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新中国成立前夕,随着各大中城市的相继解放,劳资关系问题成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从土改后期的纠偏尝试,到"东北提纲"的反复思索,再到"天津讲话"的政策实践,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夕围绕劳资问题的一系列先期探索,为后来"劳资两利"政策的最终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一探索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及其留下的一些思考,也给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 标签: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人 劳资问题 先期探索
  • 简介:中国传统廉洁文化不可能从制度层面解决腐败的问题。毛泽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反腐倡廉理论。毛泽东把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廉政学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进行了深入的反腐倡廉实践。

  • 标签: 毛泽东:反腐倡廉 文化蓄积 实践探索
  • 简介: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理论上源自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创新发展,文化上源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实践上源自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积极探索。毛泽东对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努力,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推进共享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与指导。

  • 标签: 毛泽东 共同富裕 渊源 实践探索
  • 简介:邓小平主政大西南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从政权创建到国家治理转变的一个标志性阶段,国家治理尚无经验可循。邓小平以政治家的胆识和智慧,紧紧依靠党和人民开展国家治理实践:坚持以《共同纲领》为政策归依和行动指针,治西南、聚人心,求取最大社会公约数;明确以反封建为切入点,通过确定反封建的任务、明确'四个数字'破解难题、深入开展源头治理等措施,从源头上推动社会治理;坚持以基层政权建设为根本,领导组建和巩固基层政权、成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动员民众参与政权建设,抓住社会治理之关键环节;坚持以人民为出发点,推动民主治理、实现廉洁治理、加强依法治理,探索国家治理的正确途径,顺利完成了建政初期党中央赋予西南局的重要使命。

  • 标签: 邓小平 主政大西南 社会治理 基层政权建设 国家治理
  • 简介:郭根山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撰文认为,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未果的原因有三:第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崇拜和理论依赖,对理论创新不自觉、不自信,使他没有能够沿着正确的理论探索继续前进,没能把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等问题的理论探索深化一步。

  • 标签: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毛泽东 原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简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陕甘宁边区。陕甘宁边区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化探索,并紧紧围绕理论和实践开展深入研究,为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演进和实践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陕甘宁边区 制度化 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
  • 简介:近年来,北京市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行了新探索,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体系,从课程设置、教学点改革、教学研究、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从编发年度报告、申报科研选题、课题立项、机构设置等方面强化科学研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支撑,从组织领导、经费保障、政策保障、监督机制等方面构建有利于形成工作合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条件保障体系。

  • 标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 教学改革 学术支撑 条件保障
  • 简介:分工理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入考察分工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有助于加深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认识,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理论。分工的双重性在于,分工既与直接的物质生产相联系,即与生产的物质性相联系,又与生产关系相联系,即与生产的社会性相联系。分工的这一性质,可以为阐释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提供一种独特的理论视角。

  • 标签: 分工 物质生产 生产关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
  • 简介: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发展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肯定和吸收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正确方面,同时又对其中一些不科学、不正确的方面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观点,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征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 标签: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 简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新媒体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面临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紧紧围绕提高课程实效性的目标,有效利用新媒体资源,在信息化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拓展到大学生的生活细节中,逐步实现课堂教学'四个转变',有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其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

  • 标签: 新媒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 简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奠基之功,即建立起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二是探索之功,即通过独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起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毛泽东在政治制度、改造道路、社会矛盾、现代化目标四个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思考,这也反映了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奠基和探索之功。

  • 标签: 毛泽东 中国社会主义 奠基 探索
  • 简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积极探索,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创造性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并围绕这一构想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政策举措,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保障;二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独立探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关问题,并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认识成果。毛泽东的探索和贡献,为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持续探索并最终提出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 标签: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 简介:八大前后,毛泽东和第一代党的领导人围绕"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以苏为鉴",在探索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深刻地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 标签: 毛泽东 社会主义社会与矛盾 正确认识和处理
  • 简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增强社会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认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党在新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在各族群众中的认同和接受状况。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是一个民族成分众多,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较多的区域。

  • 标签: 西部民族地区 重大战略课题 民族问题 接受状况 宗教问题 信息传播技术
  • 简介:在《导言》第3节,马克思提出了'第二条道路'作为'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的方法,亦即'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科学上正确的方法';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结构'三个层面的涵义,第一层面对象的结构与第二层面思维的结构之间,是政治经济学中作为对象的客体同作为思维的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二层面思维的结构与第三层面形式的结构之间,是'思想总体'的内在规定与外在呈现形式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提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的'五篇结构计划'。在《导言》第4节,马克思提出了一个更为恢宏的经济社会的整体结构,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对社会整体结构首次唯物史观意义上的表达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相比较,它留有多方面值得思考的问题。

  • 标签: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方法 抽象上升到具体 结构
  • 简介:中西方在文化、现代性方面有着诸多共同点,但中西方的政治哲学存在着明显不同,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政治逻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加强有关中西方权利思想的语境问题的理论思考,有助于对中西方政治生活与政治方式的精确理解,从而促进思想交流,缩小分歧。

  • 标签: 认识论大革命 西方自由主义 中国文化 政治逻辑 语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