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正>西蒙娜·德·伏娃在其代表性著作——《第二性》中通过对"他者"概念的分析,明晰了"他者"的哲学内涵及其特征,即"女人是他者"表明了在两性关系中女性作为"他者"的客体性、被动性否定性和消极性的意义,揭示了"他者"的实体化特征,女性的历史从而成为"他者"的历史——在父权制文化中必然被排斥和拒之于门外的人的历史,因此也就阐明了女人作为他者是一个被异化了的人。那么,本文力图阐释伏娃对女性被异化的分析以及进一步比较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异化"的理

  • 标签: 异化现象 他者 存在主义 女性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 异化劳动
  • 简介:毛泽东在《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和《矛盾论》中,曾几次提到苏联德林学派,在《矛盾论》的'矛盾的普遍性'一节中,还就德林的一个观点直接进行了批评.那么,苏联三十年代对德林学派的批判,对毛泽东写作《实践论》、《矛盾论》有何影响呢?从中借鉴和吸取了哪些有益的资料呢?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 标签: 德波林学派 《矛盾论》 《实践论》 毛泽东选集 哲学教科书 中国革命实际
  • 简介:<正>在伊格尔顿看来,内容与形式的融合是马克思的审美理想。在《路易·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把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描绘为内容与形式、所指与能指之间相互断裂的历史过程,而这部著作开头数页可以被视为马克思对这种过程的符号学批评。资产阶级革命戏剧性地重复着夸张的形式与内容的贫乏之间矛盾运动的符号化能指模仿,"一种巴洛克式的狂乱,这种诗意的喷发反向调和着它们物质方面的贫乏。它们的结构中有一种虚构,有一种导致形式与内容相断裂的隐患"。

  • 标签: 路易·波拿巴 拿破仑第三 美学问题 伊格尔顿 物质方面 审美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