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阳明的民族观是在强调大一统的王权统治下提出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顺其情不违其俗,循其故不异其宜”的民族差异性;“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教化之人”的民族平等性;“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的民族团结性。王阳明的民族观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

  • 标签: 王阳明 民族观 差异 平等 团结
  • 简介:消解程朱理学形而上学,回归生活世界本身,创构一种为愚夫愚妇能知能行的“生活儒学”,是明代心学之主要问题意识所在。心学从阳明学向泰州学的展开正好为我们呈现了“生活儒学”从理论建构到落实实践的完整过程。王阳明以“心即理”、“致良知”为要的良知学,确立了心学生活化、民间化的理论基调;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以订定乡约民规,开展平民教育等乡村建设实践将心学价值推向民间。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应用,从愚夫愚妇能知到庶民大众来行,标志着明代“生活儒学”的真正完成。

  • 标签: 明代 生活儒学 阳明学 泰州学
  • 简介:吕楠乃明代与王阳明中分其盛的关学集大成者,以“取法程朱、辨乎阳明”为宗旨对《孟子》展开创造性诠释。在理(性)气关系上,他反对张载、朱子的“理气为二”,主张“性在气上求”的“理气非二”说;在“良知”上,他批判阳明的“良知”之教过于浑沦和笼统,并以朱子的“知先行后”纠正阳明的“知行合一”;在“浩然之气”上,他认为这恰恰是孟子不及孔子处;在心性工夫上,他提出“收心之学,以仁为主”,以求凸显仁学的本旨和地位。吕楠的《孟子》学折射出秉承张载关学重视践履、批驳阳明心学、羽翼、修正朱子学的诠释特质,有力推动张载关学、朱子学的深化与发展,对于探究张载关学、朱子学在明代的流变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 标签: 吕楠 张载关学 朱子 王阳明 《孟子》
  • 简介:北大简《老子·下》首章,即今本《老子》开篇之"道可道"章,出土简帛本与传世本在断句上存在分歧,各自成说。这关系到《老子》文本的演化,而马王堆帛书本与北大简本可能是传世王弼本、河上公本等的前身。而"玄之又玄之"衍一"之"字,不可与"损之又损之"等量齐观,更与重玄说无关。

  • 标签: 北大简 《老子》 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之
  • 简介:李光地是清初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但他在承继程朱理学的同时,强调汉宋兼采,融汉学于理学之中。李光地的“六皆理”思想是其经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其一,提出“六皆理”,强调六的义理价值。“义理”指百姓日用、修齐治平之理,具有较强的实践精神。其二,治学路径为“尊明理”,从经学原典中发掘、阐释义理。其三,在具体的治学方法上,提出“求理于”与“取证于”两种理路,以经学考证来解决义理问题。

  • 标签: 经学 六经皆理 尊经明理 求理于经 取证于经
  • 简介:东汉时期,以注律之风大兴,经学开始渗透入法学领域,法学受到经学极大的影响。同时,亦有以律注之现象发生并盛行。所谓以律注,即援引汉代律令制度来解释儒家经书大义,何休即其代表人物之一,而其所注《公羊传》则为运用这种方法的代表性作品。实际上,汉代社会历来律并重并用,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以注律与以律注是二而一、一而三的,两者分别推动了法律儒家化与经义法律化的进程,并共同促进了律融合。

  • 标签: 《春秋公羊传》 何休 以律注经 经律互注 法律儒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