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孔子的仁,墨子的兼爱,韩愈的博爱,张载的民胞物与,以及其他的仁爱学说,承认人人有独立的人格,提倡普遍的人类之爱,因而可以称为古代人道主义。仁爱学说不否定等级或阶级,不是一种革命的理论,包含虚伪性,但是它批判暴虐的苛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道家和法家反对仁爱学说,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弱点,不能取得支配地位。孔子以来,仁爱学说一直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核心。

  • 标签: 人类之爱 孔子 墨子 古代伦理思想 人与人 积极意义
  • 简介:马振彪遗著,花城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全书59万字,32开本,793页。本书是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1999年重点项目。马振彪是鲜为人知的现代易学家,其承继家学、倾其毕生精力写成的手稿,旨在增补马其昶《周易费氏学》并弘扬之。在其去世后,手稿由著名易学家黄寿祺教授从北京购回,收藏于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 标签: 周易学说
  • 简介:<正>黄老学说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化成分。近年来,对这种学说的研究取得了若干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特别是黄老学说与齐国政治的关系问题更未曾涉及。我认为,不弄清这个问题,就难以说明黄老学说在战国时期的形成和发展。

  • 标签: 黄老学说 黄帝名号 战国时期 黄老帛书 齐国 汉书·艺文志
  • 简介:肯尼迪政府的民权政策经历了一个从起初的谨慎、软弱到最终的坚强有力的发展变化过程.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说,它是当时对立的黑人与南方白人两人种族集团间斗争的产物.此外,也与肯尼迪总统本人民权态度的转变不无关系.

  • 标签: 美国 肯尼迪政府 黑人运动 民权政策 成因 种族歧视
  • 简介:<正>管仲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政治家,孔子曾称赞管仲为仁者。《管子》一书不可能是管仲自己撰写的,我认为是战国时代齐国推崇管仲的学者的著作的汇集。当时管仲在齐国的声望非常高,孟轲讥讽他的弟子公孙丑说:“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足证齐国推崇管仲的人很多。近年以来,有些学者认为《管子》一书是齐国稷下学者著作的总汇。事实

  • 标签: 管子 历史价值 管仲 战国时代 道德教育 齐国
  • 简介:<正>严君平,生当西汉末期,隐居蜀郡成都,依靠卜筮维生,在世九十余年,从未涉足官场。然而其名远闻京都,其声震励巴蜀,倍受世人的爱戴和景仰。他的学生扬雄把他喻为隋珠、和壁、为他“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法言·问明》)的高洁品德感叹;三国名士王商为他立祠,而秦宓则盛赞他“由、夷逸操,山岳不移”,认为“使扬子不

  • 标签: 反朴归真 道家学说 宇宙 自然无为 圣人 书物
  • 简介:因果学说是佛教的核心理论,华严宗的因果说则别具特色。本文在简要梳理佛教思想史上的各种因果学说的基础上,指出了华严宗因果学说的思想史背景和所面对的义理问题。与一般常见的华严因地果地说的研究不同,本文指出华严因果说的核心在于“六义说”,并剖析了“六义”的内涵与意义。法藏等人运用“六义说”对此前的各种因果理论进行扬弃,奠定了华严学法界缘起、重重无尽说的哲学理论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剖析“六义”是解读华严义学的一把钥匙。此外,本文还通过比较华严学与唯识学因果学说的异同,间接回应了近代《起信论》论争中涉及因果问题的讨论。

  • 标签: 华严 因果 六义 起信论 唯识
  • 简介:本文包括三部分。第一,论孔子仁礼学说的渊源。孔子以前,“礼”概念已有一定发展,而“仁”概念尚甚模糊。孔子在前人关于礼和德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仁礼学说。第二,论孔子仁礼学说。孔子的礼学说强调有等差的和谐(即和),而仁正是和的必要条件;其仁学说强调爱的外推是有等差的,而礼的等差正好成为仁赖以外推的阶梯。故仁礼实为同一思想体系的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第三,论孟子、荀子对孔子仁礼学说的发展。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仁礼学说的核心。“克”有二义:一为胜任,一为抑制。克己从任己开始,立己方能立人;欲立人不能不有所抑己,为第二段;抑己而达到人己和谐,即成仁,为第三段。孟子主要在第一到第二段中发展了孔子的仁礼学说,而荀子则主要在第二到第三段中发展了它。

  • 标签: 仁礼学说 孔子 先秦儒家 孟子 荀子 仁者
  • 简介:<正>博爱,即广泛平等地爱一切人,它是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与规定.本文拟以体现博爱精神的墨家“兼爱”说为立足点,以此同儒家的“仁爱”和基督教的“博爱”做一分析和比较,以揭示“兼爱”说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爱所存在的内在统一性.由此,作者认为对“兼爱”学说的合理批判、挖掘、超越与转化,可以作为塑造当代文人精神的传统生长点和极富原创性的诠释元点.

