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阶级意识是自我意识变异形态。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认为从自我意识到阶级意识转化是一个有觉悟进步。但实现这个进步需要付出代价是否能为现代社会所承受,是一个巨大疑问。这个疑问也是隐藏在文章中核心问题。全文基于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框架剖析,从阐释自我意识与阶级意识本质区别出发,通过分析利益、组织、成员身份这三个意识转化过程中转捩点,凸显了人们认知能力与认知权利在社会冲突中所扮演关键角色。

  • 标签: 自我意识 阶级意识 阶级斗争 社会冲突
  • 简介:历史上中国不是一个传统契约社会,也缺乏现代意义上民主,但契约意识在古代中国早已存在。先秦时期,统治者和民众、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通过“礼”与“信”长期影响,形成了某种以公正为原则契约关系,从而对统治者行政和民众义务作出了相应规定。它有两个特点:首先,这种规定是不成文,并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其次,这种规定是约定俗成,代表着个体和社会共同价值取向,往往具有舆论和道德层面的力量。在《论语》和《孟子》等儒家经典中,这种道德层面的契约关系并不鲜见,深刻反映着中国早期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

  • 标签: 先秦 儒家经典 公正 社会契约 价值取向
  • 简介:5月23日在四川宜宾学院召开,由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唐君毅研究所联合举办,主题为“现代新儒家与中国哲学主体意识”。与会学者围绕文化主体意识、哲学主体意识、中国人自我主体性等进行了广泛思想交流。另外,论坛还对简体新版《唐君毅全集》出版及纪录片《唐君毅》拍摄工作进行了具体商读。

  • 标签: 文化主体意识 中国哲学 论坛 儒学 现代新儒家 唐君毅
  • 简介:<正>中国古典自然山水审美意识源头当追溯到原始宗教山川崇拜意识,从原始宗教山川崇拜到人间世俗山水审美,是个漫长历史过程。这个转变实现,需要一个有巨大影响力思想巨人出现。这位伟大思想家不是老子和庄子,而是孔子。孔子第一次全面地

  • 标签: 审美意识 孔子 山水审美 庄子 自然山水 审美活动
  • 简介:<正>这几年,史学理论研究气氛相当浓厚,这是史学研究不断深化表现。论者往往多从西方近代史学观点评介中得到启示,从而展开自己理论阐述,这是改革开放国策给史界带来盎然生机。不过,在史学理论研究中,从中国传统史学探讨中做出理论概括者却为数不多。我并非坚持中国事事皆“古已有之”观点,但绝不应该忘记我们自己优良传统。也许我们史学理论家不屑于光顾我国传统史学理论,也许我们史学家不善于做理论探讨,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但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传统史学理论进行深入

  • 标签: 史家主体意识 中国传统史学 史通 刘知几 史学家 历史研究
  • 简介:文章描述了生育意愿抉择理论,介绍了欧美及中国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关系研究发现,分析了二者悖离原因,探讨了西方研究对我国未来生育行为、生育水平和生育政策走向启示。

  • 标签: 生育意愿 生育行为 发达国家 中国 生育政策
  • 简介: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民族精神形成,同时也是民族精神重要特征。先秦儒家对忧患意识形成和强化起到了积极作用。理清忧患意识源头,以及忧患意识与民族精神之关系,有助于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和弘扬民族精神“文化自觉”。

  • 标签: 儒家 孔子 忧患意识 民族精神
  • 简介:在先秦政治思想中,一些杰出政治家意识到要想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对君主权力进行制约。《管子》从当时历史条件出发,提出了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受到“天”、“民”、“法”、“时”等外在条件制约。由于受到历史条件限制,他们只是有一种制衡意识,并没有提出比较完善制度设计,但其中包含着民主意识萌芽。

  • 标签: 管子 制衡 民意 法礼 时变
  • 简介:道家学派理论面对忧患强调“天人合一”和解脱,因而具有浓郁审美意识倾向。道家学派对“道”体认也体现在对音乐本质理解上。审美主体伴随着质态不尽相同音乐过程,依次连缀形成“有声之乐”、“无怠之声”和“天乐”这三个层面的心理过程流时,这样音乐才是老子所谓“大音”,才是道家学派理想中音乐。

  • 标签: 音乐审美意识 有声之乐 无怠之声 天乐 道家
  • 简介:一、序论:印度佛教大乘意识在佛教中国化历程中,中国佛教学者不但面临着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如何转化与诠释印度佛教问题;更是对印度佛教继承与扬弃,表现为中国佛教最终舍弃与吸收了小乘佛教,建构了中国大乘佛教核心体系。

  • 标签: 中国佛教 大乘佛教 意识 萌芽 印度佛教 佛教中国化
  • 简介:法治核心理念,一是对政府权力约束和限制,二是对人民权利维护和保障.法治是政府存在和运行重要依据,政府亦是践行法治精神,实现社会法治重要运行载体.法治与政府结合要求政府在具体行政行为中遵循着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为人民服务价值原则.在现实中,法律和制度制定、颁布和实施常会受到不同利益主体影响,使政府在行政过程中陷入良法与恶法、现实法与自然法两难抉择困境.而如何在这种困境中明辨政府行政行为合法性和正义性,是法治国家哲学基础.

