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是日语国际推广的最主要行为主体.它利用自身机构性质和事业宗旨的公益性,通过兼顾语言推广与文化知识交流、科学化机构管理、全球化分支布局、积极引进民间资本等方式积极推动日语的国际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当前多种因素制约着国际交流基金的日语国际推广行为.

  • 标签: 国际交流 推广 日语 基金 行为主体 机构管理
  • 简介:中国对外传播中获得正面效果或负面反应的具体事例表明,在对外传播中只有使用国际语言才能获得期望的结果,只有让外界听懂中国的声音,才能进行沟通,获得理解和支持.这是中国国际传播最欠缺、最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

  • 标签: 对外传播 国际语言 中国 语言才能 国际传播
  • 简介:语言在承载文化、传播文化的过程中,除了作为交流工具外,还蕴含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国的语言与文化推广机构,孔子学院在普及中国语言和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孔子学院必须语言与文化兼顾,以有效的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文化,使中国理念得到有效传播,这就发挥了公共外交的作用.

  • 标签: 语言与文化 传播文化 孔子学院 中国语言 文化基础知识 交流工具
  • 简介:智库外交存在三种形式:知识外交、二轨外交和公民外交.中外智库外交在五个维度上存在差异:独立性、知识、对象、战略与机制.中国智库外交的未来发展必须坚持独立性,创造解决问题的知识,锁定专门的服务对象,拥有清晰的发展战略,以及创建合适的机制.

  • 标签: 外交 智库 存在差异 服务对象 独立性 知识
  • 简介: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与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创建'中国周边学'的条件已经成熟。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长期占据主导话语权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日益遭遇人们的质疑,从现实层面来看,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并不能有效解决现实国际问题。创建'中国周边学'不仅要明确其概念内涵和理论范式,而且要形成解决周边外交问题、管控周边外交危机的有效机制。

  • 标签: 华夷国际秩序 周边外交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 简介:语言和地点是表明一个人身份的重要因素.本文探讨这两个因素是如何传递(signal)与社会关系和历史背景相关的各种归属意义的.爱德华·萨义德的回忆录《格格不入》(OutofPlace:AMemoir,1999)展示出这些意义的因地制宜,从而为我们研究这些不同的分析元素如何在他的生活中呈现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回忆录的标题被解读为地理意义上的"地点"(place).作为英语习语,"outofplace"指的是一种尴尬和疏远的感觉,或者是指人在社会环境中没有归属感,被当作一个外人.文中对爱德华·萨义德的解读偏向于这一短语的字面意而非其习语意,以贴近巴勒斯坦政治,因为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萨义德在这一领域承担重要角色.这一点清晰地反映在法瓦兹·塔拉布勒西(FawwazTarabulsi)所译的该回忆录阿拉伯文版的标题中,即""(所在地点之外).本文认为,语言和地点是巴勒斯坦政治中以交叉方式存在于自我层面的共同决定因素,并同其政治形成了一种三元关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政治反而闭锁(occlude)了这一三元关系.

  • 标签: 地点 第一语言 母语 迁移 流散
  • 简介:德裔美国学者斯·摩根索(HansJ.Morgenthau,1904—1980)被誉为'国际政治学之父'。他在1948年出版的传世经典《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被誉为国际政治领域的奠基之作,也奠定了斯·摩根索在这一学科的历史地位。该书对维护世界和平的相关思考和建议,在当前看来依然很有启发意义。

  • 标签: 摩根索 国际政治 国家间政治 权力斗争 传世经典 现实主义理论
  • 简介:公共外交作为构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效手段,在西方国家对外政策中起到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中国和俄罗斯开始发展其公共外交工具.回顾两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两国的公共外交具有不少共同特征,并且体现出了不同于西方公共外交的“东方路径”.

  • 标签: 公共外交 路径 东方 中俄 西方国家 国家软实力
  • 简介:联邦制的美国在外交领域方面,缺乏宪法授权的城市并不会对国家主权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挑战。日本地方政府国际化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增进外国对日本政治经济的了解,属于中央政府的管理之下的公共外交范畴。无论从法律上的权限划分,还是实践中的政策导向来看,中国地方政府的外事工作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为中央的总体外交服务,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

  • 标签: 国际角色 联邦制 城市 单一制 中国地方政府 公共外交
  • 简介:欧盟和东盟作为两个重要的区域性组织,受政治文化、成员构成和机构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在公共外交的策略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些差异.随着数字化外交和网络外交的兴起,以及一些新议题的出现,每个国际组织的公共外交都必须做出改变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这些经验将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 东盟 欧盟 区域性组织 政治文化
  • 简介:中国高层在对外交往中,尤其是在与邻近国家的交往中常常援引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例,以求说明中国与外部世界和平共处与友好交往的传统。笔者认为,郑和下西洋在行为性质、时代背景、出使目的、客观效果和历史影响等方面颇多负面资产,并不符合当前我国对外交往合作的诉求与目的,援引此事作为中国与他国和平友谊的象征,恐难起到预期的作用。丝绸之路则在长期历史中以正能量为主,体现着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世界眼光、开阔胸怀、进取精神和务实态度,与今天的中国外交诉求有更多契合。因此,在我国对外交往中不妨少提郑和,多谈丝路。

  • 标签: 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 历史认知 对外交往
  • 简介:亚历山大·莫里森的《俄国在撒马尔罕的统治,1868~1910》是英美学界近年来最新的关于俄属中亚的历史学研究作品.作者以撒马尔罕地区为例,通过研究突厥斯坦总督区当局在基层宗教管理、土地制度、税收、水利、司法方面的政策目标和实践,认为沙俄在此地的统治是失败的.作者强调,作为沙皇俄国的边疆政府,突厥斯坦当局在财力和人力上难以克服的困难,是其失败的直接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当局军政官员与本地穆斯林之间文化上的隔阂和政治上的疑惧.

  • 标签: 俄属中亚 突厥斯坦总督区 伊斯兰教
  • 简介: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走向经济欠发达、政治和社会动荡的国家和地区。尽管"一带一路"战略背后的大国博弈、小国平衡外交以及民主化转型等因素都使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商业环境日益复杂,但通过缅甸密松水电站项目和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的比较研究,不难发现,中资企业在东道国投资项目时的利益分配不均是企业承担政治风险的主要原因。相关企业应当落实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推行分散风险、利益均沾的投资模式,尽快建立自主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 标签: “一带一路” 政治风险 缅甸 斯里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