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6 个结果
  • 简介:“人安全”概念提出促使人们对安全内涵和如何提供安全进行更深刻思考。但是,人安全概念提出后引发了很多争议,也产生了不少误区,其中之一就是将人安全中“免于恐惧自由”与“免于匮乏自由”相互对立起来,以至于将前者视为西方概念而后者为东方概念。在这种话语中隐含了“免于恐惧自由才是人安全中优先考虑因素”,其产生后果是在全球范围内存在贫困、饥饿等严重危害人尊严安全问题可能被置于安全考虑范围之外。回顾人安全概念之争,探讨人安全核心理念及其相关概念,比如安全与发展、直接暴力与结构暴力之间关系,可以矫正这种误区,并证明人安全概念既不是西方也不是东方,它是以人类最基本价值、需求和尊严为中心,具有普遍意义和道德说服力综合性理念。这种综合性界定自然要求安全维护方式不应停留在被动和短期应对层面而应寻求早期预防、长期建构、能力提升等积极手段以便实现“积极安全”。

  • 标签: 人的安全 人的尊严 免于恐惧与匮乏 结构暴力 积极安全
  • 简介:“人安全”概念强调普通人安全和福利以及他们作为人尊严和幸福。它已成为新研究和政策议程组成部分。人安全从出现开始,就在中国学术界得到了讨论,但政府很少使用该术语。就政策领域而言,中国式“人安全”路径一个特点就是接受或发展了人安全思维并付诸实践,或是殊途同归,但不使用“人安全”这一特定术语。然而人安全本质却反映在中国内政外交政策中,并且随着国内政策思想而转变为“以人为本”。人安全已经嵌入中国安全思维中。作为理解、解释以及更好地分析安全新视角,引入“人安全”和“以人为本”是对研究和政策议程一个积极发展。在中国语境中,尽管“以人为本”原则并非人安全最完美的对应物,但它至少表明,当处理国内外与安全相关事务时,个人安全比过去更加重要了。比起接受“人安全”这个术语本身,中国更愿意将人民安全(和幸福)作为政策导向。“以人为本”和人安全是互相联系和本质一致

  • 标签: 人的安全 以人为本 中国路径
  • 简介:2014年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对欧洲意义是确定了欧洲人主导“新凡尔赛体制”东扩极限和边界。边界历来都是武力确定。克里米亚结局对俄罗斯意义在于俄罗斯守住了生存底线——底线是俄罗斯未来复兴基础和前提:对欧洲来说,意味着欧洲东扩已抵极限。从彼得大帝到斯大林,俄罗斯只是在波罗海东岸地区与欧洲进行过边界拉锯,而在乌克兰,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和冷战时期戈尔巴乔夫有意收缩和放弃外,俄罗斯在乌克兰这个地方基本没有失过手。从对付拿破仑到希特勒“胜利”经验中,西方人明白,在陆军可以发挥作用近地,俄国人往往可以完胜。黑海离俄罗斯太近且陆地相连,陆军可以直接进驻;而西方海权国家在此则鞭长莫及。克里米亚对俄罗斯是生死之地,而对欧洲则是重要利益点,为了它,俄罗斯会用全部资源,而西方则不会。如果清楚俄罗斯在乌克兰归属历史,也就知道2014年乌克兰事件意味着俄国反击欧洲东扩历史才真正开始。乌克兰事件影响是全球性,其中一些经验教训对中国而言,是有警示意义

  • 标签: 乌克兰危机:俄罗斯 北约 凡尔赛体制 地缘政治
  • 简介:越南在1995年正式加入东盟后,迅速摆脱了政治孤立困境,获得了广阔海外市场,并与东盟其他成员国共同建立相关安全机制,为越南发展创造了和平稳定外部环境。本文在阐述越南加入东盟背景和历程基础上,对其与东盟合作过程中获得收益进行分析,并试图探讨越南与东盟合作中存在问题。