  • 标签: 政府法治 行政行为 价值意蕴 合法性 正义性
  • 简介:本文以先秦秦汉时期丧葬习俗中数术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先秦秦汉时期数术行为在丧葬习俗中表现、地位,并对数术行为存在社会原因、思想文化基础及社会意义进行了探究。

  • 标签: 丧葬习俗 数术行为 卜葬兆 卜宅 卜日
  • 简介:相关资料初步表明。在中国古代。客观地把握人性及人与宇宙变互作用自觉与努力业已发生。本文试图阐明《易经》思维理路,借此思维理路,《易经》不仅塑造和影响了早期儒家形上学,而且也塑造和影响了诸如意识研究,尤其是意识学之类的当代研究领域。《易经》发展及其在西方传播,正说明了这一点。意识学研究人性,思考存在其他领域。在这些方面,意识学与《周易》是相通。将意识学同中国古代思想相比较可以看出,我们现在所研究意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早已有之。基于这一历史事实,我们有必要在意识起始处研究意识学。在意识学研究中,意识进化学是一个不可或缺、必须进行研究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易经》来探索意识进化。

  • 标签: 宇宙道德 形而上学 多维度性 超灵论 自知
  • 简介:银雀山汉墓竹简虽然不是关于美学或文艺理论文献,而是以兵法、治道、阴阳占侯为主文献,但它们在论述兵法、政治、占侯等问题时所使用一些命题、范畴、概念等以及体现出来观点、思想与美学和文艺理论相通,如在政治方面,它要求君王不要过分重视文采装饰;在兵法方面,要超越“有形”而追求“无形”;在个人修养方面,倡导人们保持“恬淡随意”“心定气固”等状态.因此,银雀山汉简中这些思想、观点通向了审美,它们范畴、命题等与审美理论相通,是当时人们审美意识在兵法、政论以及阴阳占侯等文献中具体体现.

  • 标签: 银雀山汉简 审美意识 末作 无形 恬淡随意
  • 简介:胡塞尔与海德格尔都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先验演绎”和“图几法”感兴趣。康德在感性与知性交接处,提出了“先验想象力”来使两者结合乃至两者本身得以可能。这种想象力能够构造出介于感性杂多与概念认定之间“象”,而此类象中大象就是原本时间。出自此原时间“图几”让概念能够与感性连接,从而在现象世界中实现出自己知性客观性。

  • 标签: 时间意识 想象力 《纯粹理性批判》 记忆 历时 先验演绎
  • 简介:儒学在汉代意识形态化而成为一种官方指导思想,具有特定意识形态功能,这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得出来:汉儒以文化守成自任意识形态阶层职能自觉意识,儒学意识形态合法化功能是在反思与辩护两个层面进行运作,以及它阐明现状意义和提示行动方向社会历史功能等,对汉代儒学意识形态功能分析与批判,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于儒学认识。

  • 标签: 儒学 意识形态 功能 合法化
  • 简介:中国人“自私”行为和“公德”缺乏,不是一个筒单道德现象,它“不道德”获得了一种“道德信念”强烈支持。回溯历史可以发现,这个道德信念制度背景和基础都带有明显“公”性质:中国农业产权显著特征是“公”;中国社会分配调节制度是“公”;中国文化基本观念是“公”。在这个“公”与“私”悖论之后,其逻辑转换关键点是个体权利极端缺乏。作为历史长期演化产物,“私心”虽然不应该受到过多道德道责,但却十分不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扩大个体对生产资料支配权;收入调节问题则应该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社会化保障制度来解决。在此基础上,弱化“分配正义”,发展出承认个体交易选择“交换正义”,牢固地确定个体私有权利。

  • 标签: 中国人“自私”行为 公德 道德信念 社会分配 调节制度 文化
  • 简介:文章在文献梳理基础上,以CEO领导风格、TMT行为整合和企业创新绩效理论为依据提出研究假设,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利用有效样本数据展开实证分析,探究CEO领导风格、TMT行为整合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CEO放任型领导风格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CEO交易型领导风格和CEO变革型领导风格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TMT行为整合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CEO放任型领导风格对TMT行为整合中决策参与和团队合作具有显著负向影响,CEO交易型领导风格和CEO变革型领导风格对TMT行为整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TMT行为整合在CEO领导风格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CEO领导风格 TMT行为整合 企业创新绩效
  • 简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目标却有所差别。透过复古意识可以看到,文艺复兴实质上是思想领域一场革命,其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而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一场变革,其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民族国家。

  • 标签: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复古意识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在当下中国处于一种在场状态。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当下在场,无论是在学术意义上还是在政治意义上,都不足以充分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价值,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看似在所有场域都持续在场,但在诸多时空条件下,则表现出空场或缺场。比如,中国道路已经践行三十多年,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哲学界对于中国道路内在机理和发展逻辑并不能给予合理解释。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当代中国 问题意识 哲学理论 政治意义 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