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一、佛图澄灭幽州四门火事自汉魏以后,北方的佛教高僧几乎均擅长方术。在十六国时期,后赵统治者大力推行佛教,高僧佛图澄深得后赵皇帝石勒、石虎的信任,他常常运用讲经、咒术、方技等方式积极弘法。正所谓'河北佛法之盛,亦起自澄(即佛图澄)和尚'2。据《高僧传》所记,石虎之子石斌为幽州(今北京)长官。有一天,佛图澄与石虎'共升中堂,澄忽惊曰:‘变.

  • 标签: 佛图澄 《金刚经》
  • 简介: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一书对于西方学界而言,填补了相关领域缺乏综合性专书的空白,而对于中国学界来说,其多元而独特的视角亦大有可借鉴之处。《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一书的出版在宗教研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西方学界而言,本书填补了相关领域缺乏综合性专书的空白,而对于中国学界来说,其多元而独特的视角亦大有可借鉴之处。

  • 标签: 中国学界 佛教研究 物质文化 宗教研究 西方 借鉴
  • 简介: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凭借"传统文化"与"宗教学"的双重名义,佛教在中国得以全面展开,从编纂大藏经、撰写佛教史,到研究重要的佛教人物、典籍与宗派,从佛教文献、哲学,到佛教艺术、建筑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在上世纪90年代,宗教学作为哲学的分支学科,在中国取得博士学位授予点,佛教的专业人才培养得以快速增长。尤其是在本世纪初的十余年间,佛教在中国呈现出新趋势与新领域。首先是研究立场的反思,以往主要是在中国的语境里思考佛教的历史与思想,现在还从世界史的角度研究佛教,跨学科、跨区域的佛教变得越来越常见。其次,文献学研究全面升级换代,从关注敦煌遗书等汉文写本,到关注梵语、藏语或中亚古代语言等佛教资料;在汉传佛教方面,开始尝试"解经学"的研究方法,关注印度佛典的汉译与注释、讲经传统,剖析中国佛教宗派典籍的文本结构与时代特色。

  • 标签: 佛教研究 当代中国 佛教文献学 解经学
  • 简介:一、历史的佛教与当代的佛教今天,我想和在座的各位分享中国佛教在21世纪以来的发展现状和探索成果,希望有助于更多人了解到一个真实、全面而富有活力的中国佛教。首先,我想把21世纪的中国佛教放置于更深远的历史时空中。因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国佛教现状,实际上是中国佛教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来自于过去,预示着未来,并非一个孤立的片段。

  • 标签: 中国佛教 佛教教育 中国佛教界 佛学研究 汉传佛教 人间佛教
  • 简介:本文从四个方面叙述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如何适应中国的社会政治与固有文化传统。佛教作为外来异质文化,如何适应东土的社会政治制度;其次,印度佛教哲学的思维,对中国人的思维如何形成挑战;第三,佛教的人生思考如何深化中国人关于生存意义的玄想。第四,中国的社会现实如何接纳印度佛教制度与习俗,逐步形成中国人的民间生活风俗及精神习惯。由此中国文化宗教模式形成的同时,原产于印度的佛教也部分改变她的模式与风格。佛教在中国经历的文化转型,保存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实质、气派与风格,保留了她之作为宗教而扣问生死,充实人生意义的使命。中国佛教的形成,最终完成了印度佛教圆融地化入中国文化传统的过程。

  • 标签: 印度佛教 中国文化 哲学思维 精神生活 文化调适
  • 简介:雷慕沙是法国首位经院汉学家,他的道教研基本沿袭了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对于道教的贬斥态度,体现了19世纪欧洲人面对异质宗教时的“基督教至上”和“欧洲中心论”的时代偏见。然而他又在欧洲首译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率先选译《道德经》,在19世纪的欧洲开启了道经译介和道教研的序幕。本文尝试通过梳理雷慕沙对于《太上感应篇》及《道德经》的译介与诠释,以及其对于法、英、德等国的道教研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雷慕沙在道家和道教思想于欧洲的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再现19世纪前后欧洲对于道教的认识及研究特色。

  • 标签: 雷慕沙 道经译介 道教研究
  • 简介:一中国篆刻艺术的历史极为悠久,相传可追溯到三王时期。不过现今已无实物可考。在殷商时代,人们在龟甲等材质上刻写文字,也就是现在的甲骨文,这可谓是篆刻的初始。

  • 标签: 篆刻艺术 佛教 甲骨文
  • 简介:“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做到极致,才能影响一部分人,我愿意一生死磕在佛教电影上。”2015年的情人节,对于80后导演张智焜来说意义非凡。这一天,他自编自导的第一部佛教微电影《前世今生》在各大媒体网站登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 标签: 电影 佛教 《前世今生》 媒体网站 情人节
  • 简介:本世纪以来,我国内地的道教研重心,逐渐从比较侧重于历史文献、哲学史、思想史等议题的宏观发挥转向兼顾历史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来综合研究地方道教的历史传承和思想特色,尤其重视道教科仪和地方宫观庙堂的微观研究,其问题意识更为明确,特别是历史学与人类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给区域道教的研究带来了活泼的气象。

  • 标签: 道教研究 道教史 山东 历史文献 人类学方法 田野调查
  • 简介:雕塑家吴显林是中国佛教雕塑史上一个特别的存在。1994年,他人选独立创作设计了江苏无锡“灵山大佛”,大佛高88米,铸铜材质,为世界巨型铜铸雕塑之一;2000年,他受中国佛教协会委托,主持海南三亚“三面观音”像的定稿设计,三面观音高108米,不锈钢锻造,位居世界巨型雕塑前列;2001年他投标入选原创设计了河南鲁山县的“中原大佛”,佛高128米,亚金铜板锻造,为目前世界最高雕塑……其一人参与多尊巨型佛像创作的经历在古今雕塑界实属罕见。

