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6 个结果
  • 简介:研究马克主义中国逻辑范式,是研究中国马克主义理论体系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遵循“逻辑起点一逻辑中介一逻辑终点”这样的理路,从马克主义中国逻辑范式的理论、方法和价值这三个维度来分析和研究马克主义中国的逻辑进程,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主义中国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这三个维度的内在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主义中国的逻辑范式结构,为中国马克主义的独特性和科学性提供了理论保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逻辑范式 有机统一
  • 简介:马克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正确处理马克主义基本原理质的规定性与其在民族国家运用过程中个性冲动之间的张力关系。一方面,马克主义必须坚持与民族特色相结合,才能不断推动马克主义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坚持民族特色不是对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地位的否定和背离,坚持马克主义主体性是其应有之义。当代中国马克主义较好地处理了坚持马克主义原理普遍性与民族特色之间的张力关系,使中国马克主义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民族化 民族特色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需要从文化的维度加以深入研究和实施。既应当研究总结历史经验,包括我国近现代以来的文化发展经验,也包括五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经验,还应当借鉴国外文化建设的经验。同时,应当研究经济全球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未来。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研究 文化 维度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的过程,经历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本话语的兴起,以及国外发生的两次堪称马克主义史上的重大人本话语转向,但人本话语长期未能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扎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改革开放重启现代的大门,迎来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道主义思潮,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人本话语转向,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前后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这次转向的重要标志。中国当代人本话语面临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性困境的双重超越,其出路是回到马克,实现人本话语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以及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飞跃。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人本话语 现代性
  • 简介:《新青年》是20世纪初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革命杂志,也是党早期的重要理论刊物之一。它对马克主义中国的起步和发展具有一定贡献,主要表现在:《新青年》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所营造的“中国”历史语境,为马克主义中国提供了一定思想氛围;《新青年》对马克主义的传播为马克主义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新青年》的文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马克主义中国的思想萌芽;《新青年》在指导马克主义中国的早期尝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 标签: 《新青年》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既包含对马克主义的认同,又包含对中国的认同。对马克主义的认同集中表现为对无产阶级及其世界性的认同;对中国的认同则集中表现为对中华民族及其民族性的认同。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主义的认同必须与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结合起来,才能阐明。就其对马克主义的功能认同而言,马克主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工具;就其对马克主义的目的认同而言,中华民族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主体和自觉的历史工具。这种双重认同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目的与手段有机地统一起来,取得了伟大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同时又受到来自国际马克主义阵营和中国传统文化阵营的怀疑和责难。深入思考马克主义中国的认同问题,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双重认同 功能认同 目的认同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的内在逻辑问题,是马克主义中国问题的实质和核心。从内在逻辑的视角研究马克主义中国,有利于在整体上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马克主义中国马克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一致性,有利于彰显马克主义的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从而增强人们对中国马克主义认同和信仰的自觉性,增强社会实践的规范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基石 理论逻辑 思维逻辑
  • 简介:推进马克主义中国不是因为“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无法解决中国问题”,相反,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不会过时。要把马克主义基本原理同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区分开来,因为马克主义基本原理不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现成答案的堆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子是马克主义基本原理,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推进马克主义中国,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主义的基本原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问题,始终是当今中国学术界和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为了进一步推进其发展和研究,需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需要有问题意识与话语系统的转换;二是要有学术研究和理论视野的拓展;三是需要有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四是要对各种误读和曲解进行澄清与消弭;五是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与提炼。