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分析了1856年由美国传教士约翰(JohnGlasgowKerr,1824-1901年)在广州长堤开设的中国第一间现代化综合医院博济医院的建立与发展历史,探析该院之建立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并以此反思中国的现代化与基督教之不可分割的关联。

  • 标签: 嘉约翰 博济医院 中国的现代化
  • 简介:《基督教史——初期教会到宗教改革前夕》(胡斯托·冈萨雷斯著,赵城艺译)中有一些脍炙人口的小故事,比如著名的古代教父金口约翰和他的母亲安苏莎,一改我们以往对古代教父的刻板印象,读来亲切有趣。安苏莎(Anthusa)没有奥古斯丁的母亲莫妮卡那么出名,但也是教会历史上一位敬虔的母亲。“金口约翰”(约347年-407年)的本名是JohnChrysostom(约翰·克利索斯图,或译“屈梭多模”),生于安提阿,父亲是政府官员,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 标签: 金口约翰 基督教史 安提阿 奥古斯丁 敬虔 刻板印象
  • 简介:在谈到《约翰福音》所包涵的神学思想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其对基督教教义和神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督论和圣灵论,而对其中所包含的有关教会论特别是圣礼观的信息,可能我们会觉得不是那么清晰,因此,也常常为我们所忽略。其实,隐藏在《约翰福音》中的这方面的神学内涵,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和认识,从而加深我们对《约翰福音》的整体性理解,以把握耶稣基督的话语和事工中更为深邃的含义,也为我们在

  • 标签: 圣餐 约翰 耶稣基督 基督教新教 犹太人 意义
  • 简介:先存的道(约1:1-5)今天我们要查考的经文不长,对今天大多数基督徒来说,这几节经文都是耳熟能详,琅琅上口的。然而。这几节经文实在是相当意味深长。因为作者使徒约翰在这几节经文中创造性地引进了一个具有强烈而深厚的希腊哲学背景的词“道”。

  • 标签: 约翰福音 圣经 哲学背景 经文 基督徒 “道”
  • 简介:“他必兴旺,我必衰微。”(约3:30)这句话是《约翰福音》记载施洗约翰讲的最后一句话,其意味深长,含义深刻。它指出基督徒灵性生命成长的要求和必然规律,耶稣基督复活的生命必归在我们里面成长为一个“新造的人”。

  • 标签: 施洗约翰 灵性 品格 美好 生命成长 约翰福音
  • 简介:主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首先提出logos的观念,他主张万变的宇宙不离其“宗”,而logos就是统摄万有的原理。《约翰福音》中logos的中文译名多采用“道”。Logos既有“说话”或“理性”、“规律”之意,又有“知识”或“智慧”之意。《约翰福音》导言的“道论”是基督教道论的中心思想,更成为早期教父思考上帝和基督关系的重要根据,成为新约神学乃至基督教神学基督论的重要基础。《道德经》以道为其系统哲学的核心思想。此书中的道是其作者回应人内生命的呼唤、需要和盼望而引申出的理论,也是他在经验世界所领悟的道理的特性和功用归纳的总称。本文旨在通过比较约翰福音道论和道德经道论的异同来探讨二者的意义。

  • 标签: 《约翰福音》的“道论”《道德经》的“道论”
  • 简介: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清高的真主在《古兰经》中告诚人们说:“敬畏的人,在康乐时施舍,在艰难时也施舍,且能抑怒、又能恕人。真主是喜爱行善者的。”

  • 标签: 培养 《古兰经》 真主 施舍 敬畏
  • 简介:自元代始,藏传佛教就一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因此,藏传佛教不但在藏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发扬光大,而且,在元明清三代的皇室内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 标签: 佛像 国师 清代 少数民族地区 藏传佛教 统治者
  • 简介:18世纪初,英国神学家约瑟夫·巴特勒在反击自然神论者对《圣经》启示的质疑时,指出如果把自然神论者质疑《圣经》的方式用到对自然宗教的考察中,会发现自然宗教同样是令人怀疑的。因此,应当把《圣经》和自然界一起作为上帝的作品加以维护。一个世纪后,约翰·纽曼借用了巴特勒的论证方法,他在捍卫基督教传统时,指出如果把新教神学质疑基督教传统的方式引入对《圣经》的考察,就会发现《圣经》同样是可疑的,因此应当把传统和《圣经》都视为基督教权威的来源。巴特勒和纽曼不但在论证路径上极为相似,其后果也相似。二者的本意都是维护基督教信仰,但其结果却是,二者都被怀疑主义者所利用,成为他们攻击基督教的武器。这种耐人寻味的重演体现了近代基督教演变过程的复杂性。

  • 标签: 约翰·纽曼 巴特勒 牛津运动 自然神论
  • 简介:“世宗和”约翰主席和威廉秘书长拜访中国佛教协会本刊讯应中国基督教协会的邀请,“世宗和”约翰主席和威廉秘书长于7月28日来北京访问。在京期间,二位“世宗和”领导人于7月29日上午拜访了中国佛教协会,受到我会负责人周绍良副会长、刀述仁副会长,游骧、申在夫...