  • 标签: 佛教雕塑 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协会 创作设计 书写 2001年
  • 简介:昔日释氏振法鼓于天竺,夫子扬德音于华夏,两个思想巨匠,在东方两个文明古国的宗教、文化史上,都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两汉之际,佛法东渐,东方两大文化系统之间开始了一场历时久远、影响宏阔的文化大交融。佛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影响之巨大和深刻,以至于人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诸如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等,不能置佛教于不顾;当然,佛教自传入中国之日起,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结果,则是东传之佛教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 标签: 思维模式 中国古代文化 心性本体论 佛性论
  • 简介:以SAT、CBETA为主的汉译"大藏经"等电子佛典数据库的逐渐公开,不仅为利用者提供了便利,更改变了佛学研究的方法。但另一方面,大藏经以外的各种佛教丛书,以及各国寺院、研究机构所藏的大量文献中,也包含了为数不少的重要佛教文献。但在数据的电子化方面则非常滞后,处于没有进展的窘况。因此,本文主要从"既存电子佛典数据库的现状与完善""各佛教文献数据库间的数据整合与协作""既存佛教关联数据库间的互通与连接"三个方面,来讨论汉语佛教文献电子化的现状与未来的展望。

  • 标签: SAT CBETA 大藏经 佛教文库 电子佛典数据库
  • 简介:一、本焕长老接引出家的佛学博士印顺法师,湖北襄阳人,佛学博士。1974年出生于襄阳一书香之第。他自幼聪慧,心性慈悲。6岁时母亲早逝,作为家中长子,他早早挑起生活的重担,照顾弟妹们。虽然生活贫穷,但他却总喜欢思考人生,探究天地间的大问题,立志要成大事。中学时代,他不但各科成绩皆优,还担任文学社社长,兼习笔墨,并找寻一切机会勤工俭学,以减轻家中负担。

  • 标签: 印顺 中国佛教协会 弘法 本焕长老 深圳弘法寺 佛教界
  • 简介:9月13日至19日,由全柏音副秘书长带队的中国佛教协会赴西藏慈善慰问团一行赴闩喀则边境等地为4.25地震受灾寺庙捐赠《十万颂》经书并进行慈善慰问调研。此次活动是4.25地震后中国佛教协会酋次深入日喀则受灾边境寺庙进行慰问调研,慰问团一行在边境地区行程2500多公里。

  • 标签: 中国佛教协会 边境地区 日喀则 寺庙 捐赠 副秘书长
  • 简介:从远古至今,萨满教一直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中国萨满教研肇始于20世纪初,与中国民族学起步相随。中国最早的关于萨满教研的期刊论文发表于《地学杂志》1914年第6号,善之的《萨满教》一文是最早的一篇萨满教研的文章。经过百年的学术历程,中国的萨满教研已由零星研究发展到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阶段。进入21世纪后,有关萨满教研的学位论文逐年增多。据统计,有关萨满教研的学位论文在2000年至2013年之间逐年上升,共有4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36名研究生完成136篇有关萨满教研的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者专业涉及教育学、文物考古、地理历史、民俗、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文献、语言文学、新闻学、艺术、政治、宗教等众多领域;学位论文内容涉列广泛。其中萨满艺术、萨满祭祀、综合类研究、萨满文学、萨满习俗、萨满仪式、萨满信仰等主题成为热点,成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研究内容涉及满族、蒙古族、赫哲族、鄂温克族、朝鲜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侗族、达斡尔族、彝族、锡伯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纳西族、汉族等16个现存少数民族和古代的女真、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的萨满文化等诸多方面;有关萨满教研的学位论文所涉及的地域较广,据统计96%以上都是有关中国各地各民族萨满教研方面的论文,其中有关北方民族地区的论文有127篇,占总数的88.9%。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1世纪以来中国萨满教研学位论文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归纳,为今后的中国萨满教研打下学术史的文献基础。

  • 标签: 萨满教 学位论文 文献计量学 统计分析
  • 简介:2017年5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浙江省佛教协会协办、普陀山佛教协会承办的"2017年全国佛教院校联席会暨第六届全国佛教院校学生论文联合发表会",在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举行。

  • 标签: 师资队伍建设 普陀山 中国佛教协会 学生论文
  • 简介:开展国际友好交往是中国佛教的一大优良传统。1993年,赵朴初会长在出席日本佛教界纪念中国佛教协会成立40周年庆祝活动时致辞说,佛教上的交流与合作是中韩日三国文化交流史上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自古到今已形成一条“黄金纽带”,并提出了重建“黄金纽带”的伟大构想,得到韩日佛教界的的积极响应,由此开启了每年一次的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至去年已经召开了19次,密切了三国佛教界之间的友好关系,增进了三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同时对于维护东亚稳定与世界和平,也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 标签: 汉传佛教 黄金 走出去 中国佛教协会 文化交流史 传统友谊
  • 简介:2017年4月12日,"禅宗与佛教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在河北邯郸二祖寺召开。出席此次论坛的专家学者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所黄夏年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所张总教授;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何利群;中国佛教文化研究研究员伍先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文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张雪松。

  • 标签: 佛教中国化 学术研讨会 河北邯郸
  • 简介:他们用脚步丈量了5000里风雨峨眉路,用汗水征服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山万壑,用豪情唱响了修行励志爱国践行的强音,用乐观抒写了朝礼峨眉的当代“西行漫记”。他们是上海佛教协会会长、上海佛学院院长、上海静安寺住持慧明法师率领的上海佛教法师行脚团。

  • 标签: 佛教协会 峨眉山 上海 风雨 蜀道难 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