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德福"的信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伦理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以种新的伦理学方法——伦理人类学来看,幸福的中国化话语是以"幸"与"福"之意义合成,它分别从消极与积极的层面与道德关联,表现为伦理终极实体"天"、"命"等的必要、伦理共体中的道德生活以及以家庭为主的三大特色。随着伦理道德的"祛魅化"和家庭生活退居次要地位,中国式的"德福"信念逐渐瓦解,当下中国社会重塑"德福"信念的两大关键是:重新找到伦理终极实体与实现社会公义。

  • 标签: 幸福 道德 伦理实体 社会公义
  • 简介:罗尔斯的正义战争观,是并未为其“民主的和平观”提供种比较令人信服的证明,同时,他在证成其民主的和平观的过程中,在经验层面的论证方法和规范层面的论证方法之间进行较为随意的取舍,取舍的标准在于哪种论证方法有利于自己的论证;二是所使用的“法外国家”这概念不甚恰当,对法外国家提出的战争理由并不是充分的;三是非常关注开战正义和作战正义,但是并未给予战后正义应有的重视,这也是当今关于正义战争观研究的个普遍缺陷。

  • 标签: 正义战争观 法外国家 万民法
  • 简介:整个西方哲学的历史可以看做是部“形而上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史,作为“第哲学”的形而上学本来具有伦理学的旨意和目标:寻求存在之意义,但由于其定位于“理论”(思辨)而使得“存在”的意义经过“知性”的“范畴化”而失去其“实存”的生命本质,从而第哲学与伦理学分离开来。但“实体论”在斯宾诺莎那里,“存在”的本质被置于“实存”中重新思考,而“自因”的“实存”作为神或自然的“自由”存在的存在论意义获得了肯定,因而人作为神的存在样态的伦理意义也能在这种实体论的存在样式中得到重新思考。因此,“实体论”作为“伦理学”不是斯宾诺莎《伦理学》的个部分,而是其从存在论意义上对第哲学作为伦理学之命题的原创思想,这思想对于我们重新思考第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 标签: 实体论 第一哲学 伦理学 生命 德性
  • 简介:道德的可能植根于对“虚无”的克服和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理解。萨特以“存在先于本质”为理论指引,在人自身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为道德的可能确定根据,但却留下了陷入相对主义的可能。海德格尔将道德的可能与人自身的生存相联系,试图将思想的道路引向人自身的存在意义,并在语言的本质中展现人的存在意义,并进而为道德的可能确定基础,但却没有指出道德可能的具体实现路径。“自身解释学”为理解道德可能提供了第三条路径,在“生活叙事统体”中人赋予“善的生活”以伦理目标意义,在伦理目标的指引下道德的可能以道德规范的形式展现自身的形态。

  • 标签: 虚无 存在 道德 自身
  • 简介:生态稳定与生物多样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动物权利论、生物平等论等生物多样保护的伦理观,设计了美好的生物权利平等原则,却忽略生物生存规则及其进化的必然,最终陷入"施韦泽困境"而无法实践。建立在生态系统论和大地金字塔理论基础上的现代生态伦理,从权利与义务对等、生物多样与进化性相统的实践规则中,揭示了生物多样保护的伦理价值,为生物多样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标签: 生态伦理 生物多样性保护 施韦泽困境
  • 简介:康德的自然观直受到广泛误解,“人是创造的终极目的”这命题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他的二元论哲学框架也被指责为人与自然对立的罪魁祸首。然而人们只注意到康德对理性主体的高举,却忽视了他在美学和历史哲学中关于“自然主体性”的阐发;在其中,自然不但不是僵死的、对象的东西,而且被认为在人之成为人的过程中以及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康德所努力探索的是种现代版的“天人合”蓝图,使得自然科学和人类自由都得以保全。

  • 标签: 康德 自然观 现代 天人合一
  • 简介:与西方哲学家由于要限制社会中的贫富差距、改善处境较差的社会成员的生存状况而讨论正义问题的初衷不同,俄罗斯思想家却是鉴于平均主义民族心理在俄罗斯的根深蒂固和平均主义社会思想在俄罗斯的广泛传播而讨论正义问题的,因此,俄罗斯思想家的正义观总是透露着对人的个性和独特性的凸显与强调。作为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伊万·伊里因(1883-1954)对正义思想的表达鲜明地体现了俄罗斯正义思想这独特性。伊里因的正义观以其精神哲学为基础,着重于强调人的独特性,提出作为差别化艺术的正义思想,由此表达出种批判平均主义、强调要尊重人的个性和独特性的社会建设方向。相较于西方的正义理论,伊里因的正义观不失为讨论正义问题的另个面相,同时,对于我们远离平均主义的误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定的针对和启发性。

  • 标签: 正义 精神 人的独特性 差别化的艺术
  • 简介:目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互联网,作为科技的重要标志,已经深深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互联网的线,使得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网打尽全世界"。然而,在互联网为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人们不知不觉陷入了自己所编织的这张网中,没有察觉到在其试图主宰互联网的过程中反而被互联网所控制和支配。

  • 标签: 科技异化 互联网 两面性 社会生活 科学技术
  • 简介:中国道德文化主张"整体主义",西方道德文化崇尚"个人主义"。这是个在中国被反复强调的命题。很多学者在对比中西伦理思想观念时明确断言,整体主义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所独有,而在崇尚个人主义理念的西方是不存在或者不重视整体主义的。究竟什么是中国千百年来倡导的"整体主义",什么是中国鞭笞的"个人主义"?

  • 标签: 整体主义 中西比较 中国式 脆弱性 传统伦理思想 个人主义
  • 简介:在近六十年的学术研究生涯中,罗国杰教授作为主要学术带头人为创建新中国伦理学的宏大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出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其著作等身、卓见非凡,为伦理学从业者和学生所敬仰。在其多达数十卷的著述中,1980年在《哲学研究》第6期发表的题为《论科学技术、物质生活与道德的关系》文,为国内学术界较早关注这课题的力作,为奠定和开拓我国科技伦理学、生态伦理学乃至整个应用伦理学确定了基本的理论原则和规范。

  • 标签: 中国伦理学 道德进步 罗国杰 辩证统一 科技发展 教授
  • 简介:社会公正是个亘古至今不衰的话题,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普遍的理想。它是当今各国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涉及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的跨学科题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社会实现了长足发展,但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与社会公正要求不相符合不尽协调的诸多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探讨思考与之相关的社会公正问题,对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标签: 社会公正 市场经济社会 中国改革 伦理学研究 人类社会 自由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