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倦怠理论文献综述、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进行了研究。首先对463份调查问卷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初步构建出农村留守初中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模型;之后对另外463份问卷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验证后得出农村留守初中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模型。研究表明,该模型由学习效能感缺失,家庭不利影响,师源性因素,学业压力,班、校学习氛围,社会不良影响,学习态度和方法,不良个性等8个维度的36个题项构成。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与讨论。

  • 标签: 农村留守初中生 学习倦怠 影响因素模型
  • 简介:在2016年美国大选的初选中,民主党候选人伯尼·桑德斯自称为“社会主义者”,并在选举中异军突起,使一些人开始憧憬美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前景。分析表明,桑德斯的“社会主义”实质上仍属马克思批判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他在美国大选中异军突起显示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进一步加剧,也表明社会主义思潮在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复兴阶段。桑德斯的“社会主义”在美国不可能成功,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不会改变。

  • 标签: 美国 制度危机 资产阶级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难,不仅制约了大学生个人的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从社会支持网络视角深入探讨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问题,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社会支持的现状,透析该群体产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通过完善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的顶层设计,系统的构建大学生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改善大学生弱势群体生存环境,确立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和能力,促进大学生弱势群体脱离弱势地位,顺利实现就业。

  • 标签: 大学生弱势群体 就业困境 社会支持网络 对策
  • 简介:社区志愿者的态度与行为不仅会影响到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也会影响到社区的治理与发展。本文以北京市A街道为案例,首先描述了A街道志愿服务的现状,其次分析了社区志愿者的态度及影响社区志愿者行为的因素。文章发现,目前A街道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更多是基于互惠心理,而街道办事处的组织动员等结构性因素是影响社区志愿者行为的重要因素。同时,体制内的组织动员能够强化居民的"认同"和"互惠"心理。最后,文章针对研究发现提出了改进体制内组织动员志愿者的方式和激发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力等建议。

  • 标签: 社区 志愿 互惠 认同
  • 简介:因素模型是由赫兹伯格提出来的组织行为学理论,以否定非黑即白、解释对立面间的复杂关系闻名。影响组织成员对青年自组织发展趋势预判的因素具有双因素特征,即“萎缩-不致萎缩”以及“壮大-不致壮大”的影响同时存在。“萎缩-有限萎缩”是掣肘因素,“壮大-不致壮大”是维持因素。现阶段,掣肘因素的效力明显强于维持因素,在20人以下的青年自组织中,这一特征尤为明显。掣肘因素是自组织成长初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该因素包括组织的凝聚力、组织负责人魅力、活动的规律性以及政府认可度。在对自组织的管理上,灵活干预掣肘因素将对小型自组织产生更大作用。

  • 标签: 青年自组织 双因素模型 预判 影响因素
  • 简介:通过对上海市Z区初中、高中/中职阶段青少年进行的问卷调查,来描述青少年关于人身安全自我保护的概念、知觉与技巧掌握现状。从就学阶段青少年人口特征、家庭结构、社会融入状况、主要监护人特征等因素入手,对其人身安全自我保护意识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性别、年龄、学习成绩、身形状况、家庭居住环境影响较为显著,而青少年是否会说本地话、是否独生子女、主要监护人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等影响不显著。

  • 标签: 青少年 人身安全 自我保护意识 影响因素 多元回归分析
  • 简介:以上海、北京的百货业售货员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因子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探究青年售货员的性别意识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婚姻状况、户籍、文化程度、社会网络对社会性别意识有显著影响,不同的社会网络对性别意识有不同影响。研究还发现,参加化妆培训和礼仪培训能促进性别意识现代化;销售技巧培训会削弱性别意识。

  • 标签: 百货业 性别意识 工作培训
  • 简介:为探究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结合社会凝聚理论与心理弹性理论模型,分析社会因素中的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是否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产生影响,找出两个层面的具体相关因素,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方式。结果发现,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留守儿童的家庭氛围、家务劳动投入、学习投入与亲子情感关系对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具有显著影响,但是这些保护性因素并不具有持久、稳定的保护作用,一旦其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相应的转化成危险性因素。因此,不仅要规避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危险性因素,还要避免保护性因素的不利转变。

  • 标签: 城乡结合部 留守儿童 社会凝聚 心理弹性 保护性因素
  • 简介:不良家庭因素可以诱发未成年人向潜在犯罪人发展。因此,对不良家庭因素的介入对于控制及减少全社会范围内的犯罪人数量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介入措施包括对对家庭教育方式的介入和对亲子沟通的加强。应当着重关注未成年人成长所在的家庭情况,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加强亲子沟通,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保障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健康成长。从国家教育的层面来看,还应当在我国建立家庭教育问责制度,对失职监护人强制进行亲职教育。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亲子沟通 家庭教育方式 亲子关系 亲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