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刑法修正案(八)》对于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规定的修改充分体现了对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也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立法上的落实。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与变化的同时,产生出一系列新问题,对相应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从未成年犯改造的视角分析了刑法修正后未成年犯改造工作的新变化,并提出了未成年犯改造工作的新方法。

  • 标签: 刑法修正案(八) 未成年犯 改造
  • 简介:未成年人违法包含犯罪行为和预防性身份违法行为,其范畴宽于未成年人犯罪。因未成年人司法具有非正式性、以矫正为目标、特殊法庭处理等特点,部分国家18岁以下未成年人和18—20岁刚成年人均可适用未成年人司法程序。基于恢复性司法理念,未成年矫正主要通过缓刑和社区量刑等措施,罚金和监禁适用率较低。禁止对未成年人判处死刑是国际趋势,但少数国家依然对未成年人适用死刑。实证研究全球未成年人违法及其矫正措施,有助于我国宏观掌握外国未成年人司法的现状及趋势。

  • 标签: 未成年人违法 矫正措施 低监禁率 恢复性司法 死刑
  • 简介:维护青少年权益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当前我国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体系尚不完善,在政府转变职能的背景下和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格局中,应当支持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共同参与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形成政府和社会组织及公民共同进行合作管理的社会治理方式。共青团组织要利用好自身优势,主动承接和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并以善治理论为指导,切实履行好维护青少年权益的职能,树立青少年维权的主体地位。

  • 标签: 治理 共青团 青少年事务 权益保护
  • 简介:从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总量增加,且呈现低龄化趋势;从犯罪类型来看,暴力化趋势也很明显。对比韩国也是如此,但我国更为严重。其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未成年人生理发育加速,而心理发育、尤其是认知能力没有跟上;二是交际范围扩大。而交际环境、尤其是不良文化腐蚀加大;三是环境影响加深,而消极因素、尤其是暴力文化沉疴泛起;四是教育日益重视,但导向有误、尤其家庭教育偏废严重;五是人口流动加剧,城市化加速,但管理没有相应跟上。因此,要加大少年立法工作,在未成年人司法领域,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同时,要继续坚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原则,让全社会齐抓共管。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犯罪趋势 低龄化 暴力化 原因分析
  • 简介:未成年人收容处遇与未成年人刑罚处遇的逐步分野归因于未成年人刑事政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演进发展,并以此推动未成年人刑事处遇多元化格局的实证选择,但其社会防卫与社会责任的双重刑法视角又无疑构筑了看似足以影响其内在品格的向度悖论关系,进而引发对其本体架构的适用现实阻却。由此,着眼于关系论的立场与方法,探寻这种向度悖论关系的时代情势变迁,自然成为调和与破解现实阻却的思绪指引。未成年人收容处遇也正是在这种向度悖论关系的调整与变迁之中清晰自己的发展路径。

  • 标签: 未成年人 收容处遇 现实阻却
  • 简介:未成年犯教育改造中存在诸多问题,造成未成年犯重新犯罪率偏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分追求劳动绩效,致使教改功能弱化;义务教育地位缺失,相应投入无法跟上;职业技术教育乏力,技能培训难以开展;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工作开展失去依据。为此,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重新犯罪,需要采取如下针对性措施:完善监管法律体系,构建未成年犯监管统一体系;摆正监管、矫正职能.突出教育改造中心地位;以再社会化为导向,扎实提高未成年犯就业能力;建立重新犯罪评估体系,构建无缝对接帮教机制。

  • 标签: 未成年犯 重新犯罪 教育改造 对策
  • 简介:1978年以来,美国“中国学家”有关中国民主化的研究视角经历了三次转换:第一次从冷战一意识形态维度转向现代化维度;第二次从现代化维度转向政治体制维度;第三次从政治体制维度转向治理维度。尽管如此,美国“中国学家”的基本立场并未改变,即对自由民主原则的一贯坚持,

  • 标签: 中国学家 民主化 美国 政治体制 意识形态 民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