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国家治理体制是与治国理政直接关联的国家制度体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制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治理体制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巩固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实现新突破的保障。现代化国家治理体制具有适应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和规范性等特点,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制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此,必须坚持四大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内推进;坚持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

  • 标签: 习近平 国家治理体制 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基于个性与共性、部分与整体及认同'排他性'审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着对立冲突性。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迅猛推进的当代,这种对立冲突愈演愈烈,引发了广泛的认同危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建构存在三种不同取向,其中和谐取向实现对同质、多元取向的超越与扬弃,具有充分合理性。族际经济发展和谐、族际政治生活和谐、族际文化关系和谐和族际社会福利和谐等,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关系建构取向的基本向度。

  • 标签: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和谐关系 建构取向
  • 简介:不少学者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就国家这一论题进行系统分析,其国家观是含糊的。通过研究不难看出马克思的国家观是清晰的,其国家观即是唯物主义的阶级国家观,基于唯物主义和阶级立场思考国家使得马克思明显地迥异于其他现代思想家,是马克思的特色和价值所在。

  • 标签: 马克思 唯物主义 阶级 国家观
  • 简介:在历史转折关头,邓小平不失时机地提出并坚决推进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并在最终实现转移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他主持的1975年整顿是突破"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尝试和预演,为后来转移的实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1977年复出后率先提出"纲"的转移,支持并引导按劳分配等问题讨论,倡导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日益成为全党关注的重点,这是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先声;他1978年9月在东北视察时率先提出要结束揭批"四人帮"运动,进而在中国工会九大上提出要开始"新的战斗任务",明确提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任务;在他的建议下,讨论工作着重点转移问题成为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的第一个议题,并在会上形成普遍共识,进而他在历史转折关头倡导团结一致向前看,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发挥了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仍是解决当今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 标签: 邓小平 党和国家 工作重点转移
  • 简介:基于创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列宁科学地提出了一整套国家理论。列宁根据俄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重新论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本质和消亡的理论。列宁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历史考察,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片面性,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列宁创造性地回答了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如何实现统一的问题,科学阐释了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的历史任务。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新政权的主要任务不是加强专政和暴力,而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 标签: 列宁 国家 社会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梳理和研究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一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战略的重大意义;二要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自信,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三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把握时代脉搏,集聚创新人才,全面实现创新驱动战略。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突出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高度的创新自信,这一深入完整的科技创新思想为走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标签: 习近平 科技创新 创新驱动 第一动力源
  • 简介:马克思早期需要解决自由的普遍化和现实化两大问题。从"博士论文"(1)阶段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阶段,马克思研究自由问题的路径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在研究重心从"自我意识"哲学过渡到"国家与法的现实关系"上。其理论原因在于马克思不断深入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研究;其现实原因在于,马克思在参与编辑《莱茵报》期间,开始关注现实的政治关系、经济利益关系,在现实关系中考察主体和共同体的关系问题。但是,这一阶段的马克思尚未彻底完成从一般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 标签: 马克思早期思想 自由 自我意识 国家与法 现实维度
  • 简介:本文依据多阶段分层方法抽取了10省市的1500名公民为调查对象,在2011-2014年年初持续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考察公民国家认同感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民的国家认同感总体较高,但存在弱化倾向。其中年收入3万元以下、受过中等教育、职业为工人、农民等中下阶层人员的国家认同感显著高于年收入8—10万元、受过高等教育、职业为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等中上阶层人员。回归分析发现,改革开放成效评价正向影响公民国家认同感;教育机会公平感、司法公平感对国家认同感均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力不持续,表现出优势等级特征。这一结果表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公民利益需求、公平需求满足对国家认同的复杂影响机制。

  • 标签: 国家认同感 发展现状 影响因素 跟踪调查
  • 简介:自1956年至2016年间,毛泽东在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时发表了重要文章;周恩来、彭真、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120周年、130周年、140周年、150周年纪念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些文章和讲话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先生的真诚敬仰、高度评价和对其伟大事业的继承与发展。了解和研究这一方面的情况,有助于我们为争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接续前行。

  • 标签: 纪念 孙中山先生 诞辰 党和国家领导人 重要文章和讲话
  • 简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成熟之作,提出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科学论断。这一思想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60年后的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梳理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现实依据、科学内涵及原则方法,探讨新中国成立后"建设语境"下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变迁,分析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对我国新时期建设的启示。

  • 标签: 建设语境 人民内部矛盾 国家政治生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