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7 个结果
  • 简介:中东铁路开始修建后近半个世纪,俄罗斯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在哈尔滨广泛传播,对哈尔滨建筑风格、生活方式、家庭装饰、公共文化和饮食习惯均有很大影响,可以说,俄罗斯文化已渗透到哈尔滨人民生活方方面面。俄罗斯,哈尔滨,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在经历一百多年交融后,魅力独特俄罗斯文化和文脉悠远黑土文化已经融为一体,形成了中西合璧哈尔滨地域文化。

  • 标签: 俄罗斯 文化 哈尔滨
  • 简介:军队特性是影响军队夺权结果关键变量。在政治转型前,军队特性可分为自主性军队和依附性军队两类。这两种类型军队可从控制模式、介入政治纠纷程度和身份认同差异等三个维度进行区分。由于自主性军队和依附性军队在以上三个维度所存在差异,导致了其在夺权行动中出现了行动能力、话语权建构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最终导致了夺权结果不同。作者以埃及、土耳其和伊朗三国军队为案例,阐述了政治转型之前军队特性对转型之后其夺权结果影响,进而分析军队在政治转型后与文官争夺主导权斗争获胜原因。自主性军队行动能力强,同时凭借其军事特性可以实现与前政权脱钩,并且其长期以来在民众积累的话语权和灵活性优势也使其在与文官势力博弈占据上风,因此能够夺权成功。而在依附性军队,由于其缺乏自主决策能力,并且紧密卷入前政权事务,因此其难以获得民众支持,并会成为新上台政治势力首先消灭对象,故而其夺权行动往往失败。

  • 标签: 军人夺权结果 军队特性 政治转型 行动能力 话语构建 灵活性
  • 简介:在国际调停领域,人们普遍认为,调停者公正和中立有利于冲突解决。然而近期学界有新观点,认为若调停者偏向冲突某一方,将更有利于缓解冲突。对这两种相互对立说法,作者认为调停者偏向会影响冲突双方心理预期,进而影响最终结果。若冲突双方中一方有极度不安全感,且处于收益框架,认为谈判会有收获,此时调停者偏向不安全感强一方效果要比不偏不倚调停效果好。若弱势一方处于损失框架,担心参与调停会危害国家生存,此时调停者偏向不安全感强一方调停效果未必更好。在朝核危机六方会谈,中国偏向朝鲜立场可以使朝鲜信任中国,进而参与六方会谈,显然中国对六方会谈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中国偏向立场虽然使朝鲜乐意参与谈判,但对朝核危机彻底解决却难以取得成效,由于中国偏向朝鲜,朝鲜认为中国支持是不会改变,反而使朝鲜有恃无恐,美朝双方针锋相对,各不相让,最终致使六方会谈难有进展。因此,调停者偏向立场有利于推动冲突双方参与谈判,但不一定有利于冲突最终解决。

  • 标签: 国际调停 偏向 预期 朝核危机 六方会谈
  • 简介:在成为中国和东南亚相关国家争端之前,南海争议就已存在很长时间。二战后,中国大陆、台湾、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相继对南海提出主权诉求,争端发展掀开新篇章。本文认为,在苏哈托铁腕统治下,印尼与南海相关利益经历了从维护领土主权完整向维持国内稳定转变过程。前一阶段是因为受到中国版图涵盖部分印尼水域威胁,后来转变原因则是印尼与中国经贸合作深化。抛开与中国半心半意复交,印尼试图为争端各方建立一个双轨对话平台,该平台后来证实是有所裨益.苏西洛时期,印尼逐渐从被动角色变成了主动中立协调者,推动了争端解决进程。本研究指出,印尼在南海争端作用受到意识形态和历史双重因素限制。长期意识形态局限决定了印尼在争端优先利益选项,而外交政策是追求这种利益目标的实用途径。印尼与中国过往关系也影响了印尼,使后者立场随双方关系起伏变化。此外,在东盟并不明朗一体化进程,印尼独自承担着中立协调者任务。

  • 标签: 南海 争端 印尼 中国 东盟
  • 简介:印度尼西亚地域广袤,人口总数达2亿4千多万。当前印尼正面临着来自政治、经济、社会和海洋边界方面的诸多问题。本文重点关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约束下印尼与邻国海洋边界问题,并阐述了印度尼西亚海洋政策主要发展,特别是政府在解决划界问题和其他海洋相关问题上采取措施。虽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意在提供一个有效海洋安全机制,但本文认为它非但没有利于海上问题解决反而使其更加复杂。本文总结出印度尼西亚在处理海洋边界问题上运用逐案分析、各个击破方法。这一方法目前来看比较合适于印尼管理其漫长海洋边界,维护其国家利益。印尼政府处理海洋安全和其他相关海洋问题能力及其成果对马来西亚政府开展相关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海洋 岛屿 主权
  • 简介:近年来,缅甸媒体对中国在缅甸投资项目有一些非议。本课题组特别摘取了2012年至2014年在《缅甸民主之声》、《伊洛瓦底周刊》、《七天新闻》与《缅甸时报》等在缅较有影响媒体、网站上,所刊载有关中国在缅甸投资项目与缅关系报道与评论,以飨读者。

