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探讨1921年以前毛泽东问题观的形成与发展,并以《问题研究会章程》为界把青年毛泽东问题观的形成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一为毛泽东问题观的萌发阶段,在这一阶段,毛泽东致力于探索问题发现、问题选择、问题解决和组织团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其二为毛泽东问题观的初步形成阶段,毛泽东在《问题研究会章程》中通过对"问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以及对问题评价和问题解决的思考,初步形成了与胡适不同的问题观。其三是大约于1920年9月以后,毛泽东对前期问题观的发展,在这一阶段,毛泽东对"主义"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解答,提出了四类问题统一解决的观点,提出并解决了目标问题与方法问题之间的关系问题

  • 标签: 青年毛泽东 问题观 形成 发展
  • 简介:马克思的哲学是基于实践的哲学。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对思辨哲学的革命。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人类社会生活普遍现象和规律的研究,本体论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体,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化会导致哲学的工具化,从而离开了哲学的本意。马克思实践哲学来自人类生活世界,它既要努力解释当代社会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又应帮助人们解决社会生活的伦理和政治实践问题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实践实践哲学思辨哲学
  • 简介:在恩格斯看来,城乡对立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时期城市住房短缺的根本原因;客观唯心主义者普鲁东和萨克斯认为让工人拥有所住的住房所有权,不仅仅是一种空想,而且在本质上是维护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租金只是房屋所有者持有房屋成本价格及利息的补偿,房屋出租者收取租金谈不上有违公平;住房问题只是一个商品问题、经济学问题,与法律、道德无关。当前中国住房改革目标不能追求人人拥有所住的住房所有权;政府把住房以低价卖给或无偿送给私人是以侵占其他公民的权利为前提的,有违公平。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住房观 普鲁东和萨克斯住房观 住房问题 城乡一体化
  • 简介:在这篇讲演中,麦克菜伦考察了过去九十多年间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欧洲和北美的发展。他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是时代的产物,他们往往通过自己时代占支配地位的思想范式来解释马克思主义。他认为这是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变化的一种有益方式。他重点考察了当前的三个主题:全球化、帝国主义和生态问题。尤其是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为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资源。最后,他再次提到《共产党宣言》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他认为:“人类拥有个人权利和义务的尊严不是来自于契约,或者个人所有的或是所做的,而仅仅是因为他们是人。”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全球化 帝国主义 生态问题
  • 简介:《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是列宁在1920年6月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文件之一。《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则是他在1920年7月代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就有关问题向大会所作的报告。列宁提出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和他代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所作的报告,系统地阐明了共产党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立场和任务,是共产国际在这个问题上制定的第一个完整的革命纲领。

  • 标签: 民族 殖民地 列宁 革命
  • 简介: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遵循服务原则、法治原则、市场原则、公开原则,以尊重公众权益,增加社会共识;必须确立公平正义、依法行政、公共治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必须健全社会管理机构,加快社会管理法制建设;健全协调利益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馈渠道;创新社会服务体制,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坚持社会管理的群众路线;创新社会管理手段,建立社会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以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 标签: 社会管理创新 理念 原则 路径
  • 简介: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由其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三种实现形态构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在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出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现形态 出发点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在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通过该学科博士生导师的科研成果类型、专业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的分类统计分析可知,从事该专业教学和研究相关教师及研究人员在知识背景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共通性,研究方向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等方面。然而,该学科发展还不够成熟,学术队伍有待进一步整合,学术传统尚未形成,学术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学科建设上尤其不能简单地诠释党的历史理论和创新理论,更不能与党史、党建学科雷同,混淆学术研究与一般性宣传的关系。事实上,该学科基本研究取向是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学术支撑,为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该学科的知识基础包括: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近代世界史。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学科 中国化 博士点
  • 简介:进入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面临着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社会现实利益矛盾的凸显、忽视甚至损害人民根本利益、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和思想道德失范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关注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实现思想理论的通俗化,充分发挥和综合运用多种大众传媒,通过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标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问题与路径
  • 简介: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在党内民主问题上曾发生多次争论。争论的内容涉及党内权力授受关系、党的代表大会的实效性、严格党的纪律与保障党内个体权利的关系、少数服从多数与保障少数的关系等问题,争论的实质是如何处理党内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他们的争论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内民主的启示主要有:必须维护党的代表大会的权威,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明确党内权力授受关系,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和党员的基本民主权利;必须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的关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格党的政治纪律。

