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里先生为“当代中国经学第一人”。屈先生的经学研究以《诗经》《尚书》《周易》研究闻名。尤以《周易》研究创获最大。屈先生的《周易》研究的主要贡献是:(1)它是传统旧学与当代新学兼融的典范;(2)他的研究反映出近代学术由疑古到释古的努力。所以,他是当代学风的吸收者、创始者;(3)他开启了新的治易方法与园地,但它只是起步,而不是结束,正待后学继续完善。

  • 标签: 屈万里 《周易》 甲骨学 民俗学 新史学 目录学
  • 简介:略论“参证史事”的杨里易学傅荣贤杨里(1124~1206),南宋诗人,易学家。杨里的易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其二十卷解易著作《诚斋易传》(简称《易传》)之中。此外,他的《庸言》、《诚斋集》对《周易》经传也有零星的解释和阐发。《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

  • 标签: 杨万里 《周易》 易学 形式化 “象” 《易传》
  • 简介:晚明历朝诗坛上,公安、竟陵风靡天下,笼盖一时,齐鲁诗坛却独树一帜。不为所动。齐鲁文人的审美取向总体上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厌弃公安、竟陵。传扬历下诗脉,倡导浑厚雅正。历前期,于慎行、公鼐、冯琦诸公立足齐鲁文化,标举“齐风”,倡言革新,“齐风”的内涵有雄浑大稚、自我树立、真情为宗、自然化工等;历后期。王象春、公燕等人主张重开诗界。不袭陈言。诗风纵横放驰,“齐气”奔轶。

  • 标签: 明代诗文 地域文学 山东
  • 简介:明代历年间,华北地区发生了大范围的瘟疫.对于这次瘟疫,曹树基认为是鼠疫,本文就此论点提出几点存疑.这次瘟疫,其时称为大头瘟.对于大头瘟,古今学者多有论述.至于大头瘟属于现代医学何种疾疫,目前学界并没有取得一致认识.因此曹文对历年间华北地区瘟疫的论证不够充分,尚需深论.

  • 标签: 万历时期 华北地区 鼠疫 曹树基 《历史研究》 瘟疫
  • 简介:一代贤相古流芳──齐相晏婴评传景以恩春秋时代,齐国值得大书特书的政治家莫过于管仲、晏婴。从建勋立业讲,晏子不如管子,从节操人品讲,晏子似又胜过管子。太史公曰:"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可见其人格力量感人之深。研究晏子一生处世为人,对...

  • 标签: 晏子 晏婴 《晏子春秋》 《史记》 齐国 忿然作色
  • 简介:<正>《管子》一书涉猎广泛,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天文、气象、地理、土壤、生物、医学等)、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也牵涉不少哲学问题。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先秦数百年管仲学派的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观点,在国内外学术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公元前七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是古希腊主要著名学者——从泰勒斯到伊壁鸠鲁的学术活动鼎盛时期。他们对自然哲学提出许多精辟见解。本文在笔者多年来研究物动因问题基础上,将管仲学派与古希腊学者在物动因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作多方位多层次比较分析,探讨在难

  • 标签: 管仲学派 古希腊罗马哲学 动因 运动变化 学术思想 公元前
  • 简介:“礼”、“义”、“廉”、“耻”为国家的“四”,《管子》曰:“国有四,一绝则倾,二绝则危,三绝则覆,四绝则灭。”可见“礼”、“义”、“廉”、“耻”犹如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如果有一根断裂,就会危及国家的安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我们要借鉴“守国之道,在饰四”的治国之道,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义廉耻”的合理因素,加强道德建设,使我们的国家更加昌盛富强。

  • 标签: 《管子》 四维 启示
  • 简介: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提出“四不张,国乃灭亡”治道思想的是《管子》。历代学者对其持肯定态度,但柳宗元却是例外。他以《管子》释义四有误、“廉与耻,义之小节”“不得与义抗而为”为由,论证四论的提法不确切,进而得出“四者非管子之言”的结论。实际上,这是一种教条主义的学究式裁断。

  • 标签: 《管子》
  • 简介:近年来,政府基本沿用封闭、僵硬的内部处置方式应对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在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成为影响舆论的关键力量,他们通过传递信息、发表观点,推动政府制定良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这些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鲜明的法治意蕴。当前,政府应借鉴美国政治精英利用黑幕揭发运动促进制度建设和社会转型的经验,主动将网络群体性事件纳入体制化轨道,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完成社会转型。

  • 标签: 网络群体性事件 法治建设 社会转型
  • 简介:时间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我们很少追问何谓时间及其存在方式,对于与人以及人的生活意义的关系来说,时间只是一个衡量人的历史延续的工具。但究竟什么是本真的时间?考察它的维度应是什么?它归属谁以及以何种方式归属?这是海德格尔沉思“时间”所要尝试回答的问题。

  • 标签: 生活意义 海德格尔 时间观 四维 存在方式 “时间”
  • 简介:布洛的社会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议题有:马克思主义讨论四立场论、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不适用论、马克思主义“社会”概念缺失论、国家社会主义批判论、社会学马克思主义边界主题论、“想象的真实乌托邦”论等。这种理论表面上援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若干原理观点,但在实质上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两个完全不相等同的范畴。从对马克思主义立场、内容、形态,从社会与公民社会的区别与联系,从国家社会主义的正功能与反功能,从乌托邦与社会建设四个方面看,这种理论在相当程度上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并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学做出了并不很令人信服的改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域内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可以成为对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回应。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社会学马克思主义 布洛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本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哲学逻辑论。“道”是物的原因,而它自己却不受任何原因的支配。本章采用“分化”、“外化”和“内化”来阐明“道”的逻辑演变过程,展开对这个过程的分析与综合,揭示这个过程的各种对立环节的矛盾关系。在“无”与“有”之间,“无”的价值和意义不低于“有”。在第二章的“自然哲学”中,指出“三生物”的思想脱离了盘古开天、女娲抟土造人等神话创世说,也不同于八卦或五行等经验性存在物之间的生克制化而成世间象的对于自然的思考。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道家哲学 引论 书讯 三生万物 逻辑演变
  • 简介:通行本第八章“水善利物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水善利物而有静”和“水善利物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水善利物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的“争”字乃甲本中“静”字的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水善利物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的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水善利物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水善利物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的发展与演变作一探究。

  • 标签: 北大《老子》 有争 有静 不争
  • 简介:本书为“朱子门人后学研究丛书”的第一部专著,由作者的博士论文(曾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称号)与国家课题部分成果修改而成。朱子学是朱熹及其门人共同创立的学问思想体系,朱子门人是朱子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往学界对于朱子门人学术思想的重视严重不足。作为国内外第一部系统研究朱子门人群体学术思想的专著,本书认为,伴随着朱熹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逐渐聚集在朱熹周围的所有朱子门人,构成了一个南宋中后期最为庞大复杂的学术群体,在朱子学形成、发展以及推广传播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多重角色。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子学派 书讯 中国人民大学 学术思想 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