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阐述习近平关于和平发展的外交思想与实践,包括阐述和平发展的内涵;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和自觉,来源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我党我国政府的一贯主张、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的条件的认知、对世界局势的深刻把握;阐述中国要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就必须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正确把握中国自身利益和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交汇点,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阐述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指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而且和平发展道路是需要通过必要的斗争才能实现的。

  • 标签: 习近平外交思想 和平发展 外交政策 国际关系
  • 简介:贫困是世界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反贫困的道路上长期探索。习近平长期关注中国的贫困问题,近几年来更是在大量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适时调整了扶贫开发的战略定位,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基点提出了精准扶贫、精神扶贫的战略举措,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高度谋划了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战略布局,强调推进扶贫主体多元参与、注重内源扶贫和坚持综合施治,从而创新发展了我国的扶贫开发战略理论。

  • 标签: 习近平 扶贫思想 战略特色
  • 简介: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第一次将“四个全面”并提。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详细阐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5年2月底3月初人民日报连发五篇评论员文章,深入解读“四个全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之后,理论界积极研究“四个全面”,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现对这些成果作一较为系统梳理,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 标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述 改革开放 研究成果 评论员文章
  • 简介:陈晋在《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9期撰文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近代以后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历次战争相比,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不分党派政见,团结对外;二是不分军队百姓,全民参与;三是不分国内国际,相互影响。这种局面,要求抗日战争必须有全局和局部相结合的战略领导;要维持和发展这样的抗战局面,更需要正确的战略领导。

  • 标签: 抗日战争 战略领导 毛泽东 中共党史研究 中华民族 全民参与
  • 简介:为贯彻中共中央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由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举办的'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0月23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中央文献研究室、全国众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文博系统等多家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邓

  • 标签: 战略布局 发展战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央文献研究室 现实路径 中国道路
  • 简介:习近平'一带一路'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实践基础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形成发展历经酝酿、倡议、务实合作三个阶段,秉持的原则主要有共商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市场运作,建设的重点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 标签: 习近平 一带一路 战略思想
  • 简介:精准扶贫作为新时期全面实施的扶贫战略,既是对过去扶贫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要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时效性、精准性、创新性和全面性等方面对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导向,全面实施以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政策体系、扶贫模式为主要内容的精准扶贫战略

  • 标签: 小康社会 精准扶贫 工作机制
  • 简介: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在时代转折时期形成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其中,'冷静观察'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基点。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邓小平以动态的、发展的视角,深刻分析了人类社会当时面临的各种矛盾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冷静准确的观察,得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两大问题的重要论断。'冷静观察'的形成源自于邓小平丰富的人生阅历,非凡的人格禀赋,敏而好学和勤于思考,强大的自信力,是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冷静观察'基点具有强大的理论张力与实践意义,这是邓小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发挥自身卓越的洞察力和决断力,对时代战略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新的科学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国际战略外交路线、方针、政策、包括斗争方法在内诸方面的总和。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面对推动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要求,更要准确把握'冷静观察'这一基点,以更宽广的视野去洞悉全球问题,真正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 标签: 邓小平 国际战略 冷静观察
  • 简介: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临危受命的邓小平于1975年在艰难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开展了大刀阔斧的全面整顿,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了新的希望,虽然历史不长,但影响深远。在整顿中,邓小平表现出了政治家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和深谋远虑的战略思维,值得全党干部很好地学习和研究。他当时强调,要着眼于全局,要求全党讲大局,务必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着眼于当前,着眼于现实,要求用最快的速度、最坚决的措施,迅速扭转形势,改变面貌;着眼于长远,提出了今后25年的发展远景,其关键是教育部门要后继有人,科学研究工作要后继有人;要放眼世界,国际形势变了,就要用新的战略概念来代替过时的、不符合现实的概念,将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作为制定世界战略的出发点。

  • 标签: 邓小平 全面整顿 讲大局 1975年
  • 简介:作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胡学举编审等策划的《中国共产党强国之路丛书》中'强国之谋'系列的一个研究成果,由李学林教授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强国战略的历史演进·社会卷》最近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该书从撰写到出版历时三年,作者与编者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期间,该书先后被列入

  • 标签: 李学林 政治学研究 胡学 研究成果 强国之路 人民教育出版社
  • 简介: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迫使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在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险境下,行军方向的选择,是中央红军谋求生路、寻找出路、探求新路的关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和指导,中央红军在长征中经历放弃湘鄂川转攻川黔边,改变川黔边、经营川滇黔,否定青新康、北上川陕甘,最后落脚陕甘、奠基西北的过程。长征路线的演变,反映了战略意图和策略变化的统一。长征的胜利及其落脚点的选择,使党和红军找到了相对安全的地理位置;宣传北上抗日反蒋的主张,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锻炼了经过艰难困苦考验的红军队伍,将战略退却和战略进攻相结合,为民族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创造了条件。

