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基于近年来成为舆论热点的“短命公共政策”为案例的研究,聚焦政策环境、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督与评估等公共政策流程的每一环节,对导致政策失败的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可以构建出“政策失败成因分析框架”。政策环境中的压力型体制和政治锦标赛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选择性执行和基层共谋是导致政策失败的环境因素,政策制定和政策监督环节的制度疏漏是导致政策失败的制度因素。在现有政策环境下,推行循证决策、落实政策审计可作为优化公共政策质量、降低政策失败概率的可行路径

  • 标签: 政策失败 循证决策 政策审计
  • 简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关键期、决胜期,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现实,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显著提高文化整体实力;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的治理,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努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 标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位一体 中国梦
  • 简介:异化消费的盛行隐含着时代的意识和社会的因素,其生成逻辑以劳动异化为分析起点,需求异化为中介,最终导致异化消费,以至于当下社会日渐依赖用商品及消费来表达一切,造成人们生活意义的空场以及生存的焦虑。其消解路径就在于从消除异化劳动开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下,用"更多并不意味着更好"和"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这两条路径对异化消费进行消解,不失为可探讨之策。

  • 标签: 异化消费 生成逻辑 消解路径
  • 简介:民生问题既是关乎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现实问题,也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不断保障民众生态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需要,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必须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优化“五位一体”布局,将生态民生建设置于突出位置。要大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筑牢生态民生建设的制度保障。要积极培育生态文明意识,营造生态民生建设的良好氛围。

  • 标签: 生态民生 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
  • 简介:谷文昌精神发祥于东山,至今已有50多年,它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谷文昌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去思考。诠释谷文昌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探索践行谷文昌精神路径,意义重大。

  • 标签: 谷文昌精神 时代价值 践行路径
  • 简介:系统思维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与实践中应有的现代思维,是回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困境、破解实效性的关键所在,是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性发展的客观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的系统思维理路,不仅体现在以系统思维认识、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体现在以系统的方法来革新、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系统的最佳效能。

  • 标签: 系统思维 内涵 方法 优化
  • 简介:针对党内监督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若干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遵循"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的改革理念,以坚持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始终把党委监督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纪委作为党内专责监督机构的执纪监督问责职能,协调推进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高度创造了条件和基础。在落实党内监督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准确认识和把握党内监督在形成和演变中的两种关系;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必须以更为宽广的视角评价党内监督成效。

  • 标签: 党的十八大 党内监督 全面从严治党
  • 简介:从感性和理性的关系出发,可以为阐释20世纪以来历史意识的思想变迁提供一种路径。赫勒努力将感性叙事和理性分析结合一起,把人类历史意识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表现出明确的情感色彩和价值关怀。在阐述赫勒意识思想的特质时,应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经由卢卡奇历史辩证法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三者各自的理论特色脱颖而出,赫勒对马克思的误解和批评也能得到有力的回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把握历史理性的同时,始终关注感性的生活经验,所以在强调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丝毫没有忽视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因素。

  • 标签: 历史意识 赫勒 马克思 卢卡奇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属于专业课,它更多地强调"体悟意会",为此要提升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就需要在改进中加强,实现由宏大叙事向依事说理转向,讲好故事、说清道理、坚守信仰。在教学实践中,借鉴教育叙事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叙说经典故事,还原经典人物的生活场景;通过叙说历史故事,增强理论的厚重感;通过叙说现实故事,加深学生的现场感;通过叙说身边故事,实现小人物的大感动。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坐得下、听得进、学得好、用得上,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

  • 标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叙事 路径
  • 简介:资本主义社会的“分离”不仅体现在劳动与资本之间,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如何弥合这种分离,约翰·霍洛威在区分了“固化的拜物教”与“过程的拜物教”的基础上,批判了立足于前者,必然只能陷入“劳作与劳动结果分离”这一封闭的同一化运动之中。依此思考的前提是,将资本主义理解为稳定的、强化的、“已经完成了”的事实,革命因而被导向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如果将拜物教理解为一个持续的斗争过程,那么,解放便是“裂缝斗争”,是资本对劳动、无产者身份对个人的同一化过程的反向运动,进而,主体不断否定工人阶级的身份,革命便从针对“资本”转向“自我的解放”。

  • 标签: 拜物教 过程 政治理念
  • 简介:面对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化的新特点,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多路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与企业中党的建设、企业文化、政治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及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工作有机结合,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 标签: 国有企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
  • 简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努力构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路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主要包括组建宣传网络,建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话语路径;创作、改编电影戏曲作品,建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文艺路径;翻译出版经典著作,建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文本路径;运用大众传媒,建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媒体路径。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路径建构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现实启示: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者队伍建设;借助大众文艺表达方式宣传思想理论;加快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出版和通俗理论读物的发行;推进传统与新型传播媒介的深度融合。

  • 标签: 新中国成立初期 马克思主义 传播 路径建构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当代中国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的重大政治命题。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三个基本要素。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理念,不能把人民当家作主和坚持党的领导对立起来,也不能把依法治国和坚持党的领导对立起来。三者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依托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路径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形势下推进中国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的基本路径,集中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更加注重,一个突出"和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三个统一起来"和"四个善于"的战略部署中。"党主法治",即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模式,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法治国家建设的新模式,也是符合目前中国国情和中国政治传统的一种中国式法治模式,是今天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唯一可行的模式。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核心理念 推进路径
  • 简介:马克思早期需要解决自由的普遍化和现实化两大问题。从"博士论文"(1)阶段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阶段,马克思研究自由问题的路径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在研究重心从"自我意识"哲学过渡到"国家与法的现实关系"上。其理论原因在于马克思不断深入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研究;其现实原因在于,马克思在参与编辑《莱茵报》期间,开始关注现实的政治关系、经济利益关系,在现实关系中考察主体和共同体的关系问题。但是,这一阶段的马克思尚未彻底完成从一般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 标签: 马克思早期思想 自由 自我意识 国家与法 现实维度
  • 简介:教育问题是关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因而在思想史上有很多思想家在哲学层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从机械唯物论和人本学唯物主义出发,得出教育和环境对人起决定作用的结论。马克思剖析了这种唯物主义在人和环境、人和教育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批判了教育万能论,从阶级性和实践性两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实践教育观,开启了教育哲学新范式,对重新审视当今教育困境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标签: 教育万能论 环境决定论 马克思教育哲学 革命的实践
  • 简介:提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及其培养目标决定的;特殊地说,是提升中国未来承担更大国际责任所需要大规模人才的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弥补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各自存在的薄弱环节、特别是两者的教育教学理念上存在反差的需要。两者'同向同行'的可能性,从根本上说,是不存在'价值中立'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而言,主动建构两者'同向同行'的可行路径,一是把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切入点,以找到两者'同向同行'的契合点;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互动,以共同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发挥'协同效应'。

  • 标签: 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 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