  • 标签: 东盟合作 越南 收益 海外市场 安全机制 外部环境
  • 简介:乌克兰危机发生后,2014年欧洲和国际能源市场总体上并未呈现大起大落态势,全球油气价格反而稳中有降,这一表象背后隐藏着俄、美、欧之间复杂能源博弈。虽然俄罗斯没有如2006年和2009年那样切断对乌克兰天然气供应,能源供应也未成为本次危机中威胁乌克兰和欧盟国家焦点事件。但鉴于俄、乌两国分别是全球最重要能源生产国和过境国,能源仍可能是俄、美、欧各方推进自身内外政策重要工具。在此次危机中,俄罗斯“以我为主”,坚持政经分离政策,不希望政治冲突影响自身能源利益。美国“主动进攻”,试图通过金融工具来影响能源价格,利用俄罗斯经济与国际社会接轨一面,对俄罗斯施加压力。相比之下,欧盟在能源供应来源方面虽然仍旧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但已开始加速多元化步伐,并将继续强化与美国合作。俄、美、欧三方激烈能源博弈,围绕地缘政治权力逻辑和全球治理建章立制逻辑而展开,直接推动俄罗斯能源出口重心东移,为中国主动对俄施展能源外交、中日韩能源合作以及中美能源经贸合作提供了机遇。作为世界能源领域需求大国,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以确保充足外部能源供应和国内能源问题解决。

  • 标签: 乌克兰危机 能源安全 对中国的影响
  • 简介:受到中东变局波及中东国家,尽管结构背景大同小异,但各国爆发社会运动带来国内影响却截然不同,如突尼斯和埃及发生了较为平和变革,而利比亚、叙利亚却爆发了内战。社会运动在不同国家之所以产生不同结果,原因在于抗议者能否形成跨阶层动员以及军队立场选择。抗议者形成跨阶层动员,是社会运动得以持续并实现规模扩大前提;在大规模社会运动面前,军队内部是否发生分裂,则决定该国是否爆发内战。就此而言,社会运动演变为内战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形成跨阶层动员,一个是部分军队支持抗议活动或在抗议活动中保持中立。这一分析模式有助于研究者对社会运动是否会演变为内战进行预测。

  • 标签: 中东变局 社会运动 内战 跨阶层动员 军队立场
  • 简介:2013年11月,亚努科维奇宣布拒绝与欧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引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继之而来是亚努科维奇下台、克里米亚公投入俄、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宣布独立,以及东部地区武装冲突。乌克兰危机具有复杂历史经纬和现实矛盾,既有乌克兰国内矛盾,又有俄、美、欧之间大国博弈。梳理乌克兰危机演变过程,分析乌克兰国内因素和俄美欧大国博弈间相互作用,可以对乌克兰局势走向和国际安全战略格局新变化做出判断,并提出中国应如何对待乌克兰危机。

  • 标签: 乌克兰危机 大国博弈 国际安全 普京政府 俄乌关系
  • 简介:本文探讨了菲律宾民都洛岛山区原住民阿拉安人世界观、精神信仰和相应巫术仪式。阿拉安人经常举行巫术仪式,向神灵求助,以便让病人得到善灵救治,或让善灵祓除人们遭遇灾祸。阿拉安人世界观是善与恶二元对立,它很好地解释了巫术治疗原理,即通过巫术仪式来呼唤善灵、驱赶恶灵,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本文通过大量对于神灵信仰和仪式语言等细节深描和分析,诠释了在巫术治疗领域,阿拉安人观念层面与行为实践之间是如何互动

  • 标签: 巫术 仪式 超自然治疗 菲律宾
  • 简介:论述海峡殖民地历史如果缺乏詹姆斯·布洛克(JamesBrooke)在砂拉越功绩,无疑显得不足。1839年,婆罗洲西北角是恶名昭彰马来群岛海盗盘踞所在。1850年,海盗势力基本被击溃,到了1860年,兰农(Illanao)海盗也在文莱沿岸绝迹,船只可以自由停泊。这个伟大成就是拉惹布洛克功劳。

