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斗争哲学"不是毛泽东的"只言片语",而是他的一贯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斗争哲学"不仅实践上有错误,而且理论上也是违反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扬弃"斗争哲学",提倡"和谐哲学",实现思维方式和文化类型的转变。

  • 标签: 斗争哲学 扬弃 和谐哲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简介:《井冈山的斗争》重点强调了工农武装割据必须具备的条件,并就此对湘赣边界的工农武装割据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最终做出坚持在湘赣边界进行武装割据的战略抉择。毛泽东热切期望中央能够"充分具备""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迫切希望中央支持红四军坚持湘赣边界割据。学术界流行的从《井冈山的斗争》"得出中国红色政权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结论"的观点缺乏足够的依据。

  • 标签: 《井冈山的斗争》 毛泽东 战略抉择
  • 简介:阶级斗争问题始终是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核心主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马克思奠定了一些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首先在《共产党宣言》中被系统地表述出来。而随后发生的、持续了20多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则为马克思直观地、近距离地和具体地考察阶级斗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在确认原有理论原则真理性的基础上,也提供了进一步深化和调整一些理论内容的可能性。

  • 标签: 马克思 阶级斗争 理论与实践
  • 简介:中国近代既是追求政治独立民族解放和经济百废待兴的时代,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舶来品之间激荡与重构的重要时期。毛泽东在这一特殊时段完成了自身思想的根本转向,实现了由先进知识分子向民主主义者,进而向马克思主义者的成功转变。从文化语境层面考察毛泽东思想转向历程对于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思想转变的文化语境,辩证看待外来文化具有现实启迪性。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自身思想 启迪性 文化特征 政治独立 民族解放
  • 简介:尹韵公在《党的文献》2015年第5期撰文认为,1939年9月下旬,斯诺再次采访毛泽东和红色边区政府。相对于斯诺对陕北第一次采访的轰动,这一次的造访少见提及。斯诺是1939年9月23日到达延安开始采访的,他离开延安的时间,应不超过9月30日。

  • 标签: 毛泽东 斯诺 抗日战争 1939年 《党的文献》 边区政府
  • 简介:陈晋在《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9期撰文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近代以后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历次战争相比,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不分党派政见,团结对外;二是不分军队百姓,全民参与;三是不分国内国际,相互影响。这种局面,要求抗日战争必须有全局和局部相结合的战略领导;要维持和发展这样的抗战局面,更需要正确的战略领导。

  • 标签: 抗日战争 战略领导 毛泽东 中共党史研究 中华民族 全民参与
  • 简介:欧阳军喜、张牧云在《党的文献》2018年第4期撰文认为,抗日战争时期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中日两国的互相认知某种程度上关系到各自对战争走向和结果的预判。全面抗战初期,日本出于其封建帝国主义的本质,忽视中国的实力和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叫嚣要三个月灭亡中国,最终却越陷越深。

  • 标签: 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观 毛泽东 《党的文献》 中国人民 抗战初期
  • 简介:齐平、周振声主编,四川社科院出版社出版。这是建国来第一本系统研究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专著,全书分没八章。第一章概述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对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和总结;第二章从毛泽东哲学的代表作《实践论》、《矛盾论》的分析入手,论证了毛泽东哲学思想

  • 标签: 毛泽东哲学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 《矛盾论》 《实践论》 “三大法宝” 现代化建设
  • 简介: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从失败到胜利的伟大转折,为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画上了句号,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开端。经过战争烽火考验的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成为中国顶天立地的伟大砥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说,是战略致胜。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战略思想、持久战战略思想、游击战争战略思想及其战略运筹、战略决断和战略指导,起了决定性作用。

  • 标签: 毛泽东 抗日战争 战略思想
  • 简介:毛泽东最早提出抗击日本侵略者,并促成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主导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明确指出了抗日战争的前途,批驳了速胜论和亡国论;主导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开辟了敌后根据地;毛泽东思想在领导抗战中成熟,领袖地位在领导抗日战争中确立。回顾艰苦卓绝的抗战史,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认识"共产党是全民抗战的中流砥柱,毛泽东是伟大领袖"这一不容辩驳的历史事实。

