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正>人们生存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各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哲学上可以称之为人生观问题。在我们传统文化中,从先秦各家开始,对此已有着不同的主张和见解,并对后世带来了影响。从汉、唐到宋、明,义利关系,理欲关系,入世与出世以至个人的出处、辞受到最后寻求人生归宿,都会成为哲学与宗教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但是各种思想观点传播到世俗人生时,由于各人的选择和理解不同,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社会效应。我们研究这些问题,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有所借鉴和启迪。

  • 标签: 社会效应 人生价值取向 义利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传统文化 传统人
  • 简介:本文首先运用预期效应和供给的正向冲击两种作用机制理论诠释了财政政策的非凯恩斯效应,然后利用三种财政调整时期定义对1979-21309年间中国财政政策非凯恩斯效应的潜在时期进行划分,并通过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以及采用GMM估计方法实证考察了财政政策对产出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财政收入和支出对产出增长在紧缩时期产生了显著的非凯恩斯效应,而且由于非凯恩斯效应此时处于支配地位,财政政策对产出增长的总效应也表现为非凯恩斯影响;但是在正常时期和扩张时期,财政收入和支出均表现为凯恩斯效应,而且凯恩斯效应在扩张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 标签: 财政政策 产出增长 非凯恩斯效应 作用机制
  • 简介:<正>天人关系是先秦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见解。总的说来,“天人合一”是先秦哲学家最普遍的观念。荀子虽然提出“明于天人之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这一矛盾源之于荀子的“天”的二重性:自然之天与意志之天。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荀子轻自然之天,重意志之天。这也反映出先秦哲学家的一个总的思倾向。就此,笔者作一初步探讨,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 标签: 荀子 先秦哲学 天人之分 自然之天 自然界 天人关系
  • 简介:孝道在儒家伦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解释儒家对"孝"这一品质的道德期许是厘清儒家伦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在孔子看来,只有出自道德情感和正确感受的道德行为才是道德的。安乐哲和罗思文先生采用儒家角色伦理诠释《论语》中的"孝",将"孝"视为家族的、社会的角色,并由此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仅仅运用角色伦理说明儒家孝道,不仅会束缚人的情感和道德能力,而且会面临绑架道德的风险。从德性伦理学的视阈阐述"孝"的道德力和规范力,能更加准确诠释儒家孝道的合理内核,显现儒家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孔子 德性 道德情感 角色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