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恩格斯在19世纪70—80年代提出的流动范畴。美是一个流动范畴。以马克思主义的流动范畴的辩证方法论来解读红学史,明义是曹雪芹《红楼梦》百廿回文本的见证人。《红楼梦》"本事"中的皇室真假接班人美学密码和"反清悼明"的爱国主题密码,是曹雪芹的主观意图美学密码。《红楼梦》里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描写了萌芽市民化的城厢贵族的叛逆青年与封建王权、封建贵族的矛盾悲剧,是其作品的客观主题。以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流动范畴"解读《红楼梦》,并没有阻止、也不可能封闭组成了灿烂耀眼的星河中人类深刻独特的思致,去丰富多彩地欣赏《红楼梦》的美学价值。

  • 标签: 流动范畴 美学密码 皇室真假接班人 反清悼明 入学萌芽
  • 简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农民农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艰巨性、漫长性决定了城乡资本流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任何不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一味固守传统型城乡社会模式或食洋不化照搬西方城市化经验的做法都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在作祟。要破解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在城乡资本流动过程中,必须着力实现农村人力资本的逐步累积与公平迁移、农民土地资本的权利保障与有效流转、农业产业资本的现代运营与多元发展。

  • 标签: 人力资本 土地资本 产业资本
  • 简介:半个多世纪前,民主人士黄炎培与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段谈话,被人称为"延安窑洞对"。黄炎培写有《延安归来》,其中采用"周期"一词。后来,有人提出"周期"是对"周期律"的误引或者误用。其实,查阅黄炎培原著,并结合当时的具体语境,不存在后人对黄炎培的误引,也不存在黄炎培的误用。黄炎培与毛泽东讨论的不是历史规律,而是由历史规律决定的既可能发生也可能摆脱的历史现象。""用于表达不确定性,"律"表达的确定性强于"",用"周期"比"周期律"更符合原意。

  • 标签: 毛泽东 周期率 周期律
  • 简介:本文从乌托邦美学的框架出发,考察樱井大造带来的跨东亚帐篷剧文化现象,探讨在全球资本主义时代帐篷剧的戏剧美学形式。帐篷剧其实是一种流动的乌托邦,对于当下全球化的政治经济逻辑带有一种批判,其美学化时空,以及'他者化自我'的戏剧创作和展演过程,打开了演员与观众身体的想象力,创造了主体再构造的可能,最后形成共同体的新想象,于是,在情感与劳动的双向作用中,我们看见新的乌托邦在地平线浮现。

  • 标签: 樱井大造 帐篷剧 乌托邦美学 他者化自我
  • 简介:兹的生态社会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具有浓厚的乌托邦思想。他不仅继承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经济批判维度,而且创新了科技观的生态批判维度,提出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并从政治生态学视角将科学技术分为'集权式'技术和'分散型'技术,指出科技异化、生态危机的最终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虽然兹的这些生态科技观具有理想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技术乌托邦'情结,但无疑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的生态建设与科技发展有着重要启迪。

  • 标签: 高兹 生态社会主义 技术乌托邦
  • 简介:徐碧辉的《实践中的美学》系统总结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它以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中国古代美学为参照,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经验、学术个性和在新世纪的发展前景。以学术史总结为基础,此著又提出一套由审美基础论、审美感性论、审美把握论和审美文化论四部分组成的、个性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本著史论结合,既有个性化理论创见,又能体现平实、包容的健康学风。

  • 标签: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学术史总结 个性化理论建构 平实 包容的学风
  • 简介:建党以来,我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举得了丰硕的成就。总结90年来的意识形态建设历程可以发现,我党意识形态始终坚持"势位"建设,既重视意识形态内容上的势能和高位阶,也重视意识形态在党的生死存亡中的重要地位。当前,我党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以及普世价值泛起、社会阶层分化的全新挑战,为此必须秉承长期以来我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经验,主动应对挑战,确保我党意识形态始终处于"势位"。

  • 标签: 意识形态 “高势位”建设 经验 挑战
  • 简介:在MEGA^2第2部分出齐之际,穆勒重提所谓的“马克思一恩格斯问题”,并借助第2部分相关卷次所收手稿中的大量实例以及相关学者的证言为恩格斯正名,反驳了各种批评恩格斯的观点,特别是以马克思晚年曾打算放弃而恩格斯在《资本论》第3卷刊印稿中当作重点加以突出的“利润趋向下降的规律”为例,指出现在发表的马克思原稿恰恰证明恩格斯完全领会了马克思的意图,没有歪曲他的任何观点,完美地编辑并出版了他生前未能发表的手稿。

  • 标签: 反恩格斯主义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1867-1868年经济学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