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恩格斯在19世纪70—80年代提出的流动范畴。美是一个流动范畴。以马克思主义的流动范畴的辩证方法论来解读红学史,明义是曹雪芹《红楼梦》百廿回文本的见证人。《红楼梦》"本事"中的皇室真假接班人美学密码和"反清悼明"的爱国主题密码,是曹雪芹的主观意图美学密码。《红楼梦》里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描写了萌芽市民化的城厢贵族的叛逆青年封建王权、封建贵族的矛盾悲剧,是其作品的客观主题。以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流动范畴"解读《红楼梦》,并没有阻止、也不可能封闭组成了灿烂耀眼的星河中人类深刻独特的思致,去丰富多彩地欣赏《红楼梦》的美学价值。

  • 标签: 流动范畴 美学密码 皇室真假接班人 反清悼明 入学萌芽
  • 简介:实践美学的元范畴是"实践"。"实践"是与人的"劳动"紧密相关、甚至二位一体的概念,而"劳动"曾被界说为人动物的根本区别;"实践"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反映"社会关系"的,所以,人的特性、本质又被界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种观点是万无一失的吗?如何准确理解二者的关系?本文就此展开重新检讨,希望对实践美学反思赖以立足的元范畴是否逻辑自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 标签: 劳动 社会性 意识性 根本特性 亚特性
  • 简介:矛盾究竟是一个关系范畴还是个实体范畴,学术界意见不一。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是在关系范畴上使用矛盾这一概念的。毛泽东在《矛盾论》、《论十大关系》中的论述,都是在关系的意义上使用'矛盾'范畴的,恩格斯也是把矛盾主要作为标志事物本质层次的关系范畴的。究竟什么样的关系才是矛盾?它包含的具体内容又如何呢?作者认为:(一)矛盾本

  • 标签: 关系范畴 《论十大关系》 《矛盾论》 事物本质 层次的
  • 简介:在哲学原理教科书和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论著中,提出了'量变中的部分质变'的原理。教科书把'部分质变'原理具体化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阶段性的部分质变',一种是'局部性的部分质变';研究者把'部分质变'原理归结为毛泽东对辩证法的重大贡献。无论是教科书,还是研究者的论著中,都以毛泽东同志关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的思想去说明'部分质变'范畴,有的同志还以此为根据去说明毛泽东同志对'部分质变'原理的论述和应用,去论证'阶段性部分质变'的客观普遍性。本文并非全面论述'部分质变'范畴,只就毛泽东同志的'部分质变'哲学范畴之产生和应用,以及'部分质变'的定义和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部分质变'谈点意见。

  • 标签: 部分质变 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哲学思想 哲学原理 《矛盾论》 根本性质
  • 简介:彭臻在《东岳论丛》2017年第5期撰文认为,毛泽东与人民的关系、毛泽东哲学的人民性,为人民所共知。“人民性”、“人民主体性”这些概念强调了以人民为本、人的自觉能动性和主体性,但“善治”和“意义”还是晦而不明,还不能作为毛泽东哲学的“一以贯之”总体性范畴。毛泽东哲学的“秩序”、“意义”维度只有“人民民主”范畴才充分表达出来。

  • 标签: 毛泽东哲学 总体性范畴 人民民主 人民主体性 《东岳论丛》 “意义”
  • 简介:毛泽东不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大师,而且又是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具体化为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方法论大师。毛泽东关于方法论的理论是一个丰富的体系,除了调查研究、矛盾分析、阶级分析等根本方法外,还有一系列关于方法论均范畴。这些范畴,既是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又是人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研究

  • 标签: 阶级分析 理论大师 工作方法 矛盾分析 领导方法 事物内部
  • 简介:在邓小平的著述和谈话中,“模式”和“特色”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个词汇。这不是偶然的或无谓的。正是在对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历程和类型进行了宏观考察与总体把握的基础上,产生了关于在现代化进程中要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模式的社会发展思路,继而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给予了合理的解释,最终形成关于这两个概念的科学理解,这里凝结着邓小平对现代化问题的全新构想.它们“三个面向”的精神旨向一起.构成其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体制 现代化建设
  • 简介:共同体个体是马克思观察人类历史的一对重要范畴。用这对范畴观察人类历史,获得了下列视角新颖的历史图景:前资本主义社会是强共同体、弱个体的社会,共同体的统一意志淹没了个体的意志;资本主义社会则是强个体、弱共同体的社会,它解构了共同体对个体的束缚,个体意志得到了充分张扬,但个体主义的极端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虚假共同体;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则扬弃了前两种社会状态,既充分保留了二者的优点,又否弃了二者的不足。

  • 标签: 共同体 个体 马克思 范畴
  • 简介:范畴作为思想之网上的纽结,其内涵、结构意义都是在历史中生成的。深入研究范畴形成史是任何理论研究发展的基础中的基础。在形成史的视域中理解“社会形态”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要坚持开放、动态、立体的联系论,而非封闭、静止、平面的要素论;要坚持抽象具体、科学价值的统一,而非各执一端。这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澄清各种对社会形态的误解和责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社会形态 范畴史 内涵 意义
  • 简介:尚庆飞在《学术界》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就目前毛泽东研究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而言,许多讨论都是以所谓客观中立性学术讨论的面貌加以出现的,似乎呈现出所谓的“去政治化”之倾向。我们以为,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绝非是单纯的学术讨论,而在本质上关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研究 思潮 本质 “去政治化” 学术讨论
  • 简介:<正>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的突出贡献之一在于对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人民的范畴作了科学的界说,为划分人民敌人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对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态作了科学分析,指出这些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知识分子相互间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特殊化同群众之间的矛盾,党内党外的矛盾,先进落后