  • 标签: 列宁 普列汉诺夫 权力 权利 党内民主
  • 简介: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着“不到位”、“错位”和“缺位”三个突出问题。“不到位”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尚未很好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错位”是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一些领域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缺位”是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很好地融入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进程。解决的对策是:要澄清认识问题,转变七种旧有观念;要探索有效方式,用“三化”解决“三位”问题,即用大众化解决“不到位”问题,用现代化解决“错位”问题,用国际化解决“缺位”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位”问题 对策
  • 简介:人们习惯上认为列宁早年是主张在俄国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的。这其实是一种不正确的看法。列宁在登上俄国社会政治舞台之初的确发表过不少肯定资本主义积极作用的言论,但他这样做与其说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不如说是为了在俄国更快地消灭资本主义。列宁就基本信念而言,是从根本上否定资本主义的。正因为如此,他才在发表肯定资本主义的言论仅仅过去20年、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仍然极其低下的情况下,就发动了旨在彻底阻断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十月革命。

  • 标签: 列宁 俄国资本主义 阻断而非发展
  • 简介:马克思主要是通过资本主义来透视现代性问题的,他的现代性思想与资本主义批判紧密相关。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看作现代性赖以存在、发展的一种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现代性”。但这并不是指现代性就等同于资本主义,而是说,资本主义制度是现代性的一种特定的发展形式或实现方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之外,还可能存在“社会主义现代性”等其他类型的现代性发展形式。马克思主要依据现代性的内在发展逻辑来展开对资本主义的内在批判,寻求现代性的内在超越。

  • 标签: 马克思 资本主义现代性 现代性的内在超越
  • 简介: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虽然实行有偿取得制度,但并没有实现国家所有者的收益权。表现在国家仅收取了矿产资源相关税费,而对矿产资源本身以零对价方式出让,造成了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和政府公共事业支出资金短缺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家只注重国家的矿产资源管理者身份,忽视了矿产资源所有者身份;只注重国家的行政管理职能,忽视了民事收益职能;只注重矿产资源收入二次分配,忽视了矿产资源收入一次分配。因此,实现矿产资源国家收益权,必须促成矿产资源由资源管理向资产管理的转变,改革矿产资源有偿取得制度,在矿产资源出让一级市场实现国家收益权,建立矿产资源流转二级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 标签: 矿产资源 国家收益权 民事权利
  • 简介:鸦片战争代表着“中国”历史的中断,鸦片战争后“天下”为“世界”所取代,“中国”史融入了“世界”史。从这一语境中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我们提出和回答四个关键问题:中国近代是谁的“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是哪种意义上的“科学”。从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构成了中国融入“世界”的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

  • 标签: 中国近代史 新民主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列宁主义中国化 “巴黎手稿”
  • 简介:雷蒙·威廉斯、E.P.汤普森、理查德·霍加特等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重视工人阶级与大众文化经验,在"文化与社会"的经验视角上建构了"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在理论形式上则表征了一种理论与现实交互影响的经验性特性。"文化与社会"的传统、文化研究的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分别构成了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经验性的文化、美学与理论的内容,在文化经验分析与理论研究的张力形式中充分体现了其理论价值和影响,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

  • 标签: 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文化与社会 经验 文化马克思主义
  • 简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法解决中国问题”,相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不会过时。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区分开来,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现成答案的堆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
  • 简介: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初所提出的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的“双重使命”思想,有其特定的话语背景和历史背景。他晚年对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的作用只有否定意义上的评价就是缘于这种特定的话语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变化。这两种情况都是马克思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对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英国与印度关系考察中具体运用的基础,其间没有所谓历史观和世界观的重大转变,更没有所谓受“欧洲中心论”影响的问题。因此,我们务必要把马克思的相关思想发展置于特定的话语背景和历史背景及其变化中来把握,万万不可“望文生义”,随意发挥。

  • 标签: 英国殖民主义 双重使命 话语背景 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