  • 标签: 毛泽东 抗日战争 伟大作用
  • 简介:邓小平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思想是在其领导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的发表是该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邓小平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思想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方针原则、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中的三三制、共产党同抗日民主政权的关系、根据地四种力量的联系与配合、政府在群众运动中的地位和态度等重要方面。邓小平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思想具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把政权建设置于根据地建设之中、坚持党的领导与民主精神相统一等基本特点,不仅指导当时的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获得了巨大的成效,而且也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主张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理顺党政关系、建设民主政治的重要思想源头。

  • 标签: 邓小平 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 简介:进化论生存竞争观和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作为近代传入中国的两个思想舶来品,它们自传入之初就受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青睐。作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典型代表的李达深受这两种思想的影响,并将其作为思想武器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之中。研究作为个案的李达思想转变的内在逻辑对于窥探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整体的思想激荡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深入思考中国现代性问题具有一定启发性。

  • 标签: 现代性问题 中国革命实践 从范 竞争观 马克思学说 中国现代性
  • 简介:毛泽东领导反腐,具有高超的斗争艺术,在号召雷厉风行、大张旗鼓地反腐的同时,也将反腐斗争放到当时的工作全局中予以通盘考虑。比如,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掌控运动态势,反而不乱;长抓不懈,贵在有恒;突出重点,不节外生枝;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宽严相济,团结多数,孤立少数,等等,从而保证了反腐斗争的胜利。

  • 标签: 毛泽东 新中国成立初期 反腐策略
  • 简介:在抗战时期国际战略的制定和调整过程中,毛泽东一直遵循并坚持运用"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的方法。抗战爆发后,毛泽东制定了对内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外建立反对日本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毛泽东把国际战略的着力点放到了揭露并防范美英等国牺牲中国利益与日本媾和的阴谋,与苏联和世界人民共同建立反对战争反对侵略的统一战线上;当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二战性质转化为世界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之时,他又适时提出了联合苏美英等国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主张;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初显,世界两极格局初露端倪,美国对华政策由扶蒋容共转为扶蒋反共之时,他在批评美国对华政策转向的同时,提醒中国人民防止斯科比事件在中国的重演,将联合苏美英的战略实际上调整为侧重联苏的战略。

  • 标签: 毛泽东 抗日战争 国际战略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针对如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问题,毛泽东论述了战略上"以一当十"和战术上"以十当一"及其相互关系,提出并研究了人民战争战略、持久战战略、游击战争战略,以及战略预见和战略转变等重大战略问题,分析了由战术到战略的方法及具体战术,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毛泽东 抗日战争 战略 战术
  • 简介:从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开始,刘少奇按照党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系列指示精神,多次临危受命,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中原局书记、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和党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重要职务,领导和指挥了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发展华中抗日大本营、重组新四军、指导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减租减息"群众运动等,开创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新局面,实现了华北和华中两大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八路军和新四军两支抗日武装力量形成合力,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建立了辉煌业绩、谱写了不朽篇章。

  • 标签: 刘少奇 抗日战争 贡献
  • 简介:近代中国政治改革呼声日益增加,经济结构转型迫在眉睫,思想文化交流范围加大、程度加深,广大先进知识分子在探索治国理政的相关理论时往往首先利用传统文化的合理部分进行理性架构,当这一分析和阐释无法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时,他们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国外传人的思想,甚至不惜克服艰难险阻去国外求学,考察国外各种文化思潮。作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代表的蔡和森,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民族忧患意

  • 标签: 善恶观 经济结构转型 近代中国政治 中国现实问题 先天下之忧而忧 相关理论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认为农村基层政权是我党抗日政权的地基,必须加强和巩固农村基层政权,锻造“地基中的钢筋”。他认为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厚植政权地基的关键,坚持人民民主是厚植政权大厦的基石,并在在农村基层政权构建过程中,采取了一系措施:组建村的最高权力机关——村民大会或村代表会;重视村带头人的选举,遏制流氓坏分子当权;发挥群众组织联系群众桥梁的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用先进文化引领广大人民群众,这些措施厚植了我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大厦地基,锻造了“地基中的钢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邓小平锻造“地基中的钢筋”思想对我们正确理解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思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农村基层政权 “地基中的钢筋”
  • 简介:李君如在《党的文献》2015年第5期撰文认为,抗日战争中,毛泽东以其深厚的理论造诣和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对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战争作出了许多科学的分析和预见。其中主要的四大预见,即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是一种战略而不是战术、在敌后能建立大批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并要经历三个阶段、中国将在抗日战争中宴现民族解放.都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 标签: 抗日战争 科学预见 毛泽东 方法论 《党的文献》 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