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通常来说,提出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或者给出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目的是解释或解决社会关系某一方面的某一矛盾,正义问题或者说正义范畴的提出必定也是如此。对于"正义"范畴所蕴含的矛盾,很多思想家、学者早有提示。他们认为,权利和义务构成了正义的两种基本性质,也是我们考察正义概念的两个基本维度。

  • 标签: 权利正义论 人文社会科学 二维 传统 西方 社会关系
  • 简介:个倡导”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它从国家伦理、制度伦理、公民伦理个层面建构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基本价值目标的国家伦理树立了一种全面现代化的国家形象,蕴藏着共同理想的凝聚力。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基本价值原则的制度伦理建构了一种公平正义、海晏河清的社会理想,蕴藏着制度正义的驱动力。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行为规范的公民伦理塑造了一种顶天立地、正道直行的现代公民理想人格,蕴藏着公民品格的亲和力。实现中国梦不能没有伦理的支持。“个倡导”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 标签: 三个倡导 中国梦 伦理
  • 简介: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卷中,亚里士多德对“不自愿”行动的两个条件受强迫和无知一重新加以了界定,由此推进了古代哲学对于道德责任问题的认识与探讨。一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少数极端情况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受强迫”而做出的不自愿行动,多数混合性的行动尽管也受到外部压力,但是仍然可以归于自愿行动的范畴,行动者需要为此类行动负责。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区分不自愿的行动与非自愿的行动、出于无知的行动和处于无知的行动,亚里士多德将自愿性的焦点从柏拉图所强调的“真知识”转向行动者对于具体环境的把握与判断,并进一步转向行动者的品格。亚里士多德的讨论成功地避免了柏拉图理论中存在的不对称问题,在继续捍卫知识对于行动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前提下,也要求行动者同样为自己的美德与恶行以及品格的形成负责。这一观点不仅更加符合日常道德直观,同时也为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道德责任 自愿 无知 决定 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