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是我国传统的两大主体文化.文章研究了适应游牧环境和游牧经济的牧人的饮食文化.牧人的肉食品、奶食品、茶文化和酒文化都独具特色,构成游牧文化的重要侧面.

  • 标签: 牧人 牧业文化 饮食
  • 简介:德波的重要著作《景观社会》将景观视为对人类活动的逃避。本文则持不同观点,首先梳理了柏拉图以来的多重自然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从符号表意的角度提出了一个由"自在、承在、感觉、意义"构成的"四度自然"命题,并为"景观"作为四度自然(亦即"文化符号域")提供了合法性论辩,并提供了一种对批判理论家精英知识分子立场的批判。

  • 标签: 四度自然 符号学 景观社会 德波
  • 简介:浅谈达斡尔人春季饮食文化特古斯民俗文化的研究工作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民俗虽说是历史的产物,但民俗在演变、进化,与现代生活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勤劳、勇敢、善良的达斡尔人,历代居住在山区、农村、生产力不发达、医疗条件差,但能战胜一年四季中最困难的春季,得以...

  • 标签: 达斡尔人 春季 饮食文化 民俗文化 食品 野菜
  • 简介:满族入关前,正是女真兴起时期,战争频仍,奴隶制、封建制国家不断发展的时期,作为特定时期的满族饮食文化表现出等级性、政策性、外来性和不断完善性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对入关后满族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其中许多因素深深积淀于满族传统饮食文化;另一方面,等级性的增强、诸种封建礼制的完备和对外来饮食文化接受,则为入关后满族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满族 饮食文化 特点
  • 简介:北宋时期,唃厮啰家族凭借政权的力量在其辖区内推行“尊释氏”的宗教政策,使得这一地区的藏传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元明清时期,随着唃厮啰家族影响力的衰弱和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唃厮啰家族及其地的宗教逐渐发生嬗变,开始由单一的藏传佛教嬗变为多元宗教并存的状况。

  • 标签: 唃厮啰家族 藏传佛教 宗教多元化 临洮
  • 简介:在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中心的古代社会,人们的饮食活动、饮食行为受政治形态的作用或影响,往往脱离饮食本身的物质享受意义而向其它非饮食的社会功能转化。这主要表现在:把饮食行为与国家治乱相联系;从饮食烹饪理论中寻求施政治国的统治经验;把社会饮食活动纳入“礼”的政治伦理秩序;通过赐饮赐食或献食贿食把饮食作为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或作为官场钻营的政治工具以及社会成员在饮食消费、饮食资源占有方面的巨大悬殊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等等。由于社会饮食行为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社会政治干预或改造,从而使传统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化特征。

  • 标签: 中国古代 饮食文化 社会政治
  • 简介:传统产业的没落促使欠发达社区将旅游作为地方发展的工具。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形式,旅游发展给当地社区居民造成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旅游者出游形式的不同,可将旅游者分为团队旅游者和自助旅游者两种类型。游客类型不同决定了游客行为特点的差异,因而不同类型的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带来的影响应当是存在差异的。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居民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不同类型的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带来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的程度和表现形式,并提出相关建议。

  • 标签: 团队旅游者 自助旅游者 社区 旅游影响
  • 简介:人类学中的文化区或文化圈的概念和理论,对中国饮食文化区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中国饮食研究领域中,将饮食文化区按照地城划分为十二个区,其中的素食文化区和中北文化区的界定有失合理,根据传统的地理概念和区域文化发展规律,后者改为北方草原饮食文化区比较容易被学术界所接受。同时,从分期的角度来说,既要考虑历史发展阶段,也要照顾到文化内涵发展的变化,将草原饮食文化区的历史分期分为六个阶段。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看,对草原饮食文化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涉及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等领域,但多数不够系统,需要做进一步的纵深研究。

  • 标签: 北方草原 饮食文化区 界定与分期 研究现状
  • 简介:青海哈萨克人历经反复的迁移之后最终于2001年被安置在青海省海西州马海村。对其食俗的田野研究表明:虽然他们在地理空间上远离族群主体,是较为"孤立"的人群,但无论周边生活环境及交往族群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他们的饮食习俗却并未受到多大影响,仍然维系着哈萨克族的饮食传统。这种族群内部未对变化中的新环境进行调适便能够适应新环境的反调适现象是青海哈萨克人族性与凝聚力的体现。

  • 标签: 饮食习俗 青海哈萨克族 反调适 迁移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