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古书中讲“道”的地方很多,如《易经》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运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 标签: “道” 西方传统文化 《道德经》 《圣经》 三生万物 冲气以为和
  • 简介:按照圣经的观点,婚姻是上帝赐予人类的宝贵礼物,因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经对如何选择配偶、婚姻的夫妻应该如何相处、婚姻关系出现问题时应如何处理等,都给出了一些劝告和建议。这对于审视和反思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婚姻方面问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婚姻观 圣经 婚姻关系 社会转型 上帝
  • 简介:阿拉伯文乌玛()一词,在《古兰经》以单数形式合计出现50次,包括单数主格、单数宾格、单数属格三种形式。其中,单数主格形式出现12次,单数宾格形式出现15次,单数属格形式出现23次。囿于篇幅,本文仅限于讨论在《古兰经》乌玛一词的单数主格形式与单数宾格形式的具体含义。

  • 标签: 《古兰经》 乌玛 泰伯里 马坚 民族
  • 简介:本文探讨《圣经》作为一部外来经典进入中国文化语境时翻译过程遇到的几个问题,例如,关于"上帝"与"神"的译名之争;关于"大鱼""龙"的译名问题;关于上帝的"性别"之争;以及关于"混沌"与创造的问题;等等。通过这些翻译过程遇到的问题,笔者想要探讨宗教经典的翻译与其他作品翻译的不同处及特殊性,以及对于宗教经典而言何种翻译才能称之为最适切的翻译这些重要问题。

  • 标签: 《圣经》中译 “译名”之争 “性别”之争“龙”的译名 “混沌”与 “创造”
  • 简介:恶的问题是哲学上的重要议题。本文在犹太一基督教哲学背景下讨论此问题。首先对恶的问题作精确的哲学表述,介绍矛盾版本的恶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自由意志辩护。对于证据或归纳版本的恶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怀士察(StephenWykstra)所提出的Noseeum论证,说明无法否定证据的恶背后有可能的目的和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犹太一基督教传统的类比神正论,并说明接受这种神正论的局限。本文的结论是,就哲学论证而言,两种版本的恶的问题都可以在犹太一基督教信仰内部得到消解。

  • 标签: 自由意志辩护 神正论 犹太教 基督教
  • 简介:公案是禅宗教育的独特方式之一,在参公案的过程,参公案者达到“开悟”前的确存在元认知的作用。禅具有最大统一,纯粹直观,无住生念,无我执、法执等特点。而元认知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建立在知见的基础上的,执念有住,不能纯粹直观。本文根据元认知及禅的特点,初步分析元认知在参公案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有限性。

  • 标签: 公案 元认知 我执 法执
  • 简介:《六十种曲》关目情节涉及道教文化内容的有41种,占60个曲本的三分之二。通过对此现象的分析与透视,我们看到,道教的神仙思想从仙道到人道逐渐伦理化和世俗化的过程。

  • 标签: 道教 《六十种曲》 伦理化 世俗化
  • 简介:2010年的《中国宗教报告》指出,基督教发展较快,估计全国基督徒人数为2305万人;在2011年的《中国宗教报告》里则指出了中国基督教在当今社会中能为推进"公民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基督徒的人数上升了,牧养的压力也随之加大,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也日趋严峻。随着政府对宗教的"脱敏",我们所谓的"私设聚会点"或"家庭教会"也慢慢浮出水面,这样,就更加需要理解教会的真意,以便办好中国的教会。我们的教会究竟是而且应该是怎样的教会?其中又经历了哪些变迁?能给当下的社会提供怎样的指导意义和资源?对当下的问题又该如何回应?因此,本文就《圣经》、教会历史与中国本土的教会论,作简单探讨。

  • 标签: 教会论 《圣经》 教会历史 中国本土
  • 简介:在融合金丹派南北宗的过程,人们往往提到起关键作用的元代陈致虚,其实在这一过程,明代全真道士阳道生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样不可忽视。阳氏的修性修命皆可成仙、修性重于修命的内丹思想,既承元代陈致虚在内丹修炼理论上融合金丹派南北宗的思路,又力图使这种融合后的全真道在理论上占主体地位,客观上使陈致虚的以北宗为主体的南北宗融合体系比较完全地建立起来。阳氏在力图使北宗理论占主体地位的过程,未能把修性重于修命与神燕合一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而明清全真道等内丹学派的一些著名内丹家完善阳氏这个方面的不足,又恰能说明阳氏在融合金丹派南北宗的作用和地位。

  • 标签: 阳道生 《真诠》 陈致虚 刘一明 道教南宗 道教北宗
  • 简介:从耶稣与外邦人、门徒、约翰的关系,本文具体阐述了《马可福音》的社会逻辑的人人关系。它们都关涉耶稣是谁这一基督论的主题。这同时是马可写作的目的,是马可要向其读者传递的讯息。他们可能是两个群体,形成一定的张力:一是把耶稣的到来看成预演大卫之国的犹太人(11:90-10),他们接受第一条诫命(12:29—30);一是“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的外邦人(11:17),他们是第二条诫命(12:31)的信仰者。不过,他们共有一个关于耶稣的形象:耶稣是基督,是人史关系(犹太传统)、人人关系(帝国文化)背后的人神关系的上帝本身。

  • 标签: 耶稣 外邦人 门徒 约翰
  • 简介:本刊讯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将于2013年3月3日开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会前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佛教、道教名山“被承包、被上市”现象已引起国家层面关注;但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寺院法人地位问题,则寺院仍无力维护自身权益。

  • 标签: 佛教寺院 地位问题 参政议政 法人 全国政协委员 佛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