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大学生是当代社会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社会发展,这一特殊群体出现的问题也开始逐渐增多。其中同居现象尤为突出,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所以本文力图通过对大学生生理及心理的特点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 标签: 心理透视 同居现象 大学生 社会生活 社会发展 人生道路
  • 简介: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中借鉴中医有关思想,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和提升,而且对传承和推广传统中医文化也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医思想对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启示:吸收中医“和”的精华,铸就大学生领导力需具备的优秀个人特质;借鉴中医“整体观”思想,协调好组织内外部发展;未雨绸缪“治未病”,提高大学生构想和预见能力。

  • 标签: 中医思想 大学生 领导力 培养
  • 简介:失恋是在青年大学生中常见的问题。大学生处于身心巨变时期,遭遇失恋时容易引起心理危机,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自杀。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失恋危机及自杀行为进行研究和加强对危机的干预工作。本研究采用国内一项专门的心理咨询技术——意象对话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ImageryCommunicationPsychotherapy)对失恋大学生进行心理分析,本文结合了一个典型的个案,应用意象对话技术对其进行心理分析与治疗,笔者做了将近十次的咨询,力图揭示当代大学生失恋后的心理危机及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探讨如何对大学生失恋危机进行干预,该咨询收到比较明显的效果。笔者对失恋大学生的意象和心理防御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一些失恋大学生的典型心理特征,以求通过这些研究能够充实有关以大学生为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危机干预理论的研究,更好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 标签: 意向对话 失恋心理 大学生
  • 简介:本研究以4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内隐加工和内隐记忆的方法探讨面孔信任评价是否为自动加工。结果表明,在外显记忆任务下,大学生在三种可信度面孔的再认成绩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其中不可信任面孔再认正确率最高,反应最快;在内隐记忆任务下,不可信任面孔的再认成绩最好,且反应最快。这些结果说明,个体可以依据陌生面孔的可信度对面孔进行自动加工,且对不可信任面孔最为敏感。

  • 标签: 信任评价 自动化 面孔可信度 大学生
  • 简介:本研究以大五人格问卷、自我怜悯问卷和焦虑自评问卷为工具,以南昌市八所大学942名学生为对象,探讨大学生大五人格、自我怜悯和焦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怜悯总体状况良好;大学生的大五人格、自我怜悯和焦虑之间相关显著,大五人格和自我怜悯对焦虑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自我怜悯在人格和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

  • 标签: 应用心理学 大学生 大五人格 自我怜悯 焦虑
  • 简介:本文随机抽取对廊坊师范学院150名大学生进行发放问卷,使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1.情绪稳定性在性别维度差异显著,开放性在文理维度上差异显著。2.父母教养方式的F1和M1与人格的五因子呈显著正相关,F2、F5、M3、M5在大五人格的宜人性和责任心因子上呈显著负相关。

  • 标签: 大学生 父母教育方式 人格
  • 简介:目的:探讨医学生成人依恋与嫉妒的相关性及成人依恋对嫉妒行为的预测作用。方法:在温州医学院和赣南医学院分别随机抽取150名学生,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关系问卷、布伦格尔自我报告嫉妒量表和嫉妒行为反应问卷施测,并运用SPSSl6.0统计软件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1)女性医学生的嫉妒显著高于男性。(2)依恋回避维度与医学生嫉妒负相关,依恋焦虑维度与嫉妒正相关;忽视型比沉迷型依恋个体更少有嫉妒体验。(3)依恋对嫉妒行为存在预测作用。

  • 标签: 医学生 成人依恋 嫉妒
  • 简介:无意视盲是指由于专注于某项任务而对视野中的其他事物视而不见的现象,它同时受意外刺激低水平的物理特性、语义相关性以及观察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无意视盲是联系知觉、意识和注意的重要桥梁。本文采用静态的无意视盲范式,随机选取8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同时考察了意外刺激的位置和意义性对无意视盲的影响。结果表明:(1)意外刺激的呈现位置对无意视盲没有显著的影响,呈现在外周和中央的探测率无显著差异。说明无意视盲可能是受基于注意区域而不是基于注视点的位置因素的影响;(2)意外刺激的意义性对无意视盲有显著的影响,相比于无意义刺激,有意义的卡通笑脸不管呈现在中央还是外周,都更易获得探测。

  • 标签: 大学生 无意视盲 意外刺激
  • 简介:基于以往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成因的研究,本研究提出并检验了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作用机制的三个假设模型。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困扰、自尊、情感型网络使用动机均与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有显著相关;其中,人际关系困扰对个体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具有直接影响,也通过情感获取型网络动机间接影响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而自尊则主要通过作用于人际关系困扰和情感获取型网络动机间接地影响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情感型网络使用动机是个体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形成机制中的关键性因素。

  • 标签: 人际关系困扰 自尊 网络使用动机 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
  • 简介:为了解当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借助《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对H大学在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结果表明,该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不是很高,在性别、考研志愿、是否原专业方面差异显著。因此,该校可从多方面着力改革,以提高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 标签: 教育学 专业认同 问卷调查 硕士研究生
  • 简介:为了分析文化融合、社会变迁背景下大学生自我观的特点,及自我构念与自尊、关系和谐、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了自我构念量表、自尊量表、关系和谐量表及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4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文化融合、社会变迁背景下,代表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的互依我在大学生自我观中仍占优势。大学生自我观可分为二元型、独立型、互依型和边缘型。本研究中,四种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2.5%、18.6%、18.0%、30.9%。(2)自我构念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不同自我观类型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差异显著,二元型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边缘型最低,独立型、互依型处于中间水平。(3)自尊在独立我与主观幸福感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互依我一方面通过关系和谐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通过关系和谐对自尊的促进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

  • 标签: 大学生 自我构念 自尊 关系和谐 主观幸福感
  • 简介: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采用学习-再认实验任务,考察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地震亲历者(13个大学生、13个中学生)对威胁性刺激(地震相关图片)再认时记忆偏向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额叶-中央区,中学生经历组在旧的地震图片上P300成分的潜伏期显著短于大学生经历组;在顶叶-枕叶,中学生经历组在旧的地震图片上的P300峰值和LPC波幅显著大于大学生经历组。(2)对于经历组,地震图片均比中性图片对经历组诱发了更大的P300和LPC波幅。表明地震图片对中学生经历组的效应比对大学生经历组更大,地震经历组对地震相关图片有记忆偏向。

  • 标签: 地震亲历者 记忆偏向 ERP
  • 简介:为使大学生减少人际冲突,培养正确的人际关系成败归因方式,在人际关系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基于归因理论来调查、分析大学生对人际关系归因的现状特点,研究表明,大学生把成功的人际交往倾向于内部的(能力、努力)归因,而把失败的人际交往倾向于外部的(背景、运气)归因。据此研究,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策略要遵循双向性原则和辨证性原则;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归因理论;优化归因策略,做出有利归因;指导学生理论联系:重视同辈辅导,消除错误归因;实际抵制外在因素的影响,进行合理归因。

  • 标签: 大学生 人际关系 内外归因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