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统一是孔子的成人之道,仁且既蕴含结合二者,又蕴含分离二者且偏重前者的倾向;在孟子前后,存在着对的广泛批评;仁分离且偏重前者最终促成由孔子仁向孟子仁义的转承,这一转承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孔子 仁智 孟子 仁义
  • 简介:在大同构想中,康有为尤为注重对于和仁的奖励与申彰,奖和奖仁在康有为的大同构想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仁双彰”既是大同世政治运转之依凭,同时亦是在竞争消弭之境况下,防止大同世退化变质之重保障。然而,深入检视可以发现,康有为之“仁双彰”本质上是一种“一元论”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与其意欲达成的大同世之间存在一种自反性的矛盾。“仁双彰”的施行非但不能达成康有为“人皆平等”的大同愿景,适相导致“阶层分立”之严重后果。康有为思想中强烈的“智识主义”倾向,既与有清以来儒家智识主义不断孳衍的思想进路相顺承,又是康有为现实关切的思想表征。

  • 标签: 康有为 大同 智仁双彰 伦理悖论
  • 简介: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状况、社会阅历、生活期望、外出动因、行为方式等方面较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明显差异,他们的价值观受到了城市文明更深刻的冲击和振荡,因此呈现出矛盾的整体特征,这种价值观现状与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自体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社会应该从制度变革、组织引导、培养提升三方面入手,缓解并消除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矛盾现状,引导他们完成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渐近和归依。

  • 标签: 新生代农民工 价值观 矛盾
  • 简介:中国文化的传播力与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相关,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纠绞与较量中显示出自己独特的可持续性。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早期传播是全方位的:从日常生活、居住园林到政治制度、伦理美学、哲学经济等。但是,中国文化的内敛性决定了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早期世界影响具有非主动性、非侵略性。中国文化绵延至今取决于中国文化的独特个性,个性文化是影响中国文化传播的关键。

  • 标签: 文化 传播 中国文化价值观
  • 简介:重灌输轻养成、重理论教育轻行为训练是青少年道德建设成效不高的重要原因,而养成训练则被证明是未成年公民道德素质生成的有效路径。这是由品德生成的客观规律、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体验教育、实践育人的任务决定的。要切实提高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际效果,德目指标应易记易循,行为准则须明确具体;活动方案设计应贴紧未成年人实际,训练活动要注重可操作性,强化情感体验环节,抓好“小处”、“小事”,注意训练活动的持续性和家校(园)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巩固养成成果。实践证明,从基本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训练入手正是促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 标签: 养成训练 未成年人道德建设 德目指标 活动方案 情感体验 家校(园)互动
  • 简介: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由于意识到先验自由的实在性不能从一个思辨理性设想的理知世界获取,康德于是先肯定道德律令的存在,再以此出发去设定自由。康德直接肯定道德律的客观有效性,认为我们的理性可以直接意识到这一点,具有自明性。阿多诺指出,康德这种严格的道德命令,这种简单的绝对应当,绝不是自明的,康德的绝对的应当其实是一种压制,是对复杂的现实条件的归约。阿多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是为他设想伦理寻求的第三条道路做铺垫。

  • 标签: 阿多诺 康德 道德律 自明性
  • 简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可以说是西方乌托邦传统发展到巅峰阶段的产物,作为现实对立面的存在,通过对现实进行批判,进而成为改造现实、推动现实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表达和论证,他本人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本著作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处于“断裂”前后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否有本质差异?能否进行统一理解?若着眼“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这一崇高目的和归宿来加以理解,用之筹划未来社会的蓝图并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真正践行,就可以得出根本不存在所谓断裂,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极具启发意义。

  • 标签: 共产主义 “断裂” 自由发展
  • 简介:人类对于由科学技术所引起的社会影响以及所造成的社会后果不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也应该负有实践上的责任。为了能够有道德地生活与行动,亟需推进增强技术实践应用的伦理研究与探讨。因而为了能够更加具体且有效地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就需要把抽象的、一般性的、普遍性的原则进行具体化,从而能够较好地应用到社会生活中真正起到指导与规范的作用。对于人类增强技术的应用,本文将要涉及到允许原则、宽容原则以及最优化与风险预防原则三个应用原则。

  • 标签: 人体增强技术 允许原则 宽容原则 最优化与风险预防原则
  • 简介:“第二次全国应用伦理学讨论会”于2001年10月25日至26日在湖南长沙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与会代表通过主题发言、大会讨论以及分组发言、小组讨论的形式,……

  • 标签: 中国 小组讨论 发言 湖南师范大学 主办 中南大学
  • 简介:朱贻庭教授主持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伦理学大辞典》,于2002年底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国内伦理学研究的一大盛事,也是我国应用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大辞典》用词条形式总结并折射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反映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精神,综合反映了伦理学尤其是应用伦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着眼于探讨和解决社会转型时期诸多领域中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大辞典》的出版,必将推动我国伦理学学科更加蓬勃地发展。综观全书,《大辞典》具有如下几点特色:

  • 标签: 《伦理学大辞典》 朱贻庭 创新精神 时代精神 传统文化
  • 简介:"第八次全国应用伦理学研讨会"于2012年10月20日至21日在广西民族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和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和广西伦理学会承办。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130多人就本次会议主题"国际伦理"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激烈的讨论。现综述如下。

  • 标签: 应用伦理学 国际伦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综述 反思 民族大学
  • 简介:由中国伦理学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协办的以"信息时代的应用伦理问题"为主题的第11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0月在湖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来自韩国和中国的一百四十余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并提交了一百余篇论文.与会专家和学者围绕信息时代的经济伦理、管理伦理、制度伦理、科技伦理、环境伦理、传统伦理与道德教育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现将会议的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 标签: 伦理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信息时代 经济伦理学 制度伦理 传统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