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正>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最为显赫的宗派之一,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表征之一。禅悟,则是佛禅修习的重要内容。它是禅的关键,也是禅的目的。禅悟有渐悟和顿悟之分。中国佛教史上一直有“南顿北渐”的争论。北宗神秀主张渐悟,认为只有经过长期次第修

  • 标签: 禅悟 禅宗 中国佛教史 神秀 见性 渐修
  • 简介:<正>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就要“爱人”。而“爱人”的关键是实行“忠恕”之道。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亦即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 标签: 心理换位 “忠恕” 思想道德教育 人际交往 教育对象 心理位置
  • 简介:12月7—8日在武汉大学召开,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主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承办,论坛主题为“当代语境下的中国心理学”。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年教授担纲大会主席,400多名全国各地文化心理学工作者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就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建构、文化心理学的方法论、本土心理学、中庸研究与当代中国心理学发展、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冲突与民族认同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热烈讨论。

  • 标签: 跨文化心理学 中国心理学 社会心理 高峰论坛 湖北省 学会
  • 简介:安东尼及其《周易》心理学研究赵继明目前,易学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在西方,西人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周易》,研究成果难以数计。在查阅西方易学文献时,有3条材料不由人不注意到“安东尼”这个名字。一,在以IChing(易经)为题的西文著作中,有8个版本的作...

  • 标签: 《周易》 安东尼 “爱” 心理学研究 修心养性 自我人格
  • 简介:"清谈误国"是自两晋当朝以至20世纪前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史家与学者对魏晋玄学的总体评价.随着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中国学者对西方文化了解的深入,受西方文化学术的影响和启发,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评价魏晋玄学.由晚清、民国以及建国后数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作为中国现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玄学同周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以及清代学术一样,成为中华民族学术、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获得了全新的肯定和评价.我们根据20世纪魏晋玄学研究在各个不同的时间阶段上所呈现出来的受到西方哲学思想影响的特点,以及这种研究同中国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之间的相互关联影响,将魏晋玄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予以评述,以求得对于20世纪魏晋玄学的研究有一总体把握.

  • 标签: 魏晋玄学 传统文化 中国哲学 汤用彤 冯友兰 马克思主义
  • 简介: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审美心理韩鑫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也是后代虽有继起而难以企及的高峰。书中多记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文人的遗闻铁事,展现了一幅幅魏晋时期士人的精神风貌。对这部小说的理解与评述,实际上是对魏晋志人小...

  • 标签: 《世说新语》 魏晋文人 审美心理 理想人格 知识分子 文人士大夫
  • 简介:<正>人们在努力创造现代物质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心理上的困扰,心理健康问题的显露和日益严峻的势态,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关于“健康”的定义,而把心理健康列为“健康”的除身体健康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 标签: 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工作 心理问题 具体表现 身心健康 咨询中心
  • 简介:司马迁所述孔子"删诗"说很可能出自《鲁诗》。《史记》多采《鲁诗》说;《孔子世家》先述孔子"删诗"说,紧接着述《鲁诗》"四始"之义;《孔子世家》述孔子"删诗"说前后矛盾,都显示出孔子"删诗"说与《鲁诗》间的关联。据魏源的说法,也有学者认为孔子"删诗"说源于《鲁诗》。司马迁不仅认为孔子"删诗",而且认为《诗经》的篇次也是孔子安排的,《毛诗》则认为是国史安排的,但《鲁诗》、《毛诗》的篇第绝大多数相同。由《仪礼》、《左传》、《国语》记载的典礼用乐看,《诗经》的篇次不是孔子排定的。汉儒说孔子安排了《诗经》的篇次,是为了便于从伦理道德、政治教化方面阐释。同样,说孔子"删诗",也是为了增加《诗经》的神圣性。在《诗》的经化过程中,一方面是加强其与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联系,另一方面是把其与圣人联系起来。所以,到了汉代,儒生就认为《诗经》是孔子编选的,诗篇、诗次都包含着孔子关于治国理家的微言大义。

  • 标签: 《诗经》 删订 来源 产生背景
  • 简介:<正>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哲学变革,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的第一步。近十年来,这一问题正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但对它的进程、特点、成就、影响尚有待作更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中国近代哲学变革的历史背景,对这场变革的某些特色作一些说明。

  • 标签: 哲学变革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创造性转化 梁启超 西方近代哲学
  • 简介:<正>《管子》既非一人一时所作,也非一家一派之言,它是兼有战国及其后文字的一部论文集。在学术思想上,它冶先秦法家、儒家、道家等诸子于一炉。它的犯罪心理学思想,充分表明了其学术思想的这一特点。所以,它和《商君书》、《韩非子》既有共同的观点,又存在着许多相异之处。为了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管子》书中的犯罪心理学思想,我们这里以它的全部篇章作为研究的材料。