  • 标签: 中国佛教 秘书长 佛教协会 中国宗教 宗教界 世界和平运动
  • 简介:5月27日,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圣约翰大学的斯蒂芬妮维斯格拉姆、凯瑞欧雷利、克里斯蒂安莫里斯三位社会学、教育学和神学教授参观访问了海门教区。海门教区沈斌主教热情接待了来宾,并和他们进行了亲切交谈。

  • 标签: 明尼苏达州 圣约翰大学 教区 海门 大学教授 美国
  • 简介:在金陵协和神学院成立1周年(1953年11月2日)的早祷中,沈子高主教曾援引《新约》中前三福音和第四福音的差异来说明初期教会在信仰上的彼此尊重。“虽然前三福音和第四福音的观点并不雷同,它们记载事实经过的程序亦有差别,但是它们并列在《新约》之中。

  • 标签: 《约翰福音》 基督教 初期教会基督论 创新意识 宗教思想 宗教信仰
  • 简介:一、良好的心态我们的心态,常会受到周围人和事物的影响,以致影响到工作的成效。耶稣在与撒玛利亚妇人谈道之先,克服了好些可能影响他心态的事物。这些事物是:(一)法利赛人对耶稣的议论。别人对自己的议论,很会破坏一个人的心态。耶稣这次离开犹太,就是法利赛人对耶稣的议论引

  • 标签: 玛利亚 耶稣 工作方法 妇人 约翰 犹太人
  • 简介:喜饶措大师是中国佛教协会第二任会长、佛学大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早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对西藏上层反动集团的分裂活动,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加强民族团结,保护和发展藏族文化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被毛泽东、周恩来赞誉为“爱国老人”。喜饶措大师一生热情拥护党的领导.同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密友善.

  • 标签: 喜饶嘉措 革命友情 习仲勋 爱国主义者 诚挚 中国佛教协会
  • 简介:从耶稣与外邦人、门徒、约翰的关系,本文具体阐述了《马可福音》的社会逻辑中的人人关系。它们都关涉耶稣是谁这一基督论的主题。这同时是马可写作的目的,是马可要向其读者传递的讯息。他们可能是两个群体,形成一定的张力:一是把耶稣的到来看成预演大卫之国的犹太人(11:90-10),他们接受第一条诫命(12:29—30);一是“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的外邦人(11:17),他们是第二条诫命(12:31)的信仰者。不过,他们共有一个关于耶稣的形象:耶稣是基督,是人史关系(犹太传统)、人人关系(帝国文化)背后的人神关系中的上帝本身。

  • 标签: 耶稣 外邦人 门徒 约翰
  • 简介:本文主要从约翰·希克的出发,谈宗教经验和宗教神秘主义.人总是有以超自然的方式来探求自然的内在倾向.人的本性中第五维度,即灵性的维度,它让每个人都有信仰的可能.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含混的宇宙,包括我们认识宇宙的含混性,除了自然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也是从另一角度对宇宙的解释.但是,当我们以宗教的方法来解释宇宙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方法本身也具有含混性,于是约翰·希克提出宗教多元论假设成功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对于一些宣称体验到与终极实在本身完全合一的神秘主义,约翰·希克提出了反驳,认为对神圣者的体验只可能隐喻的统一,而不可能是字面完全的统一.

  • 标签: 宗教经验 宗教神秘主义 约翰·希克 《第五维度》 人性
  • 简介:三世章国师毕弘法利生,著书立说,翻译了许多汉、满、蒙、藏佛教经典,还协助清政府解决了不少有关汉、满、蒙、藏间的政教问题,为汉、满、蒙、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说,三世章国师不仅是清代五台山的著名高僧,而且也是中国佛教史上颇有作为的佛学家、翻译家、宗教家和社会活动家.

  • 标签: 三世章嘉国师 驻锡五台 弘法利生 著书立说 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
  • 简介:本文以帕木竹巴·多杰波文集中所收两篇息解派文献《息解文库》和《息解梦中书》为起点,探讨了多杰波与息解派之间的渊源,钩沉12世纪西藏佛教部派初创时期噶举、息解两教派之间关系,对两派在东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交集进行考论,即黑水城文书中传承自息解、噶举的不同教法,很可能同时与噶举、息解两派有关。此外对多杰波所获息解教法来源做了初步讨论,认为其传承虽源于息解派祖师帕当巴桑杰,但却并不是藏文记载中所说的"帕当巴桑杰亲传",而是习自帕当巴桑杰的女弟子玛姬夏玛或玛姬拉准。

  • 标签: 帕木竹巴·多杰嘉波 息解派 帕当巴桑杰 息解文库 息解梦中书
  • 简介:麦彭措(1846—1912)对近代宁玛派佛教因明理论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所著的《智者入门》、《释量论大疏》、《解义慧剑》等论著中,针对作为因明学重要概念之一的"真因"予以了详细阐释和分类。根据对其相关因明学文本的梳理,可以发现他在论述属于真因范畴的自性因、果因、不可得因时展示出了对萨班《量理论》、普觉·强巴《因正理论》的紧密承袭关系,并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部分创建性解释。

  • 标签: 藏传佛教 麦彭嘉措 真因
  • 简介:五台山密宗道场的建立,是从唐朝不空开始的。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和宋朝,密宗在五台山似乎没有什么发展。到了元、明、清三朝,由于封建王朝重视藏传佛教,密宗继唐朝之后,又重新兴旺起来。此后,五台山不单单是佛教圣地了,而且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象征。

  • 标签: 五台山 密宗 哲布尊丹巴 金阁寺 章嘉国师 《宋高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