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问题意识 世界视野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包含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马克主义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石看不同的诉求与进路:第一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政治诉求阶段,政治解放是马克主义中国的主要诉求,其基本特征是走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国家;第二阶段(20世纪下半叶)是经济诉求阶段,经济建设是马克主义中国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第三阶段(21世纪初开始1是文化诉求阶段,文化培植是马克主义中国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努力使马克主义融入到当代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中,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中,不断培育出新形态的中国马克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政治解放 经济建设 文化培植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的两个逻辑形态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论从两个逻辑形态的理论基础、灵魂还是立足点和文化基因等具有本质规定性的核心要素来看,它们是具有同质性的马克主义中国的两大理论成果;从源流发展审视,无论基于实践视角还是理论视角,两个逻辑形态展现的是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和与时俱进的发展关系;从微观视角考察,两个逻辑形态在内容方面的逻辑关联,以及形成背景、条件、基础等方面的历史差异,体现了它们既联系又区别的规定性,证明了它们是并列的而不是包含的关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逻辑形态 关系
  • 简介:坚持马克主义中国,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主线。马克主义中国,是由其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三种实现形态构成的中国马克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马克主义中国的最新成果。马克主义中国的过程,是在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过程中推进马克主义时代的过程;马克主义中国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出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现形态 出发点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学科在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通过该学科博士生导师的科研成果类型、专业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的分类统计分析可知,从事该专业教学和研究相关教师及研究人员在知识背景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共通性,研究方向集中在马克主义中国的基本经验和规律、马克主义中国的具体理论形态、马克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等方面。然而,该学科发展还不够成熟,学术队伍有待进一步整合,学术传统尚未形成,学术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学科建设上尤其不能简单地诠释党的历史理论和创新理论,更不能与党史、党建学科雷同,混淆学术研究与一般性宣传的关系。事实上,该学科基本研究取向是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学术支撑,为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该学科的知识基础包括:中国国情、马克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近代世界史。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学科 中国化 博士点
  • 简介:中国共产党诞生90年来,对马克主义的信仰是始终坚定不移的,但对马克主义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如何结合的问题却是在实践中逐步得到解决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主义本质和马克主义中国国情的结合都缺乏深刻的了解。延安时代毛泽东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马克主义中国的命题,坚持马克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主义中国的进程走了一段曲折的路。党在总结教训、拨乱反正之后,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把马克主义中国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总结历史经验,集中到一点,这就是始终坚持马克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和实践的结合,结合是关键。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结合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 简介:毛泽东为马克主义中国迈出的第一步是把马克主义的精髓了解为阶级斗争,并为进行实际的阶级斗争而对中国社会进行阶级分析。毛泽东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革命策略即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的问题。毛泽东阶级分析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用贫富标准对不同生产方式中的各阶级作统一化处理。隐藏在毛泽东阶级分析方法背后的哲学思想方法是逻辑方法和经验归纳相结合而形成的多层次的两极三分法,其中五大阶级的基本结构基于上中下三等人的区分,而上中下的三分法又是基于正与反的两分法。

  • 标签: 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 革命策略和贫富标准 异质结构的同质化 多层次的两极三分法
  • 简介:中国马克主义者把探索中国特色的市场道路作为马克主义中国的主题,通过社会整合寻求马克主义中国的主力,在国家重建中把党建设成马克主义中国的主体。通过马克主义主题、主力、主体的中国,进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层,重新定位市场、社会、国家的结构关系,破解中国的后发展难题,推动现代发展方式从片面到全面、从外生到内生、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代化 后发展难题
  • 简介:当前马克主义中国存在着“不到位”、“错位”和“缺位”三个突出问题。“不到位”是指马克主义中国成果尚未很好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错位”是指中国马克主义在一些领域离开了马克主义的基本原则;“缺位”是指中国马克主义还没有很好地融入当代世界马克主义进程。解决的对策是:要澄清认识问题,转变七种旧有观念;要探索有效方式,用“三”解决“三位”问题,即用大众化解决“不到位”问题,用现代化解决“错位”问题,用国际化解决“缺位”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位”问题 对策
  • 简介:文章对把马克主义中国作为一种理解活动进行研究的标准、理解的客观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认为,理解的客观性是作为理解活动的马克主义中国成败得失的检验标准,只有把马克主义中国看做一个包涵各方面内容的“复杂事件”或“综合性问题”,分层次地为其设定评判标准,才有助于科学地解决其检验标准问题,才能有效克服把实践作为唯一标准所带来的各种困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解的客观性 检验标准 认识论 解释学
  • 简介:脱离经典西方马克主义研究,难以科学揭示国外马克主义新思潮的理论特质与所属的理论谱系。开展国外马克主义新思潮追踪研究,对于开启经典西方马克主义研究的新的理论论域,深化经典西方马克主义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实现经典西方马克主义研究和国外马克主义新思潮研究之间的有机互动,是从根本上推进我国国外马克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论。

  • 标签: 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 国外马克思主义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