  • 标签: 犯罪心理学 管子 心理学思想 犯罪行为 刑罚 学术思想
  • 简介:儒家是要成德的。儒家为什么要成德?这就是儒家之所以为儒家的精神动力问题,从心理学看则是动机问题。儒家成德的精神动力源于孔子“以德配天”的天命思想。“以德配天”的思想一方面为成德找到了外在本原依据,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但面对天不应德的现实,孔子虽然以盲目命来化解,但儒家的成德内在合理性毕竟受到怀疑。先素儒家通过“时”来化解这种质疑。后儒则逐步从外在预设向个体内在、本然性方面转换,逐步形成了以张载为代表的人的内在本原成德观。虽然如此,面对成德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外在的盲目命思想一直保留下来。这样内在本然成德动力和外在“际命”化解的思想从内外方面使儒家成德动力得以维系和作用。

  • 标签: 儒家 成德 精神动力 心理学
  • 简介:认识论的自然化实质上就是跟随皮亚杰的发生学转向,建立先天综合判断的实现过程理论。在康德看来,想象力是先验认识主体实现先天综合判断能力的条件。想象力又由经验联想(再生性想象力)和先验想象力(生产性想象力)所组成。因此,先天综合判断是先验性和经验性的理论杂合体。虽然知性本身以及先验想象力不能成为科学研究对象,但两种想象力均与经验性(因而也是可实验的)记忆功能密切相关。

  • 标签: 先验想象力 记忆功能 心理学 先天综合判断 认知 经验性
  • 简介:当健康的定义发展到今天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之时,道德的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中国的儒家学说在塑造道德的人格和如何理解并达成个人的人生意义上有很多重要资源。本文以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联结为出发点,探寻以道德情感为成人依托的孟子和以理性认知为成人依托的苟子在培植中国人的人格上各自提供的独特价值。将孟荀结合起来考察,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在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上的影响,并通过情感生

  • 标签: 儒家 孟子 荀子 人格 心理治疗
  • 简介:《周易》坤卦“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体现出古人有关心性修养和治理事务的方法思想,影响了后世很多思想家,是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思想之一。其中对人的心理深层的分析,认为人内心的本然体性纯粹湛然,与外部世界和谐统一,对现代心理学有深刻启发;其提倡的正心诚信思想对当今社会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周易 坤卦 直方大 直心 心理学
  • 简介:儒学本是东方的一种古老的学术文化,其成为当代的话题并引起世人的关注,乃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70年代东亚经济起飞,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东亚现代化的推进,显示出一种有别于欧洲的“集团主义人文类型”的现代化模式,不仅令西方经济界瞠目,而且使得许多西方人士意识到:亚洲今天发生的种种革命性变革背后,有一个传承数千年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追寻儒学变化的踪迹,必须具备东西方文化对比的大视野,应该说,东方文化与东方哲学,即是我们了解东方儒学的大背景

  • 标签: 当代 东方儒学 东方文化 东方哲学 经济 类型
  • 简介: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集体性选择的信仰体系,是中国社会国家意识的主导性结构力量,儒家文化的“依仁据德”理念对中国人构建理想人格。产生了恒常不变的影响。在当今市场经济领域中,许多现代广告传媒创意也正是因为融汇了儒家文化中理想人格的附加值,从而契合了受众的文化心理,产生了良好的传播致效作用。这种文化附加值的研究有重大社会价值,一方面不但为儒家文化的现代转生之路找到了合适的承载物,另一方面也提升广告标示物(产品)文化内涵。

  • 标签: 儒家文化附加值 广告传媒受众 理想人格 心理契合
  • 简介:基于农村社会的特定关系结构,我国基层司法权力的运作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灵活性和变通之道;而能动司法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基层法官的职业角色和行为规范。这既是司法机关主动回应社会诉讼需求、满足民众正义期待、重塑自身合法性基础的努力,也是基层法院提升自身自主空间的尝试。但农村基层法官的实用主义路径和方法也存在过分依赖个人经验、解纷成本过高等实践问题。

  • 标签: 能动司法 基层法官 角色扩展
  • 简介:风险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源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对未来的不确定、未知的后果和影响。这种风险本质上是人为的风险,其对未来影响的严重性超出了以往思想家们最大的想象空间并挑战着传统的伦理学观念,因而呼唤着全新的理论应答。所谓风险伦理就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当代人针对自身决策行为给予未来人造成的可能的负面后果的一种伦理应对,它是一种思考未来和考量前景的道德理论。

  • 标签: 风险本质 伦理学 责任原则 科技时代 现代科学技术 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