  • 标签: 投资项目 中缅关系 缅甸 中国 媒体 摘编
  • 简介:曼德勒为缅甸第二大城市,它既是缅甸地理意义上中心,也是缅北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近年来,随着曼德勒华人日益增多,华人与当地主体族群———缅人关系成为曼德勒最重要族群关系之一,而这种关系并非总是处于友好和谐状态,甚至时而可以体会到这座城市反华情绪。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曼德勒华人在都市法理空间中,践行熟人社会社会交往方式是导致出现这种紧张族群关系重要原因之一。综合曼德勒华人与缅人两个群体表述,揭示日常生活曼德勒华人熟人社会社会交往方式,将会为理解曼德勒华人境遇及缅华关系提供一种新视角。

  • 标签: 曼德勒 华人 都市 熟人社会 社会交往 族群关系
  • 简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东盟国家响应,为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振兴提供新动力,开辟新前景。长期以来,中国邻国印度也重视发展与东盟关系,印度“东向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初启动以来,始终强调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及其他领域合作,致力扩大自身经济与战略利益。当前,印度总理莫迪已经明确表示把印度“东向政策”提升为“东向行动政策”,将推动印度与东盟关系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当今,在中印两国战略相遇时有众多利益关联,战略对接与互动是关键,印度东南亚政策值得关注。

  • 标签: “一带一路” 东盟 印度 “东向政策”
  • 简介:本文主要摘编了一些菲律宾精英在-菲商务论坛(China—PHBusinessForum)上对南中国海领土争端与中菲关系、中国与菲律宾经贸关系以及中国崛起最新评述,该论坛由菲律宾《马尼拉时报》(TheManilaTimes)主办。《马尼拉时报》创立于1988年,是菲律宾发行量最大报纸,代表官方观点和立场。此外,本文还从菲律宾《马尼拉标准今日报》(ManilaStandardToday)和《马尼拉公报》(ManilaBulletin)摘编了菲律宾部分精英对南中国海领土争端问题及中菲关系最新观点。《马尼拉标准今日报》及《马尼拉公报》在菲律宾发行量也比较大,与《马尼拉时报》一样在菲律宾国内具有权威性。

  • 标签: 商务论坛 菲律宾 摘编 精英 BUSINESS 领土争端问题
  • 简介:当前缅甸政治转型对缅关系带来影响已成为国内外不少学者关注焦点。本文试图从不对称权力结构和本体性安全视角,对缅双边关系历史与现实进行理论探索,分析缅甸对中国产生依赖性与离心力结构限制。本文认为,缅甸对中国形成既依赖又偏离两种倾向是由中缅不对称结构关系决定,在此结构下缅甸对自身本体性安全关注起着关键作用。因而,政治转型后缅甸在对中国依赖与偏离博弈孰强孰弱,主要取决于不对称权力结构缅甸本体性安全是否能得到充分保障。

  • 标签: 缅甸 不对称结构 本体性安全 中缅关系
  • 简介:基准时间是宏观历史过程临界点,标志着一连串重大变革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延续。基准时间具有九条标准,可以分为一等基准时间、二等基准时间和三等基准时间。20世纪基准时间主要包括三次世界大战(一战、二战和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发生变革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前后变革都要来得更为深远。将20世纪三个基准时间置于两个世纪视角中加以审视,可以突出现代性革命,这种视角能够观察20世纪三个基准时间在正在展开"全球性变革"这一大主题下是否会相互联接、是如何相互联接。20世纪国际政治关键事件,都应该被视为19世纪"全球性变革"所引发发展态势和挑战后期结果。

  • 标签: 20世纪基准时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冷战
  • 简介:“一带一路”是中国为积极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开创地区新型合作关系而提出战略构想。东盟是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合作重要区域,其所在国华侨华人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东盟国家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战略桥梁作用,发挥他们巨大潜力,推动中国与东盟经贸、科技与文化交流合作。

  • 标签: 东盟国家 华侨华人 “一带一路” 桥梁
  • 简介: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抓手,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罗斯跨欧亚发展带对接,进而推动中国东北振兴战略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吸引日本、韩国、美国等投资者参与,共同深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最终建成东北亚自由贸易区;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遥相呼应,形成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基本框架。

  • 标签: 中国 经济 一带一路 俄罗斯 蒙古国
  • 简介:包括日本发达国家随着人口高龄化,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高龄者医疗费增加以及少子化所造成年轻劳动力不足等。尤其是护理高龄者护理人才严重不足,日本2025年度预计护理人才有100万人缺口。日本政府正在探讨通过雇用外国人劳工来补充一部分护理人才不足,并于2008年以后开始利用经济合作协定(EPA)接受护理福利士候补者。这些护理人才大多是来自亚洲地区劳工,经济增长迅速亚洲新兴国家也急速地迎来了高龄化,但这些国家并没有过多地探讨几十年后护理人才不足问题。