  • 标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新时期 新形式 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毛泽东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 简介:公共领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极权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是系统(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合一)生活世界对立,是人民群众的被奴役和边缘化。权力的合法性基础是人民群众的拥护,没有人民群众支持的权力等于暴力。公共领域作为公共意识得以形成的领域,直接构成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因而,维护还是压制公共领域成为民主政治专制政治的分水岭。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理论,本质上是提出了一种超越西方议会制民主的新形式。不仅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具有建设性的意义,而且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 标签: 公共领域 权力 合法性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确定其基本范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广大理论工作者,通过对现有的理论材料并结合具体实践提炼出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对外开放等八个基本范畴。通过对这八个基本范畴的深入研究和阐释,以便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论框架,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趋势。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理论体系 基本范畴
  • 简介:<正>G·卢卡奇是在20世纪思想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其晚年的收笔之作《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亦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曾遭到早年卢卡奇批评的恩格斯及其《自然辩证法》论述了劳动在从动物(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有关"劳动"的思想,而"劳动"范畴也是卢卡奇思想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范畴。本文试图从二者的思想关系出发.解读卢卡奇的"劳动"范畴

  • 标签: 卢卡奇 目的论 本体论意义 社会存在本体论 劳动 因果性
  • 简介:新中国成立伊始,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毛泽东指导在全社会开展广泛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亲自荐书,号召用通俗的言语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亲自主持《毛泽东选集》编辑工作;为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要求有步骤地进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联系实际地学好、用好马列主义;抓住典型事件,领导对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经过毛泽东等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努力,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分析社会的方法沦,在思想文化领域得到迅速普及,唯物论辩证法得到知识界的普遍认同。但在思想批判中,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从学术讨论、思想争鸣到政治批判的发展过程,混淆了文化、思想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影响思想讨论的深入。毛泽东对察觉到的偏差进行了纠正。

  • 标签: 新中国初期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 简介:针对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先后提到过两种有代表性的论断:人的本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本文认为,这二者是根本不同的:前者回答的是个人何以成为"人"而不致沦为"非人"的问题.它的核心思想是类本质的对象化和实现;后者回答的是个人何以在历史中成为其自身的问题,它的核心思想是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和历史的,随着个人历史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关系范畴具有十分重要的哲学史意义:其一,它促成个人概念在哲学上的提出;其二,它在主体-客体的模式之外提供了主体-主体的全新模式。

  • 标签: 马克思 人的本质 思想转变
  • 简介:<正>对于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新体系,确立范畴和中心范畴是十分重要的。列宁说,范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阶梯,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确立了范畴,才能抓住文艺学之网上的纽结,而确立中心范畴,才能纲举目张,提

  • 标签: 中心范畴 审美情感 中国特色 纽结 审美意识 思想发展史
  • 简介: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非意识形态化'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影响最大的观点,新自由主义观点虽受挫折但依然有一定市场,宪政观借'中国梦'的提出'老调重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透过历史事件评价广泛渗透,普世价值观虽然在理论上不能自恰但还是具有潜在的杀伤力,后现代主义在青年中成为一种思潮和时尚,民族主义观点伴随着中国大国崛起而日益增长,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伴随着中国文化热而走红,'新左派'的观点在一批中老年群体中依然顽固,民粹主义观点打着民意的旗号得以滋生。这些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意识形态领域的观点表达越来越表面化、公开化,各种意识形态背后的利益诉求日益明显,各种意识形态和思想观点诸源汇流,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观点通过整体设计、碎片植入的方式影响大众,意识形态通过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方案方式设置议题影响社会舆论,意识形态网络等新型媒体相互促进。应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意识形态舆情的研判,提升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能力。

  • 标签: 意识形态 新变化 新特点 应对策略
  • 简介:<正>20世纪马克思主义学说(包括抑或主要是意识形态学说)的存在随着世纪初期的两个事件而变得严峻起来。一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治转向,一是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两个事件使反思马克思主义在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世界的存在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假如我们把包括卢卡奇、葛兰西、布哈林以及其他种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放在这个背景下考虑,可能会获得不同的理解。在十月革命后不久,1921年,布哈林推出了他的影响很大的著作《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这本书加了一个副标题"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教材",尽管有的学者说这个副标题没有准确表明著作的真实性质。列·拉科夫斯基把这本书称为"从普列汉诺夫早期

  • 标签: 布哈林 哲学著作 普列汉诺夫 社会形式 德国社会民主党 现代资本主义
  • 简介:张明在《现代哲学》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研究超越了对单纯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研究而呈现出复杂综合性理论定位的特征,加之当前国内研究因认知不足而导致难以向纵深挺进的理论困境,共同构成了提出认知性研究的主要“针对域”。所谓认知性研究就是将研究视为达成认知目的的辩证过程,即一方面研究目的在于实现对研究对象的认知把握,另一方面认知目的实现必须通过学术性研究才能完成。

  • 标签: 毛泽东研究 认知性 路径 学术性研究 现代哲学 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