  • 标签: “兼爱” 基督教 “仁爱” 墨家 “爱” 兼相爱
  • 简介:先秦人性学说的文化意义刘梦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先秦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文化现象,那就是人性学说甚为繁盛。除了孟子的“性善说”和苟子的“性恶说”外,据史料记载,又有用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也持相近的人性看法;战国著名学者杨朱、墨子...

  • 标签: 人性学说 吉凶由人 文化意义 孟子 《左传》 性恶论
  • 简介:与西方哲学相比,儒家的知行学说表现出一些特点,如在道德的能力根据方面并不偏执理性或情感一方,而是考虑到心与情的关系;以道义性的“气”作为从知到行的助力因素等。然而其“知”的概念具有伦理与认知的双义性,未能将“知识”与“信念”区分开来,甚至没有产生“信念”这一概念,并且未能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分离等,这些造成了它在学理上的一些不足,以及相应地带来一些诸如“知识”与“道德”不分的结果。

  • 标签: 知行学说 儒家 实践理性 “道德” 西方哲学 “气”
  • 简介:<正>“认识你自己”,这是西方哲学对人的第一要求。相对于此,东方的儒家哲学则以“成就你自己”为首要的关注之点。从先秦开始,儒家的哲学思考便指向了成人(人格的完善)。作为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同样受到了这一思维传统的制约。当然,较之先秦儒学,理学对人格的考察无疑更为深入。

  • 标签: 人格境界 理学家 儒家哲学 朱熹 成人 价值理性
  • 简介:汉代阴阳五行灾异说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刘向《洪范五行传论》是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件和环节,对《洪范五行传论》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解决两汉思想史研究中的诸多疑问,弥补儒学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 标签: 刘向 天人感应 阴阳 五行 洪范
  • 简介:先秦儒家的人际关系学说,是儒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既有流毒深远的糟粕,又有至今仍有一定价值的精华。在个人与群的关系上,他们强调群对个人的制约,以群为重。在人与己的关系上,他们主张洁矩,即按别人在他的立场上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来对待别人。这些观点本身,当然包含封建等级宗法意识,如果剔除这些,而在人的政治经济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它们,是会为我们建立新型人际关系提供某种启示的。先秦儒家既强调道德主体的特立独行,又主张与他人的谐调统一;既提倡任贤使能反对嫉贤妒能,又劝导贤者对不肖宽容,教育。这种辩证的观点,对于调整今天的人际关系,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 标签: 先秦儒家 荀子 新型人际关系 道德主体 人与人 经济平等
  • 简介:张岱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早在20世纪30至40年代,他就完成了五十多万字的《中国哲学大纲》,并且创造了一个“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全新的哲学体系。以后又对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问题多所创发,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 标签: 《中国哲学大纲》 《周易》 学说 文化问题 哲学史家 40年代
  • 简介:本文从易学史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矛盾学说的演进历程.认为《易传》构建了阴阳矛盾学说的基本框架,是阴阳矛盾学说之源。从玄学易到理学易.阴阳矛盾学说得以进一步展开,而王夫之易学,则对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作了全面总结。

  • 标签: 阴阳 矛盾 周易 易学史
  • 简介:对儒家学说进行功夫诠释可从四个方面理解。首先,它意味着把儒家学说当作修齐治平的功法指导,而不是描述世界的理论系统。其次,它意味着这些指导的最终目的在于达到艺术人生的能力,而不是对人生作出道德规范。再次,它意味着儒家经典中的许多言语需要从语用的角度去解读,而不是只看字面的意思。最后,它意味着儒家经典的某些内容必须要通过修身实践才能充分理解。

  • 标签: 儒家学说 诠释 艺术人生 儒家经典 道德规范 意味
  • 简介:《周易》体现的是周代的哲学意识,它的基本精神方向是以人承天,强调实在本身的未完成性以及人对于实在的参与性.《周易》对于实在的理解完全建立在阴阳观念上.阴阳在《周易》主要不是两种气体,而是隐显或幽明.在《周易》体系中,阴阳构成了实在的根本特征,以阴阳为中心的世界观具有不可测度、未决定性的特征,实在的显现总是具有新奇的面相,不断的自我更新是实在的本性;而且,实在的显现具有时间性的特点.《周易》对于实在的理解不是建立在主体—客体的模式上,而是以人与实在的交互参与、彼此渗透为基础,实在通过人的参与而成为实在,人也通过参与实在而将自身提升到人性的水平,随时的智慧正是人参与实在的基本途径。

  • 标签: 周易 阴阳 实在
  • 简介:《管子》道气学说精蕴及其现代科学验证刘青泉恩格斯曾经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已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 标签: 《管子》 气学说 现代科学 宇宙万物 热大爆炸 天地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