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在经历了“十二连增”后,我国粮食安全路径发生转变,从以往的单纯追求产量,变为更加重视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从单纯重视粮食,转为同时重视粮食生产能力,以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安全 “能” “量” 拐点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当前,全球粮价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海外屯田”这个并不新鲜的话题被媒体重新翻了出来,不少文章将其看作解决粮食危机的灵丹妙药。不少人认为,海外屯田的思路对中国不无借鉴意义,海外屯田真有那么大的作用吗?

  • 标签: 粮食危机 屯田 海外 粮价
  • 简介:流动人口既是主要的犯罪作案人员,又是主要的犯罪受害者。宁波市北仑区流动人口被害调查发现,流动人口被害呈现“三车”(电瓶车、自行车、摩托车)被盗多、现金被窃多、在暂住地被害多、初中以下文化的中青年男性工人被害多、被害人过错明显等特点。减少流动人口被害,对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需采取加强流动人口聚居区域巡控防卫、提高流动人口自我防范能力、改善流动人口居住条件等多项措施。

  • 标签: 流动人口 被害调查 被害特点 对策思路
  • 简介:流动青少年是犯罪的高危群体既具有人为建构的色彩,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造成流动青少年犯罪率相对较高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城市管理中对流动青少年的社会排斥。最好的社会政策即是最好的刑事政策,逐步让流动青少年享受同城待遇,消除对这一群体的各种社会排斥,是预防流动青少年犯罪的基本政策选择。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制度改革,更需要的是观念的革新。

  • 标签: 流动青少年 犯罪预防 社会排斥
  • 简介:法刊《外交世界》2008年5月号发表了塞奇.哈里米(SergeHalimi)的文章,对当前国际粮食市场上的投机行为进行了分析,认为粮食市场的泡沫是继互联网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国际垄断资本的又一个投机领域。文章主要内容如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认为,开展更多的贸易将有助于消除贫穷和饥饿。这是针对粮食作物吗是在粮食方面自给自足吗不是的。它们有一个更好的主意,即关闭本地农场或鼓励本地农场集中出口。这不是要充分利用适合西红柿生长的墨西哥和适合菠萝生长的菲律宾的自然条件,而是要充分利用墨西哥和菲律宾生产成本低于美国佛罗里达或加利福尼亚的这一优势。马里的农民将更加依靠博斯或非洲中西部地区高度机械化、生产力也更强的生产商的粮食供应。农民将收拾行李,搬进城市,在某个西方公司找到工作,这些西方公司是为了利用廉价劳动力而搬迁来的,在这里比在西方更容易找到廉价的劳动力。东非海岸国家将通过向较富裕国家的工厂船只出售捕鱼权来减轻它们的外债负担。几内亚将从丹麦或葡萄牙进口罐头鱼。它们丝毫不介意运输这些货物所产生的额外的环境污染。因此,某些人的幸福生活得到了保障,而中间商(包括批发商、承运人、保险公司、广告商)的利益也得...

  • 标签: 投机性积累 积累粮食安全
  • 简介:四、长期粮食危机在第三世界国家,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他们离开农村是因为缺少土地。他们的土地常常被农业综合企业窃取或以极低的价格收购,此时,他们的生活受到威胁,最后被迫离开几代人曾耕种的土地。他们流向城市希望寻找好一些的生活,但是他们找到的是严酷的社会———伴有极高失业率和严重就业不足的贫民窟生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试图尽量地做个小生意来勉强度日。他们中有约10亿人(占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生活在贫民窟里。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一个区的区长有如下描述:“我们的人口迅猛增长,然而经济却停滞不前或衰退。这生动地描绘了这个城市10—20年后的情景。”一名纽约人写的一篇关于拉各斯的长篇文章的结尾以极其悲观的情绪写道:“真正让人烦恼的事是在拉各斯的捡破烂者和小商贩的生活根本上已经与我们无关,因为他们在宏观经济边沿以外寻找生活,说得残酷一点,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显得多余。”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持续流动的主要因素,除了农民失去土地或者从土地上被驱赶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做为一个小农在农村生活的艰难。极其艰难的原因是由于这些国家已经实施了新自由主义政策,这些政策主张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一些在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里工作的西方...

