对话和联姻。本文结合法经济学在民商事审判实务中的运用领域和运用方式,结合具体案例,讨论了法经济学实务运用的角度和限度。

  • 标签: 法经济学 民商法 法律解释 财富最大化
  • 简介:在刑事诉讼领域,微信的普及使其作为一种电子证据被广泛运用。司法实务部门应根据微信的特点,将其证据效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文章通过对电子证据的概念、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微信电子证据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和存在问题,提出电子证据收集、审查和运用中的完善建议。

  • 标签: 电子证据 微信 刑事诉讼 收集 审查
  • 简介:法律修辞的过程一般包括法律修辞方法的具体选择和运用以及法律修辞的整体布局。在'修辞发现'阶段,法律修辞方法需要结合案件的法律争议点及论辩前提体系进行针对性选择。在'修辞论证'阶段,法律修辞方法的运用需要遵循相应法律修辞规则的指引和规范。而在判决书的呈现形式上,法律修辞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都要过渡或转化为法律修辞的布局,其'引言''陈述''论证'和'结语'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指导性布局原则。甘露案再审判决书虽然作为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参照性案例,但在裁判说理上却几乎违反了所有的法律修辞方法的规范性要求。

  • 标签: 法律修辞方法 选择 运用 法律修辞规则 修辞布局
  • 简介:备受关注的快播案已经判决生效了。本文以快播案一审庭审为研究对象,全方位展示各诉讼参与方的证据表达,指出证据规则在实践中的变形问题,根源在于缺少控制、引导功能的中枢"芯片",个体运用规则时随意性较大。通过深度反思证据法实践、法律传统、可能的探索路径,提出涵化中西、兼具包容精微精神的"中国芯"假想,其组成包括本体芯、程控芯、引导芯、扩展芯。

  • 标签: 证据规则 缺“芯”困境 反思进路 中国芯
  • 简介: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有三种相关:直接相关、间接相关、潜在相关。运用心理疏导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从三个方面入手: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建设、灵活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技巧。

  • 标签: 心理疏导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相关性
  • 简介:为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衔接,提高诉讼效率,201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时新增了第52条,“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行政机关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是警察机关,

  • 标签: 刑事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权利理论 个人数据 行政领域 《刑事诉讼法》
  • 简介:兼顾公共利益与公民基本权利是我国规制跨领域信息交流时的目标,然而在这两种互相冲突的取向中找到平衡并不容易。面对同样的难题,德国的立法者、司法者与学者把目光投向了宪法领域,在基本权利理论的帮助下条分缕析利益格局、确定冲突利益间均衡所在,于此基础上构建、完善自己的数据使用规则体系,规范个人数据在不同领域间的流通。比起德国的具体制度安排,其背后的思维工具更值得我国借鉴,若边用以解决本国问题边对之进行打磨,或能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论与实践道路。

  • 标签: 个人数据流通 公民基本权利 公共利益 比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