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在祖国西部边陲天山北麓的乌孙山下,有一座因街道形式独特别致而闻名遐迩的城镇--八卦,这便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城.特克斯历史悠久.汉代这里曾是西域都护府辖下的乌孙国.细君公主、解忧公主远嫁乌孙后就生活在这里.

  • 标签: 八卦城 周易 地理方位 设计模式 历史文化
  • 简介:贾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内容主要保留在《新语》一书中。本文首先对贾思想中的历史思想、天人思想和政治思想这三个方面作梳理与再现,并就此探讨贾思想的历史价值乃在于他能结合汉初的历史背景,对汉以前的历史传承既能有所继承、批判与发展,又能根据具体的形势权衡选择。其次,以上三个方面又是彼此联系的,共同构成贾思想这一整体,而这一整体又具有以史为鉴和立足时代这两大特点。

  • 标签: 陆贾思想 历史价值 整体特点
  • 简介:王阳明与象山的学术承继关系曲折复杂,“龙场悟道”是阳明经过长期的思索和历练不自觉地走上了象山的“向内求理”路径,其后他对长久以来蒙受“禅学”之冤的象山学加以肯定,认为象山继承了儒学正统,并以替象山辩诬、褒扬象山学为己任,澄清了把“向内求理”等同于“尊德性”的错误认识。他对他的“知行合一说”与象山的“知先行后说”所存在的分歧进行了疏解,认为二者只是在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并不妨碍最终在心体的实质工夫上达成一致,但象山在“致知”、“格物”的理解上仍然沿袭了历来儒者的旧说,这是他把工夫讲得不够切近、显得有些粗的地方。

  • 标签: 王阳明 陆象山 向内求理 学术承继
  • 简介:王阳明的《朱子晚年定论》,是王阳明与两京程朱派进行朱之学异同论战的产物。此书在借用程敏政的"朱子晚年定论"说的掩盖下以学攻朱学,以化朱学消解朱学。要彻底解开《朱子晚年定论》这一以化朱学消解朱学的秘密,必须把《朱子晚年定论》同王阳明与两京程朱派的朱之学论战的大背景结合起来考察。这场论战,是正德以来重新崛起的心学派向官方程朱理学发起的第一次挑战,王阳明用"朱子晚年定论"的反讽武器对官方程朱理学的挑战虽然失败,却为他后来用"良知"说挑战官方程朱理学准备了条件。

  • 标签: 朱子晚年定论 朱陆之学论战 陆化朱学 消解朱学
  • 简介:王心学之所以自宋明理学中产生,有着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性。但就思想根源上看,程颢的“识仁”思想,直开心学一派源流。他从天人一体的人生境界及心理合一的道德修养工夫上体认“理”,开辟了理学中心性合一的本体论和直觉体认方法论的先河。它依据孔子之“仁”,上承先秦《易传》的“生生之化”,及《中庸》的性理合一思想,吸收了张载《西铭》万物一体的伦理本体意境,与“大心”说为学方法的直觉倾向,将理学之“理”看作人性与物性、知觉与性理贯通的伦理本体,并由本体而推及方法,论述了伦理本体与实践道德的统一关系。而这正是王心学所始终要解决的问题。

  • 标签: “理” 万物一体 心学 伦理本体 天地万物 程颢
  • 简介:本文通过心学的历史形成过程的考察,认为心学概念最早是由道教提出的,然而心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出现在禅学中,之后才有了王心学的发扬光大.但是,心学对心、性、理关系的论述,同初唐成玄英的重玄学基本一致,这说明,中国哲学在由对客体的考察为重点转向对以主体的考察为重点的过程中,道教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重玄学之于禅学,白玉蟾之于王阳明,都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本文立足于现代哲学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分析了儒释道心学各自的基本内涵及历史局限性,认为中国古典哲学从南北朝至明的发展,是主体性观念日益突出的过程.道教哲学与现代哲学,在基本内涵上,具有较儒佛更大的相通性.

  • 标签: 道教哲学 陆王心学 现代哲学 重玄学 中国古典哲学 中国哲学
  • 简介:在经历了元明以来的“理”的理解方面的“去实体化”的转向以后,理学思想家大都走向了理气一元论。这显然已经偏离了朱子原有的理论形态。世仪站在申明朱子之说的立场,坚定地维护朱子理气二元存在论之架构以及理先于气说。世仪的论证依据,虽不外朱子之既有观念,但充分反映了复兴朱子学这一时代需求,也表现了其个人对朱子理学之体认心得。其理先于气说之特色及其效果,在对抗诸儒异说之目的下;显示了清初朱子学发展之一重要侧面。

  • 标签: 陆世仪 理先于气 理气动静 时代意义
  • 简介:基于对淳《春秋》学撰著和相关文献的分析,从《春秋》宗旨的解读、《春秋》辞义的显隐、对“三传”的评价和“无经之传”的取舍等几个方面考察啖助、赵匡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淳对二者学说的取舍、继承和发展,可知淳较好地结合了啖助和赵匡的思想并有所发展,理顺了唐中后期新《春秋》学的思想体系,确立了该学派启发后学的两个重要发展方向,即走向义理和经世的经学研究,对新《春秋》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

  • 标签: 新《春秋》学 陆淳 发展
  • 简介:京杭大运河作为“人”加诸大地的符号、象征或标志,值得进行系统的“正思”与“反思”。以明清两代言,具有积极意义的淮源的探寻、难以评说的洪泽湖的扩大与高家堰的成型、酿成悲剧的泗州的淹没等例,即与其时京杭大运河“蓄清刷黄保漕”的国家大政密切关联,而彼此之间也是相互勾连。如此,当今如何客观认识、全面考察曾经的京杭大运河之利弊得失、功过是非,可谓极为复杂、又极为重要的问题。

  • 标签: 京杭大运河 “蓄清刷黄保漕” 淮源 洪泽湖 高家堰 泗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