  • 标签: 世界粮食 危机成因 应对策略
  • 简介:当今世界有超过9.25亿人食物短缺,相当于每7人中就有1人忍受饥饿,饥饿和营养不良仍然是人类面临的首要健康风险。出现这种局面,有一个关键原因是食物分配和利用不平衡:一方面存在过度消费和浪费,另一方面因缺乏购买力而无法获得足够的食品。

  • 标签: 食品 粮食 银行 健康风险 营养不良 过度消费
  • 简介:借助承接国家民政部“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志愿服务示范项目”的契机,通过对项目的前期调研和实施探索发现“流动有爱”社工与志愿者创新城市流动人口志愿服务范式,即“创新流动人口志愿服务方式、提升城市流动人口志愿者组织的能力、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途径”三结合,构建新型流动人口生活与发展环境。通过社工与志愿者联动合作模式,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资源,为流动人口及其子女通过适切服务,促进志愿服务组织持续发展、有效运行,提高流动人口在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加有利于社会融合。

  • 标签: 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社工 志愿者
  • 简介:由越轨理论出发,本文从城市外来犯罪青少年的社会目标期待,实现社会目标的制度化手段的断裂以及这种断裂与犯罪行为的关联程度等几个维度,描述并分析了城市外来犯罪青少年的社会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的断裂问题,同时因为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关联的存在,我们据此推论,制度化手段的断裂对他们走上犯罪道路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引导青少年追求健康合理、多元化的社会目标的同时,加快社会结构的调整,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目标实现手段,使城市外来青少年的社会目标与其实现社会目标的制度化手段得到平衡,这些对预防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越轨理论 城市外来青少年 犯罪 社会目标 制度化手段
  • 简介:通过对三名女性流动人口生命故事的分析,探讨社会性别制度如何形塑农村女性的乡-城流动轨迹。父权制家庭对未婚女孩和已婚妇女的向外流动有不同的期待和态度。与此同时,女性向外流动的实现常常离不开女性社会关系网的支持。社会性别规范也决定着流动妇女的返乡,家庭再生产责任常常会中断女性流动在外的职业生涯。为了维护婚姻稳定,一些返乡妇女甘当丈夫的"从属流动者",选择再次进城与丈夫团聚。男主女从的社会性别制度使女性在乡一城循环流动中处于弱势地位,自主权相当有限。

  • 标签: 社会性别 乡-城流动 循环流动
  • 简介:流动儿童自杀不仅是个人的人生悲剧和家庭的不幸,更是社会问题,探索流动儿童的自杀意念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重点考察流动儿童的自杀意念现状,通过对上海奉贤的三所公办学校的560名流动儿童进行实证调查,描述性分析得出如下基本情况:流动儿童自杀意念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理性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男性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女性。另外,在社会人口因素中流动儿童所就读年级以及父母的工作方式都对流动儿童的自杀意念有显著预测。

  • 标签: 流动儿童 自杀意念 社会工作
  • 简介:当前,我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数量庞大,其受教育权的缺损所导致的问题已经成为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国家急需治理的大事。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以权利至上、权利具体化和不平等补偿为原则,以“法律认定”为基本方式,从程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行政法律构建的设想,试图把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完成“应然”到“实然”的转变。本文重点是立法不作为引起的行政给付诉讼的初构和救济程序提起主体扩张的设想。

  • 标签: 流动儿童 受教育权 立法不作为 行政给付诉讼 公益诉讼
  • 简介: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交往遵循独特的运作逻辑。从其城市生活的社会情境出发,学校类型、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教育方式、社区人员构成和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都会影响到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接触机会、交往过程,从而产生不同的交往后果。为此,应从教育设置、家庭因素和社区结构三方面共同促使流动儿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交往系统。

  • 标签: 流动儿童 社会交往 生活情境
  • 简介:劳动力流动与教育问题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难题,表现为农村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的需求不相适应。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与职业和阶层流动的需求不相适应、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与教育机会不相适应。目前应着重从推行工业反哺农业战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三方面采取措施。

  • 标签: 工业化进程 劳动力流动 教育问题
  • 简介: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与老一代在就业实践上有着重大差异,其职业流动更为频繁,职业适应也更为复杂。他们在城市传播环境的刺激下,通过不断的职业退出和进入,丰富工作经历、增加职业体验,在经历了这一特殊阶段的职业探索期后,逐渐步入有规律的职业适应期,并进行了一系列以模仿与践行、合作与平衡、疏导与拓展为表现形式的多重传播实践。不管是组织间的职业流动还是组织内的职业适应,均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积极谋求职业成长的努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职业认同并推动了他们融入城市的进程。

  • 标签: 新生代农民工 职业流动 职业适应 职业成长 传播实践
  • 简介:目前流动青少年犯罪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犯罪学对该问题的研究着重于分析引起犯罪的各种社会因素,本次研究采用社会学的社会冲突视角,对流动青少年犯罪的类型进行重新解读,试图通过冲突视角整合影响流动青少年犯罪的各种因素,从而归纳出犯罪发生的内在作用机制,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 标签: 流动青少年 犯罪 冲突论 现实性犯罪 非现实性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