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为什么存在存在而无反倒不存在?"这一形而上学的首要问题直接针对和回应的是"根据律"问题。海德格尔提出此问题根本上是为了解决"作为存在的无"的问题,而对于无的经验只能通过作为现身情态的畏和"深度无聊"来进行。通过对无的两种经验方式的对比阐释,以及无如何向存在的过渡问题的揭示,最终回到了如何占有无的问题。正是在这种占有中,暗含着克服虚无主义的契机。

  • 标签: 存在 根据 深度无聊
  • 简介:李达选择了“专做理论的研究与传播”的马克思主义角色,在中国孜孜不倦且卓有成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一工作极大地影响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建构和学术特色的形成。

  • 标签: 李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
  • 简介:波普尔在历史主义批判的哲学史溯源中指认柏拉图为极权主义。同样开展历史主义批判的施特劳斯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本文试图梳理二的问题旨趣、理论根基和方法论原则的异同,进而对柏拉图的原初形象进行定位。同时对如何面对经典文本的解释学原则和态度表达一点个性化的见解。

  • 标签: 柏拉图 极权主义 波普尔 列奥·施特劳斯 解释学
  • 简介:规划编制是研究《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重要视角,可为《农业发展纲要》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成绩和问题提供新的分析思路和解释.《农业发展纲要》是新中国独立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开端,它明确了中国农业中长期发展指标和主要策略,建构了一些有较大影响的制度,制定过程中比较注意发扬民主,比较注意指标和措施的可行性,但也存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理论支持和数据支撑缺乏、没有开展正式和全面的调查研究、受最高领导人主观意志主导等问题和不足.规划编制所需条件的不足和编制过程中的诸多偏差,是《农业发展纲要》出现问题客观的、深层次的原因.

  • 标签: 《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发展规划编制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