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论是间被当作与实体同等的甚至更为基础的问题来探讨的学问。中国传统中同样重视"间"的特性,同时它是与西方传统本体论不同的间论的哲学路线。对间概念的缘起及其含义、间论的研究范围、基本问题和思考模式及其哲学意义进行了规定和探讨,有望为间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 标签: 间性 间性论 中国传统 西方传统 本体论
  • 简介:信息的基本特点是必须依赖于载体而存在,这种依赖在本体论意义上是随附于载体上,其基本理由有三点:第一,两个物理载体的属性如果存在着物理意义上的不可分辨,那么载体之上随附的信息也是不可分辨的;第二,信息与载体之间具有典型的不对称;第三,从不可分辨和不对称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信息具有多重实现现象。信息随附特征的哲学意义在于揭示了,信息在本体论意义上是一种随附存在,在认识论意义上它是随附于科学。

  • 标签: 信息 随附性 载体 信息哲学
  • 简介:《时间与存在》第一部分基于胡塞尔晚期的时间现象学手稿对感知与想象的关系、原自我与原非我的关系以及睡眠、死亡等问题作出了细致的现象学分析,其中时间意识的"视差现象"为解决胡塞尔自我概念的难题提供了依据,而原非我的概念则为解释康德先验图型论的困难打开了新思路。第二部分则借助新的方式比较"此在"与"自我"、"存在"与"意识",为重新理解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二人思想的关系与差异提供了批判的视角,指出海德格尔的许多关键思路在胡塞尔那里早已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眼于《时间与存在》的论题,对关于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关于早期海德格尔对时间的理解与其整个现象学思路之间关系等问题还可以展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时间与存在》 胡塞尔 海德格尔 现象学
  • 简介:陈康与刘述先半个世纪之前关于性质如何结合成个体事物的争论,对于我们今天探讨事物的个体性与同一仍有启发意义,但是陈康的论述也存在着若干问题。他把"许多性质如何结合成一个个体"的问题等同于"一个个体如何是一个个体"的问题和个体的同一性问题,并把对象的同一混同于自我的同一,这使他未能提出解决事物的个体性与同一的方案。纵观西方哲学史,无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英国经验主义,还是康德式的理性主义,都在这个问题上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但是詹姆斯的思想流学说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示了一条可能的路径。

  • 标签: 性质 个体性 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 对象同一性
  • 简介:朗基诺的文章《重新认识证据和不完全决定性》成功地展示了建立在证据相关上的对不完全决定性的解释(UER)的重要,而这种解释要求我们在理解科学客观时引入对科学实践中的社会维度的考虑。这篇文章的基本进路是正确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方面,建立在经验等值上的对不充分的传统解释(UEE),并不一定要为科学实在论进行辩护。另一方面,朗基诺对社会维度的理解似乎过于狭隘,也过于乐观。

  • 标签: 海伦·朗基诺 不完全决定性 经验等值性 证据相关性 科学实践中的社会性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