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洛学门人王蘋以开心学端绪著称于史,然由于朱子为清理门户、重建道统之需要,对王蓣之异己思想大加挞伐,作《记疑》逐条批驳,致使其沉寂于哲学史,暗而不彰,且尤为当前哲人所遗忘。摈弃门户之见,考镜心学源流,王蘋为洛学开出新面向所做努力与尝试应该给予必要和足够关照,从而彰显王蘋在心学建构历程中草创之功,以期丰富和完善心学史研究。

  • 标签: 王蘋 心学
  • 简介:证据理论领域,已有学者开始冲破传统刑事诉讼法学关于证据作用观点范囿,将证据作用从控诉与辩护职能简单界定发展到更精确地涵盖控诉、辩护与定案三种职能,从而将证据划分为控诉证据、辩护证据和定案证据三种。定案证据是审判人员在经过双方当庭质证和辩论之后,...

  • 标签: 刑事诉讼证据 控诉证据 合法性 证据理论 证据能力 证据形式
  • 简介:在学术界畅行不衰“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先生率先提出.该“二重证据法”在古史研究领域迄今仍然颇具影响力.实际上“二重证据法”既包括狭义历史学者用考古资料来补正历史文献,亦包括考古学者通过运用历史典籍来解读和印证考古发掘资料.例如:久负盛名临淄齐国故城五号东周墓殉马坑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年代是春秋晚期,关于该墓墓主认定便是借助了传世历史文献.伴随着各学科不断发展和相互渗透,以“二重证据法”为基础,出现了“多重证据法”.“多重证据法”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多学科合成作战,联合攻关,形成多重证据,是在新时代对“二重证据法”新发展.通过对临淄齐故城五号东周墓殉马坑中殉马数量研究及骨骼等鉴定,不仅能识别这些殉马马龄并发现体质变化,甚至能够揭示出其品种来源和饲养方式及养马业发展规模等多方面的情况,而这就得通过兽医学、生物学乃至统计学等多学科介入以获得多重证据、进行全方位研究.运用由“二重证据法”发展而来“多重证据法”,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就能够深入地揭示东周时期齐文化,对东周齐文化深入探讨应该是由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多学科来共同进行.

  • 标签: 二重证据法 多重证据法 东周齐国殉马坑
  • 简介:刘长允先生所著《大中华赋》,原文初次发表于2009年11月4日《人民日报》,一经刊发,即引起广泛关注。文章相继香港《大公报》、《新华文摘》、《中国历史评论》、《华尔街日报》、《中日商报》等国内外报刊杂志广泛转载;知名历史学者和全国语文教学权威专家均给予高度评价;《人民日报》海外版以《盛世作赋乐担当》为题,对作者及其《大中华赋》进行了专门报道;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先生曾全文朗诵该文;一些书法家将该赋写成书法长卷,并有一些中小学将之作为教辅材料,等等。2010年3月,增加

  • 标签: 大中华赋 译成文字 赋译成
  • 简介:《周易》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独特一部典籍,在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基元性和范导性作用。在今天,以《周易》为核心对象易学研究,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学术研究中“显学”,横跨哲学、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随着出土文献研究深入和新思想观念兴起,近年来易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既有传统问题推进,也有新问题发现,多有精彩之笔,值得重视。有鉴于此,我们以近三年为限,对公开发表易学成果略作总结与思考,学养所限,难免挂一漏万;议评不当,祈望方家批评指正。

  • 标签: 易学研究 中国思想文化史 述评 证据 中国古代文化 《周易》
  • 简介:李学勤先生所著《周易溯源》,是以“二重证据法”研究《周易》典范。《周易溯源》主要对《周易》经传年代、筮法、帛书《周易》经传以及《易纬》进行讨论,相关结论和方法不但推动了《周易》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周易溯源》 《周易》 二重证据法
  • 简介:中国传统有机宇宙论在晚清遭遇基督教自然神学挑战。而天演论作为晚清时代最先进、最有影响科学宇宙论,与传统中国有机宇宙论高度一致。两者都认为宇宙是自动生成,而不是一个超越上帝创造;两者都坚持宇宙万物发展动力和规则来自宇宙自身而非外部事物。这使天演论能够中国知识分子用来支持传统有机宇宙论,并对抗基督教自然神学中神创宇宙论和机械宇宙论。这是天演论迅速风靡知识界并产生深远影响一个内在原因。

  • 标签: 天演论 有机宇宙论 机械宇宙论 神创论 自然神学
  • 简介:“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乐记》这一人性论对宋明理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因着宋明理学影响之深之大,它真实内容和意义却被长期遮蔽。以超越善恶动静论人性,既克服了孟子以降内省或内原式道德成长路径虚玄,而转向内得真实确定礼乐而建立起德性成长客观之途;也从起点上摆脱了《荀子》人性之恶带来理论逻辑困境,使人在礼乐陶治和对天理追求中,德性成长成为可能。这一人性论也为在“清静澄明”中知识与德性成长,相得益彰,分任殊途,提供了强有力支持。这就跳出了宋明及至现代新儒学心性论中“尊德性”与“道问学”纠缠,将知识从后世一直德性捆绑与束缚中解放自由出来。

