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7 个结果
  • 简介:<正>一、新加坡文明建设的成功表现对新加坡文化建设成果,在新加坡国内外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它是“文化沙漠”;一种认为它很成功,也很有特色。文化沙漠论者认为新加坡建国后的前20年只注重经济建设,对文化关注太少,以致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创作甚差,社会流行的作品几

  • 标签: 精神文明建设 新加坡 社会流行 文化沙漠 文化关注 文学艺术
  • 简介:新加坡海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自由港。自从1819年英国占领新加坡后,英殖民主义者就利用新加坡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和拥有的优良天然海港,把新加坡开辟为它在东南亚地区和亚洲东部倾销其工业制品和廉价收购原产品的转口贸易商埠。为了大力促进转口贸易的发展,英国一开始就在新加坡实行自由港的政策,使新加坡成为英帝国统治下的自由港。

  • 标签: 新加坡港 建港 廉价收购 关税政策 工业制品 集装箱码头
  • 简介:(一)二十年来,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充分利用新加坡地理和港口的优势,根据国情采取正确而又灵活的政策,大力引进外资,推行工业化计划,活跃本国经济。其主要经验有:一、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新加坡原来底子薄,困难很大,既无工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又无技术人

  • 标签: 利用外资 引进外资 工业技术 经营管理 李光耀 资本主义世界
  • 简介:新加坡亚洲新闻台国际频道自2000年成立以来,已经成为亚洲地区国际传播的重要频道,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本文通过对该频道的办台理念、节目编排及其成功经验的分析,提出新闻传播反映价值观,进行差异化竞争,注重文化多元,建立良性媒介体制是办好国际新闻频道的必由之路。

  • 标签: 亚洲新闻台 国际频道 办台理念 新加坡
  • 简介:<正>新加坡特色,也可称为新加坡特性。作为新加坡的基本标志,自然也包含新加坡意识和它作为东南亚一员的东南亚特质。但对于各国皆有的东西,算不得新加坡独具的特性,本文则略而不论。这里所论的,是最具新加坡本质而又对新加坡人及其政府政策影响至巨的那些特征。根据我多年研究新加坡所得到的认识,新加坡最鲜明的特色,浓缩起来可以“小”“多”

  • 标签: 新加坡 东南亚 政府政策 新加坡人 基本标志 “多”
  • 简介:母语是人在幼年时期主要通过模仿而掌握的语言.新加坡目前的主要工作和教育用语--英语并非大部分新加坡人的母语.这种实际的工作、教育用语与多数人的母语相背离的现象给新加坡年轻一代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语言问题:(1)语文能力未能全面发展.(2)未能对与语言血肉相连的文化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3)影响语言艺术的创造.(4)对自己所说的语言缺少发自心底而且得到他人尊重的自豪感.新加坡未来有调整语言政策的需要.

  • 标签: 新加坡 语言政策
  • 简介:<正>新加坡在一九六五年成立独立的共和国,开始独立规划自己的经济,并把建成一个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定为发展的目标,而后就逐步建立各种金融市场。新加坡政府过去对黄金进口和买卖都进行严格的管制,并没有黄金交易市场。一九六九年四月,新加坡财政部给七家商业银行和三家贸易商行颁发执照,允许进行黄金交易,建立了黄金市场;但交易的对象只限于非居民、金饰商和工业用户,管制仍然比较严格。政府对进口的黄金每盎司征收一美元的进口税,至于金价则由买卖双方自由议定。一九七三年八

  • 标签: 黄金市场 新加坡 黄金交易所 商业银行 黄金进口 金融中心
  • 简介: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岛国,也是一个国际贸易港口,地小人多,无矿业资源,国内消费市场容量小(特别是在脱离马来西亚以后),工业属加工出口型。新加坡政府对待外资的策略是:不用外资法令,而用各种法令和法律来引用和管制外资。

  • 标签: 国内消费市场 矿业资源 出口型 总投资额 炼油企业 炼油业
  • 简介: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语言、多元文化的移民社会,因此,它既是人种的博览岛,也是世界宗教的总汇,它汇集了世界上各种形形色色的宗教,从三大宗教到一些几乎绝迹的小宗教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踪迹。新加坡虽然是个世俗国家,然而,各种宗教与各族新加坡人在这里的定居、开拓和发展密切相关。对新加坡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多元宗教构成了具有新加坡特色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新加坡精神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多元宗教这块肥沃的土壤促使新加坡精神文明茁壮成长、树大根深和叶茂花繁,并且赋予其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点.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经说过,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象中,神话和宗教是最难相容于纯粹的逻辑分析了。拙文不打算分析宗教的对或错,可或否,取或舍,而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精神和文化现象,分析其在新加坡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变迁及其趋势。一、多元宗教概况新加坡虽然是一个只有280多万人口的岛国,然而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世界宗教的大观园,多元种族和世界各地的移民给新加坡带来了各种信仰的宗教。除了拥有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兴都教、耆那教、锡克教等各大教派外,新加坡还拥有最古老的犹太教、拜火教,也拥有最年轻的天理?

