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历史上的客观派美学和主观派美学分别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角度出发,力图对美进行定义,要么认为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要么认为美是主体的主观感觉,但最终都在相互的责难中走向了失败。其实,"美"是妙不可言的。如果非要对美进行言说,那也只能是价值式的描述,不能是定义式的规范。关于美的价值描述可以从否定与肯定两个维度来完成。从否定的维度来看,美是超越性的;从肯定的维度来看,美是存在性的。

  • 标签: 主观 客观 超越性 存在性
  • 简介:休谟认为道德价值在于人的品质,个体的品质是其行为的原因,只有出于品质的行为才具有必然性,才具有道德价值。美德的价值来源于其愉悦性和效用。美德的愉悦性指向人的心理体验和幸福,美德的效用则指向社会的公益和社会秩序。休谟所论美德价值的两个来源实际上区分了两种道德形式,一种是主要与自然美德相关的美德伦理,一种是与人为美德或正义相关的规则伦理。休谟关于美德价值分析,大体上是基于常识道德的立场,同时也以实践为基础,这为当代伦理学理论尤其是美德伦理学的定位和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 标签: 休谟 美德的价值 愉悦 效用 美德伦理学
  • 简介:西方价值哲学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日本,受到学者哲人的重视。其中,牧口常三郎不仅吸收了西学思想,并结合当时日本的社会背景,对价值问题提出自己原创性的观点。他的价值论思想,一方面可视为价值哲学在日本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其独特的思想成果。

  • 标签: 价值哲学 牧口常三郎 创价教育学
  • 简介:公共管理的价值表达是指公共管理的精神追求与价值立场。本文从目的论和方法论双重视角,切入公共管理的历史进程,梳理公共管理所指与能指的价值所在。一是通过考察从"效率"到"公共善"的管理目标的演进,从价值论视角澄明现代公共管理不同于传统行政管理、新公共管理的目的论倾向;二是通过考察从权威"统治"到公共"治理"的管理方法的更替,从方法论视角彰显现代公共管理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的价值论意义。无论是管理目的还是管理方法,现代公共管理的价值表达都呈现浓浓的"公共性"。

  • 标签: 价值表达 公共管理 公共性
  • 简介:传统价值观是典型的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立场上的人种主义价值观。它错误地理解了价值关系的本质并割裂了客观世界的事实关系与价值关系的统一,是极其片面、错误与不合理的价值观。物道主义价值观是建立在物道主义世界观立场上的物道存在主义价值观。它是正确地反映万物彼此之间的事实关系和价值关系及其二者统一关系的价值观,是全面、正确与合理的价值观,是对传统人种主义价值观的颠覆和超越。

  • 标签: 价值观 物道主义 物道存在主义 物道-物种主义 人种主义 颠覆和超越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相似相融是中国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因,它增进了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心理相容、情感共鸣,而关注这种相似相融的宗旨却在于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价值观进行深刻改造和现代提升。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现代转换确立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也在价值观层面上直接改造和提升中国传统价值观,赋予中国传统价值观现代内涵、先进性和无产阶级属性,促进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从传统走向现代。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传统价值观 现代转换
  • 简介:道德相对主义既非一个独立的学术流派,亦非某一时代的道德思潮,而是伦理思想史上长期出现的一种思想倾向。学者们围绕道德相对主义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在充满敌意、对立和冲突中推动了道德相对主义的发展,由此产生了众多的道德理论。当代学者不再拘泥于知识论意义上的相对主义研究,而是转向发掘道德相对主义的多样性与情境性的特点,进而重视道德相对主义在不同实践领域中的重要价值

  • 标签: 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多样性 论争 价值
  • 简介:关于亚洲价值观的争论不是纯学术之争。亚洲价值观不是所有亚洲人和亚洲国家一致认同的价值观,而是起源于亚洲的并且可能对亚洲的未来发展有益的价值观。亚洲人的需要就是亚洲价值观存在的价值。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以国家为本的亚洲价值观是否已经完成了由传统身份制国家观向现代契约论国家观的转变;亚洲价值观中,与威权主义的肯定的国家观相反相成的,无政府主义的否定的价值观的强大作用力,是否被我们认识;在儒家传统伦理所维护的"三纲"秩序被打破以后,我们能否建立不同于"丛林法则"的"园林法则"伦理新秩序。认清和解决这些问题,亚洲价值观才能成为亚洲发展的未来价值目标,反之则可能成为亚洲发展的障碍。

  • 标签: 亚洲价值观 国家观 伦理秩序 园林法则
  • 简介:在孟子的思想中,生命的价值基础在于人的“不忍人之心”,但这并不是生命的最高价值。生命的价值提升集中体现在“舍生取义”的过程,可见“义”是生命的高级价值。孟子生命价值的思想启发我们:生命中的各种价值有高低之分,需认真权衡;舍生取义固然高尚,“不立危墙之下”同样重要;对待生命的紧要问题上,自我与他人要适当区别对待。