  • 标签: 高龄化 少子化 老龄人口 高龄者 合作协定 经济增长
  • 简介:一、前言进入21世纪后,柬埔寨和泰国关系仍然呈现出复杂和多元交织状态。两国在国家安全、经济和文化关系方面相互盘根错节、高度纠结。如要对柬泰两国当前面临挑战和未来前景进行分析和研究,则必须要对两国历史有较为清晰了解。在分析柬埔寨当前国家安全情况时,不可避免地要谈到是其与邻国泰国在柏威夏寺附近持续不断主权冲突问题。两国军队问这种冲突直接暴露了双方安全漏洞。在如此敏感紧张局势下,两国也必将需要重新审视彼此间经济关系,而文化关系方面的发展则可能会提供一些启发,并增进两国对存在问题复杂双边关系理解。

  • 标签: 柬埔寨 泰国 国家安全 文化关系 冲突问题 经济关系
  • 简介: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该宣言未达到东盟目标,东盟期待出台一部具有约束力行为准则,DOC实施至今仍未取得实质性成果,但对于东盟各国,这被视为解决南海问题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中国只同意进行双边谈判并且总是避开进行多边谈判。DOC体现了中国对于解决南海争端战略调整,同时也体现了东盟成功诱使中国来谈判这一问题。本文将集中分析中国和东盟达成DOC过程、已取得成果、影响中国和东盟解决南海问题应妥协与合作因素。

  • 标签: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合作 妥协 中国与东盟 案例 海上
  • 简介:跨国公司选择投资目的地一定是源于他们寻求目标,无论是自然资源、市场、劳动力还是资产,更重要是,他们寻求目标在那里可以实现。由于他们寻求目标所处地点,以及他们作为全球化后来者身份,中国公司经常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FDI)。FDI寻求是在外国商业领域控股权,而中国公司在这些国家面临很多阻碍FDI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法律规范缺乏、腐败严重和政治风险高,这些都是柬埔寨投资环境特征。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对外直接投资者都更喜欢政府政治和法律制度能保护财产权,并限制政府行政领导权。柬埔寨制度无力创造这种条件,外国投资者必须寻求其他方式来保护他们投资。

  • 标签: 发展中国家 FDI 柬埔寨 对外直接投资 外国投资者 中国公司
  • 简介:自2005年底以来,泰国一直深陷政治危机之中,到目前已经历了2006年9月和2014年5月两次政变。这两次政变深刻暴露出了公民社会和政治体制在政坛矛盾作用,其中尤以宪法与宪法法院最为突出。尽管人们普遍希望公民社会和宪制架构(constitutionalstructures)能够实现与选举授予权、问责制和政治权利密切相关民主目标,但是人们在泰国所目睹一切却与此有着天壤之别。公民社会和宪政参与者一直为党派利益而非民主价值观所驱使。作为2006年和2014年两次政变导火索,公民社会各种势力强力动员起来,涌上曼谷街头,试图推翻民选政府。在此过程,他们为军方实施干预提供了政治空间和合法性。宪法法院和宪法也在反民主活动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起草《2007年宪法》就是明摆着要削弱政党势力,恢复机构割裂格局,其终极目的是不让他信·西那瓦(ThaksinShinawatra)及其阵营重返政坛。宪法法院所宣布许多判决也同样反映出政治利益,而非客观地依法办事。因此,泰国民主政体是建立在流沙之上:人们原本指望一些社会力量和社会制度可以巩固民主,但是事实表明,就连他们自己亦对其与民主关系深感困惑。

  • 标签: 民主化 民主巩固 公民社会 非政府组织 宪法 政治体制
  • 简介:随着网络空间迅速扩张及其对社会各领域全面渗透,网络空间不断增长财富、战略价值以及世界经济社会运行对网络空间深度依赖,使网络空间整体安全问题重要性日益凸显,网络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又一全球性公共问题。网络安全问题虽然属于国家安全范畴内非传统安全领域,但国家对于安全偏好没有改变,对安全追求逻辑路径依旧。从理论角度看,由于体系压力以及国家对于安全追求,国家会选择制衡战略,但在现实,制衡经常缺位或迟到。受到非传统安全环境影响,地缘战略中分而治之、领土补偿、加强军备、联盟以及平衡手存在等制衡方式和作用、意义同时发生了变化。细分到网络安全领域,沟通机制不同、威慑效果不同、行为体多样、行为判断困难等特殊性,导致在网络安全领域,国家选择追随或合作将成为更优选择。

  • 标签: 制衡战略 网络威慑 网络安全 合作治理
  • 简介:缅甸正在发生政治和经济历史性转变,这是美国和日本战略机遇。两国可以利用坚强双边关系优势,超越临时性政策协调,针对长期影响和共同利益,建立以缅甸为中心战略。为了实现目标,华盛顿和东京应以缅甸为高级同盟议题,并且协调彼此在政策优先领域分歧,创造追求共同目标的国内政策。

  • 标签: 美日同盟 缅甸 政策协调 历史性转变 双边关系 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