  • 标签: 多元宗教 新加坡人 移民社会 多元文化 恩斯特·卡西尔 元性
  • 简介:2001年,对于新加坡来说,是真正迈入新世纪的新起点.11月23日,吴作栋总理和李显龙副总理领导的内阁宣誓就职,标志着新加坡新一届政府正式成立.新领导层将拟定和实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决心把新加坡打造成一个创新的国家--一个适应新世纪发展和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新新加坡".

  • 标签: 政府 新经济 新加坡 2001年 选举 政治
  • 简介:新加坡的国营企业是政府直接或间接投资并由国家经营的工业、农业、金融和商业。新加坡独立27年来,其经济迅猛发展,与国营企业所发挥的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等重要作用密切相关。一、国营企业的现状新加坡的国营企业可分为两类,一是政府控股投资的独资或非独资国营公司及其下属的企业,二是法定机构及其投资的企业。前者主要有淡马锡控股公司、国家发展部控股公司和胜利公司3大公司,以及它们下属的大批国营企业,遍及金融、工商等领域。淡马锡控股公司是政府最大的投资控股公司,于1974年成立。据1991年资料显示,该控股公司直接投资的

  • 标签: 新加坡国营企业
  • 简介:本文论述了新加坡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通过对新加坡政治发展历史走向、政治体制特征和职能的分析,认为新加玻正处于政治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以现代型集权政治成功地推动经济“起飞”和“转型”;特点是现代化导向明确,制度化水平较高,而参政系数值较低;这条道路的形成,是新加坡独特的历史文化环境和政治精英的主体性选择的结果,有利有弊;其前途是扩大参政系数,实现政治民主化。

  • 标签: 政治发展 新加坡 政治现代化 集权政治 现代型 政治民主化
  • 简介:前言在新加坡各种族人口比率中,华人所占的比率大约保持在76%前后.这也因为有政府的不懈努力和政策[1].苦于华人国民的海外流失和少子化所引起的人口减少的新加坡从9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在香港回归中国之前,积极地接纳了以移民身分从香港来的高学力人员及其家属[2].其后,新加坡的各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接纳了从中国到美国、英国等英语国家留学并获得学位的中国人作为研究人员和专家.此外,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急速的经济发展不仅加快了新加坡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而且加快了两国间人与文化的交流.1965年独立后极度警惕被称为"第三个中国"、使中国色彩淡薄而推行了各种政策的新加坡到了今天也为了与中国合作而大大改变了政策.现在,华人国家新加坡正掀起"中国化"(汉化)热潮.

  • 标签: 新加坡 中国 移民 人口比率 移民种类
  • 简介: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是一种通过强迫储蓄而实现社会保障的制度,于1955年7月1日开始实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一、基本情况根据新加坡法律,公积金是年满55岁退休或失去工作能力的雇员的经济保证,由雇主和雇员双方承担,缴纳公积金的雇员称为公积金会员,来自政府机关、法定机构和私营部门,1976年有117万人,1986年增至193万人。年缴纳额1976年是10.08亿美元,1985年达到59.9亿美元。扣除会员提取部分外,累计1976年是40.6亿美元,1987年达到306亿美元。公积金

  • 标签: 中央公积金制度 新加坡人 年满 中央公积金局 法定机构 信托基金
  • 简介:集选区制度是新加坡国会大选的独创。1988年新加坡国会大选实行集选区制度与单选区制度并行,这对新加坡整个政治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内新加坡研究涉及集选区制度的著述甚少,基本未对集选区制度予以系统阐述与分析。本文比较全面地介绍新加坡集选区制度的产生与实践的过程,并围绕新加坡集选区制度的核心争议,即代表性问题和程序公正性问题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反对党虽有突破,但选举程序设计对反对党仍然是极大的障碍,由于目前反对党积极性迅速提高,使人民行动党面临极大挑战,因此自主革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 标签: 新加坡 人民行动党 集选区制度
  • 简介:一、前言新加坡是个弹丸岛国。1965年,它脱离马来西亚联邦、宣告独立时,其土地面积只有585.5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864,900人。这个国家国内市场很小,天然资源又十分贫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地区一些取得独立的国家纷纷采取直接贸易措施,给依靠转口贸易的新加坡传统经济覆盖上一层阴影,加上新加坡并入马来西亚联邦时,政治上、经济上受到严重的打击,造成困难重重,内外交困。这种情况对独立后的新加坡

  • 标签: 新加坡人 东南亚地区 实缴资本 人民行动党 土地面积 私人资本
  • 简介:<正>一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引颈前瞻之时,“儒家文化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这一课题悄然走进理论界。综观这场讨论,目前高潮已过,却始终未达成共识,并且似乎也没有进一步深入下去,就笔者所见材料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 标签: 儒家文化 新加坡 新兴工业化国家 东亚 理论界 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