  • 标签: 《乐记》 人性论 清静澄明 礼乐 突破
  • 简介:<正>史家言“汉以孝治天下”。“孝”作为一个社会道德观念对汉代社会影响甚大。探讨汉代“孝”观念变化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汉代“大一统”社会本质。一“孝”与早期血缘家庭有密切关系。《尚书·酒诰》记载西周初年周公对殷遗民说一段话:“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血亲关系是“孝”观念萌发温床。初期

  • 标签: 孝经 后汉书 以孝治天下 小农经济 血亲关系 西周初年
  • 简介:易学哲思──人类理性导引(台)高怀民前言说到易学,我想最基本认识应该有,那就是:它是哲学思想。近世以来,哲学界人士由于受广东西文化交融影响,愈重视哲学问题剖析与精索,大家把易学卦象摆在桌面上去审查他们排列组合方式,去思辩它阴阳生化思想...

  • 标签: 易学思想 哲学思想 人类理性 六十四卦 天地万物 周文王
  • 简介:“自律”概念渊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自从它被延用到道德领域以来。已经成为西方伦理学(尤其是康德伦理学)核心概念之一,儒家伦理学以重视人社会属性和道德人格塑造著称,那么它所讲道德人格是否具有“自律”这一向度呢?文章结合近年来国际汉学界对这一问题探讨,并联系先秦儒家经典原型及儒家伦理学诞生其中历史背景而给予这一问题以否定回答,作者认为,儒家伦理学所讲道德人格虽然强调主体独立选择,但该“独立选择”不是西方伦理学所说严格意义上自律,在探讨其所以然过程中,作者想带出中西方伦理学根本差别之所在。

  • 标签: 儒家 道德人格 西方 伦理学 自律
  • 简介:作为20世纪深切关注现实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在《理性毁灭》中对二战挑起者德意志进行了历史反思和现实分析,由此激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继者对理性毁灭深层思考,并对风云变幻下知识分子历史责任与崇高使命发出呼吁。首先,通过考察具有代表性德意志历史图景,把人类理性变幻还原到历史原貌中展现,可以以真实历史感揭示出德意志复兴历史中民族精神分裂。其次,我们不仅要从卢卡奇那里寻找理性毁灭社会根源,还要把理论视野拓展到后继者研究文本中,包括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人物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侧重于从大众性格结构、心理趋向、人自由等方面揭示理性毁灭深层根源。最后,我们要关注知识分子对理性诉求。

  • 标签: 人类理性 卢卡奇 毁灭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迷失
  • 简介:<正>理想制度形式与理想道德规范一致,是孔子和柏拉图所共同追求。然而,由于文化历史渊源及两位思想家个性不同,使这种“政、伦合一”在东西两大领域内又各具特色;并且这差异在后来历史中继续发生深刻影响。在孔子那里“仁”与“礼”这两个基本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渗透,形成了宗法制度前提下德治主义;而在柏拉图那里,在“善”绝对信念下,通过以“正义”为主诸种美德(包括“智慧”、“勇敢”、“节制”)之间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则构成知识论基础上伦理政治。

  • 标签: 柏拉图 伦理政治 孔子思想 德治主义 正义 道德规范
  • 简介:在新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当代出场是资本创新逻辑必然结果。在周期性危机中探索创新之路资本不断变换自己主导形态,从工业资本到金融资本,再到知识资本和文化资本,不断重塑历史场景,造就新资本拜物教,同时也不断创造新生产繁荣,实现推动历史“伟大文明作用”。文化资本和文化产业就是资本创新的当代出场形态。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本化、创利化结果。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和以往一切资本功能一样,既有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一面,同时也有“另类牵引”消极作用。

  • 标签: 资本逻辑 文化逻辑 文化产业 文化资本 新全球化时代 历史场景
  • 简介:孟子仁义观源自孔子,受曾子和子思学派启发,因而对孔子之道做出了相应发展和推进.孟子之仁义观把仁、义组合为仁义,实现仁礼、仁智到仁义转变.仁、义到仁义组合弥补仁义分割而各自膨胀流弊;仁礼到仁义和仁智到仁义转变,为解决礼制丧乱殆尽而权谋术智大兴时代问题指明了方向.另外,孟子把孔子畏天知命天命观发展为以仁义立命天命观,主张人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能够主宰领域即属于人性东西(比如仁义),而不是去追求那些不属于人性东西(比如富贵名利),从而化解人们在现实中不得志时烦恼.

  • 标签: 孟子 仁义观 孔子之道 发展
  • 简介:关于《系辞》思想及其对文学影响翟江月《周易》之“经”与“传”产生于不同时代。《易经》为周初产物,卜辞中记载了商后期故事以及大量西周初年故事,没有西周后期故事,就是明证;《易传》7种10篇则是战国时产物,其大部分产生于战国中期或更晚。《...

  • 标签: 《系辞》 《老子》 《易经》 文学批评 《周易》 儒家思想
  • 简介:任何经典文本解读实质上皆基于个体诠释再创造,一部蔚然大观易学史亦即一部易学诠释史。本文从易学史演变入手,以诠释学角度去剖析易学在不同时代解读中所呈现出特点,并用转意、演绎、得意、生意及复意做一粗线条概括和梳理,以期对易学发展史有一个较为清晰认识。

  • 标签: 易经 诠释学 易学史 转意 演绎 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