  • 标签: 布洛克 海盗 文莱 马来群岛 詹姆斯 殖民地
  • 简介:一些国家在由非民主体制向民主体制转型过程中,往往遭遇各种暴力与冲突。由于人安全得不到保障,新政府信誉与合法性因此受到质疑,从而损害了民主转型前景。阿富汗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特别是2009年总统大选表明,恶劣安全状况已经影响到民主运作和信誉,这体现了一个困扰许多处于转型过程中国家困境:没有人安全,就没有可靠民主;转型中发展中国家很容易在一种失序、动荡过渡期中反复纠缠,民众不安全与无效政府成为一对相互催生恶瘤。西方武力干预容易推翻一个旧政权却很难塑造一个强有力新政权,其造成权力真空加剧了人安全与民主转型之间紧张。民主价值不容否定,但民主应该在一个稳定安全基础上去构建,无视人安全去追求民主,可能反过来有损于真正民主进程。人安全视角表明:安全在价值序位上是高于民主,也是民主生成前提性条件;有一个能够保证人安全有效政府,是国家顺利实现民主转型关键。

  • 标签: 安全 民主转型 人的安全 阿富汗战争
  • 简介:冷战后,国际安全研究呈现出深化和拓展发展趋势。批判安全研究从批判理论发展而来并且迎合了深化安全和拓展安全发展潮流。批判理论不仅与安全议题联系在一起,而且成为后者重要思想渊源。此外,批判理论和国际关系激进理论共同促使安全研究者对安全对象和安全领域进行探讨。肯·布斯正是批判安全研究代表人物,他批判安全经历了由人安全到世界安全发展历程。具体表现为,他探讨了解放与安全关系,批判了现实主义国家中心论,质疑了安全概念;在此基础上,以人安全来重新概念化安全,并且提出建立人类共同体来达到世界安全。其中,他对安全深化和拓展是以剖析安全背后深层结构为基础,这在批判安全研究阵营中颇为独树一帜。他提出用解放政治来建立人类共同体,一方面迎合了深化安全和拓展安全发展潮流,另一方面又标志着由人安全发展到世界安全在实践层面的进步。所以,他批判安全研究经历了人安全到世界安全两个阶段发展;他思想既具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层面的发展。

  • 标签: 深化安全 拓展安全 解放政治 人的安全 世界安全
  • 简介:当前,恐怖主义组织和分子有更多途径获取核材料、核技术与核武器,从而实现核武器与极端恐怖势力结合,演化成为核恐怖主义组织。组织严密理性核恐怖主义组织不必把直接使用核武器当作他们最优先偏好,而可能像国家一样把核武器当作战略手段来实现他们政治意图。面对着潜在严峻非国家行为体核恐怖威胁,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尽快构建一个普遍、高效、权威全球防范体系。

  • 标签: 核恐怖主义组织 地区防范机制 核恐怖主义全球防范体系 国际原子能机构
  • 简介:土瓦经济特区是缅甸国内推动最早经济特区,早在军政府时期就与泰国签订合作开发协议.由于项目本身庞杂和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泰缅两国之间经历了较长时间摸索过程,项目从最初政企合作逐步转变为政府之间合作,规划内容变动也较多,规划面积和规划建设项目都一再发生改变,至今项目仍旧面临着诸多挑战,进展较慢.土瓦经济特区发展对各国参与缅甸其他经济特区开发合作具有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

  • 标签: 土瓦经济特区 投资开发 发展前景
  • 简介:伊朗是中东最重要地区大国之一,国土面积居中东第四位,人口居中东第二位,油气产量居世界第四位,GDP总值排中东第三、世界第二十五位;扼守霍尔木兹海峡,横跨海湾与里海两大产油区,素有“欧亚陆桥”和“东西方空中走廊”之称,布热津斯基称其为“地缘支轴国家”。正确评估中国在伊朗利益,显得极有必要。

