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孔子刑观承前启后。与前人不同,跨越运象以思阶段,形成完整的形上体系;同时又统领后来者,后儒在刑之"神"、之"形"上都在沿用、传承孔子之所创。表达方式上,孔子首创直接对比方式,将、刑直接对比,更利于观点的表达、理解和接受,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便是缺少类似于此的精炼表达和内容阐释;孔子还开了从心理层面诠释主刑辅的先河,增强了主刑辅观点的可信度,当下中国道德建设亦应重视伦理道德的心理属性,切忌按经济操作手法来建设道德;最为主要的是孔子在与刑之间植入了"礼"这个制度性规范,通过礼这个"制度"来保障道德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中国封建社会悠久而成功的德治典范便是归功于此,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也应借鉴于此,将"德治"的软实力通过"制"这个硬措施来保障和实现。

  • 标签: 对比方式 心理 德治 德制
  • 简介:在老子那里,“”的含义不只是停留在伦理范畴之中,而且是通达道的一种途径。老子在阐释“”的意蕴的论述中包含三个不同的向度,简单来说,就是从“有”而至“无有”,进而达到“无无”,也就是道的本来样态。这是“”的形上层面的路径。落实在实践层面,则由初始的“有言之教”到“无言之教”,最高的要引发个体自身的创造性,这是老子对至德的独到理解。这三层思想是由老子对“”的层层上升的理解所构成的。如此把握老子“”的含义,才能将其道德观念落实到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伦理生活之中,使人们能够实现自我栽培,觉察自己的本心,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老子道德观念的根本要义。

  • 标签: 老子 道德观念 有言之教 实践路径 创造性
  • 简介:福一致"的信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伦理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以一种新的伦理学方法——伦理人类学来看,幸福的中国化话语是以"幸"与"福"之意义合成,它分别从消极与积极的层面与道德关联,表现为伦理终极实体"天"、"命"等的必要、伦理共体中的道德生活以及以家庭为主的三大特色。随着伦理道德的"祛魅化"和家庭生活退居次要地位,中国式的"福一致"信念逐渐瓦解,当下中国社会重塑"福一致"信念的两大关键是:重新找到伦理终极实体与实现社会公义。

  • 标签: 幸福 道德 伦理实体 社会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