  • 标签: 毛泽东 长征 行军路线 落脚陕甘
  • 简介:邓小平主导下的国家安全战略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全局思维、务实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以全局思维作为根本原则,把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二者都取决于国家实力,而国家实力取决于经济发展;以辩证思维确立内部安全观的战略核心地位,揭示多元思潮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以创新思维舍弃二元对立固有观念,坚持反对霸权主义,构建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外交模式;以底线思维作为国防政策的基础,精兵强军,捍卫领土主权完整。邓小平构建国家安全战略所依循的以上四种思维是其国家安全战略思维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 标签: 邓小平 国家安全 战略思维 时代价值
  • 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邓小平根基于和平、立足于大局、着眼于互利,提出了处理中国周边争端问题战略性思维的战略构想,其中'主权属我'是根本前提,'和平协商,合理解决'是第一原则,'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第二原则。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当时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所面临的领土领海争端,在多年来的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效,也积累了众多的经验。中国在解决与周边国家间领土领海争端中,和平协商是重要方式,合作共赢是重要理念,'不惹事,不怕事'是重要原则。伴随中国实力的增长,周边有些国家以'国强必霸'的传统思维将中国视为发展威胁,使我国的周边关系中出现了个别国家阻挠'和平协商'、排斥中国'共同开发'、扩大和强化非法占有有争议领土控制权等新的问题和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仍然要坚持以邓小平处理周边争端的战略构想为指导,坚持'主权属我',强化主权行为;推进和平协商,治理合理解决;尽量以'共同开发'推动'搁置争议'的实现。

  • 标签: 邓小平 周边争端 主权属我 和平协商 合理解决
  • 简介:目前理论界有部分人对邓小平超前的、具有预见性的论断可能存在认识和理论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重'坚持改革开放'、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的改革开放要实事求是、全面系统地学习研究和准确恰当地理解贯彻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关于公有制经济发展、收入分配和农业'第二个飞跃'的判断,找准时机,适时推行三大战略转变。一是不同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变,要实行重视国有经济的新战略,使其总量扩大、比重提高,其基本任务是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切实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二是收入分配的战略转变,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战略转向多措并举缩减贫富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战略;三是进行农业'第二个飞跃'的战略转变,实行农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集体规模经营,建立一种既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又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业集体经营方式。三大战略转变中,不同所有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是关键,是实现收入分配战略和农业'第二个飞跃'的基础。

  • 标签: 全面准确理解邓小平理论 不同所有制经济发展战略 收入分配战略 农村“第二个飞跃”战略
  • 简介: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外一些政要、学者、媒体反响强烈,纷纷对“一带一路”战略发表看法,赞扬、支持、期待者有之;曲解、误读、甚至敌意者亦有之。及时、充分地了解这些看法,对于实施和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国外政要学者媒体 “一带一路”战略 述评
  • 简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应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事业现实问题的总体规划,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意识。对包括陷阱问题导向、根本问题导向、短板问题导向和利益问题导向在内的要素进行深入解读,不仅将为有针对性地推动改革、完善政策提供参照,而且有助于加深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思路的准确把握,进而为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升华创造条件。

  • 标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问题导向 辩证法
  • 简介: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革命胜利后如何进行经济建设的战略构想,其基本内容是:在革命中建设、以工业为重心、限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构想就其基本原则而言,与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设想一致,但其政治指向性已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命运。

  • 标签: 毛泽东 经济建设 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以后,邓小平开始思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设想,并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为框架,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布局的思想。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 总体设计
  • 简介: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导,要以创新的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协调的理念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绿色的理念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开放的理念奉行互利共赢的发展战略,共享的理念着力打造全体人民的民生幸福。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要以创新的理念形成破解改革难题的新举措,协调的理念推进改革各项举措的系统性、整体性,绿色的理念疏通改革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开放的理念营造透明、公正的改革氛围,共享的理念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和民生工程。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要以创新的理念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协调的理念营造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的法治保障,绿色的理念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开放的理念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共享的理念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石,要以创新的理念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协调的理念处理好党的建设与党的领导的关系,绿色的理念推动党内形成健康有序、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开放的理念吸取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共享的理念保障党内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

  • 标签: 五大发展理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邓小平城市治理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西南局把城市治理作为治理大西南的重大任务。基于城市治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邓小平确立了城市治理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在积极巩固城市政权的基础上推进城市政治治理;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加速城市经济治理;在服从于政治任务的大局中进行城市文化治理;协调各方改善民生为重点开展社会治理;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城市治理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城市治理思想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即:围绕城市治理的中心工作全盘考虑问题;将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创造性融合开展城市治理;依靠和团结不同社会力量协同推进城市治理;以制度建设作为城市治理的基础性战略举措;将提高干部素质作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条件。

  • 标签: 邓小平 城市治理思想 主政西南 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