  • 标签: 伊朗 评估 利益 中国 霍尔木兹海峡 GDP总值
  • 简介:受英国国内福利思潮和实践影响,英国殖民当局从19世纪末开始加强了对新加坡社会行政干预,从自由放任向有序管理发展。针对新加坡实际情况,殖民政府陆续出台了系列社会政策,涵盖教育、住房、卫生、社会福利、劳工、移民和人口诸方面,建立了相对完整、且具有较强稳定性和延续性社会政策体系与社会管理机制,给人民行动党社会治理留下了有价值政策遗产。

  • 标签: 新加坡 殖民地 社会政策
  • 简介:乌克兰危机是民主政治、大国地缘政治博弈、民族政治等要素杂糅并复合互动产物,作者从民族政治角度对之加以解读。第一,历史上民族积怨与对立是导致乌克兰危机重要历史根源,但它在当下如何被“记忆”与“重新发现”才是理解这一根源关键。第二,在乌克兰二十余年国家建设中,出现了国族主导与主体民族主导两种路径张力与冲突,这是导致当前乌克兰危机深层次国内政治根源。第三,在乌克兰民主实践中,出现了现代政党政治与传统民族政治合体趋势,这一合体包含了内在张力,实际上是乌克兰国家转型不成熟标志,这是当前乌克兰危机爆发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根源。第四,不恰当地运用民族自决权,则是乌克兰危机迈向国际危机重要根源。第五,从国内政治角度看,乌克兰危机源自国家建设失败,其民族政治更应从国家建设意义上加以审视。鉴于乌克兰危机短时间难有转机,面对危机发酵以及后危机时代冲突治理,民族政治因素负面作用仍不容忽视,民族政治在未来乌克兰政治生活中仍将是一个棘手对象。

  • 标签: 乌克兰危机 民族政治 民族自决 政党政治
  • 简介:冷战后,东亚地区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国关系处于历史性调整时期.东盟在亚太地区影响日益上升,并逐渐成为塑造东亚格局重要一极.中国崛起和日本实力相对下降深刻地改变了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本文通过分析马来西亚和日本关系演变,管窥冷战后东亚格局演变.

  • 标签: 马来西亚—日本关系 东亚格局 演变
  • 简介:中国自古以来的人际关系、国际关系都是以信任为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伟大复兴“中国梦”也是在信任基础上倡导国与国关系。中国以信任为前提,在机制上、经济上多方面推动了与美欧大国新型关系。中国以信任为基础“亲、诚、惠、容”化解亚太地区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中国在以信任为基础和平环境中得到了发展,又以信任为理念推动伊核等世界热点问题解决,承担中国应尽国际责任。

  • 标签: 新型大国关系 “一路一带” 修昔底德陷阱 布莱德战略论坛
  • 简介:本文通过《印度时报》对中国报道,从中分析印度报纸对中国文化软实力认知,以此了解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印度状况。从《印度时报》对中国文化、中国发展模式和中国外交政策等方面的认知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在印度是极具吸引力。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对印度有较强影响力,但政治体制有待提升认同力度。中国对印度外交政策总体上为中印关系良好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中印关系中边界问题亟需解决。总的来看,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印度是有很大吸引力,文章对中国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提出对策思考。

  • 标签: 《印度时报》 中国文化软实力 认知
  • 简介:南海问题虽然是中国与某些东南亚国家之间双边海上领土争议,但其域外影响因素却正在发酵.除由来已久美国因素外,印度-一个有着地区大国抱负南亚国家--影响日益显现.自上个世纪90年代印度制定并实施东向政策以来,南海地区被界定为与印度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延伸区域.近年来,印度在南海海域加大了战略投入,通过加强与东南亚海上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联系,积极介入南海问题.未来印度在南海问题中作用变化值得进一步关注和评估.

  • 标签: 印度 东向政策 南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