  • 标签: 孟子 不忍人之心 舍生取义 生命价值
  • 简介:大数据已成为21世纪的新石油,各国政府相继提出发展大数据战略。借助大数据收集、存储和挖掘等技术,大数据信息所蕴含的潜在价值不断得到开发,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在大数据信息价值开发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伦理问题,如隐私权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和信息安全问题。

  • 标签: 大数据 信息价值开发 隐私权 知识产权 信息安全
  • 简介: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范畴,是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中国人的精神标识。先秦儒家孝德思想是中国孝文化的源头,它发端于夏商,萌芽于西周而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先秦儒家孝德思想内容丰富,养亲、敬亲、谏亲、安亲与丧祭等内容自成系统。这一思想系统在传统社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必须站在正确的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当代价值作出科学分析

  • 标签: 先秦 儒家 孝德
  • 简介:在大量实证调查的基础上,笔者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城市90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观念、内容、方式、方法、主体、模式、价值取向、教育中家长面临的困境八个方面对孝感市城区的90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做了调查,并针对城市90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一些问题并分析原因,探寻了相应的路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以正确的价值观做指引,从而促进独生子女的全面发展。

  • 标签: 城市 90后 独生子女 家庭教育
  • 简介:习近平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他强调,必须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要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他提出,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他认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他指出,国家文化软实力,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党建、军强、民富、国兴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论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习近平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论
  • 简介:在德性伦理学传统中,阿奎那凸显了追问德性本质问题的重要性和前沿性。他对德性本质的追问继承、综合并提升了基督教奥古斯丁主义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主义两种传统,具有鲜明的方法论特征和完整的四因论界定,在德性伦理学中堪称典范、影响深远。从当代德性伦理学复兴的视角看,它对于理解德性概念的本质和内涵,澄明伦理学与德性的关系、理性与德性的关系以及规范与德性的关系等至关重要,有助于我们辨析当代德性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关于德性与规范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争论,从而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前沿热点和发展态势等的认识。

  • 标签: 德性 追问 阿奎那 四因论
  • 简介:唐初贞观政治集团治世期间,其将乱世快速转为盛世,在国家统治上常怀畏惧,勤政为民,各当其任,同心协力,开创了政治清明的大治局面,形成了独特的官德思想体系。《贞观政要》书中的克己修身、勤政为民,居安思危、慎行抑欲,谏言至上、诚信任贤等丰富的治国思想和官德思想,展现了唐朝贞观王朝治国安邦的大智慧。其中的官德思想能够为现代经济体制急剧转型及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廉政道路指出可行路径,为执政党的全面从严治党及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官德建设找到立足本国国情的良方。

  • 标签: 贞观政要 官德 反腐 政治伦理
  • 简介: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国家及其文明之间价值观冲突的领域愈发广泛,冲突形态渐趋多样,冲突消弭更加漫长。而建构价值认同或追寻价值认异的理论局限和实践危害,使得对价值共识的吁求应运而生。信守学习对话、和而不同的沟通原则,确立交往主体间的体认理解;贯彻有限积极自由、渐进主义的制约原则,保持多元价值间的合理张力;立足利益诉求与理想夙愿相统一原则,探寻全人类文明的和谐并进。践行这三个原则有益于实现共享发展理念、达致人类相睦共荣。

  • 标签: 价值观冲突 价值共识 共享发展
  • 简介:叔本华与尼采,作为悲观主义语境下不可分割的两个名字,在一次次被讨论、被分析、被注解之后,愈发地延展出更多有关生命价值的思考。尼采的悲观主义衍生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却在某一个岔路上与后者分道扬镳,本文援引了叔本华与尼采颇具代表性及标识性的原著以及众多相关学者对他们的思想及生平的剖析评述,旨在将二者对于生命价值的思想做粗略的分析与比较。

  • 标签: 悲观主义 强力意志 人生意义 生命价值
  • 简介:在汉语谚语中,存在着具有道德教化功能的伦理型谚语,在言语教化中,谚语的教化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谚语教化的独特性在网络时代具有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谚语 伦理 道德教化 现代价值
  • 简介:启蒙就是敞开人的思想,让人从黑暗走向澄明的阳光之下。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有着其固有的基本结构,时代的巨变,使得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型与构建迫在眉睫。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构建是一种自觉自主的思想引领,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要求中国人告别干瘪的价值条例或价值规范,走向心灵深处的情感认同。戴茂堂教授的新著《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基本结构和现代建构》兼顾了传统与现代、保守和创新、说理和实践,凸显了作者心怀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有匡正时弊、直击人心之功效。

  • 标签: 启蒙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现代 建构
  • 简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发端。马克思不囿于流行的工具主义对其技术价值观的桎梏,将注意力集中于社会技术即社会生活中的技术现象当中,把对技术的思考寄寓于对机器、工业、劳动等现象的考察。马克思对技术问题的探究始终与人的问题相结合,强调技术实践,阐明了人的异化必然导致技术的异化,技术的异化也是劳动异化所带来的人同人相异化。技术价值集中体现在发展中人的价值

  • 标签: 马克思 技术哲学 异化劳动 技术中性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