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跨文化交流被理解为在跨文化语境中交谈与清楚表达能力。它所指情形是,说话者与倾听者虽然没有共同话语体系,但会有相互交往和理解空间去交谈或倾听。因此,跨文化交流就是在这些情况下使交流得以可能那些条件。

  • 标签: 文学交流 文化论 跨文化交流 价值 诠释 跨文化语境
  • 简介:穷理并非一般意义上把一切道理穷尽,而是追索理后之理,以求追索到众理所归原理;实践哲学还是哲学一部分,中止说理不是实践哲学要求;没有不同寻常之见称不上哲学家,但身为哲学家,他须把这些洞见连回寻常之理,这本身并非寻常无奇之事。这种论证充满了创造性。

  • 标签: 理性 实践 连回常理
  • 简介: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这两种理论之间关系可以从一个特定角度,即社会—历史研究中批判境域予以考察,这样,它们之间一脉相承核心观点就容易分析和梳理出来,并可以得到集中讨论。批判因素在黑格尔哲学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与历史和终结二者须臾不可分离,互为条件,但它们彼此之间却包含了无可消解矛盾。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中有价值部分主要在于批判因素,而它有关未来历史构成性内容却失之于草率。由于批判与构成这两个维度之间抵牾,现代社会批判理论陷于认同其所批判社会基本原则困境,它自身正当性因此需要重新证明。

  • 标签: 社会—历史批判 阶级理想 社会坚硬的事实
  • 简介:摹状词和名称指称功能是密切相关,并且对语境有着严重依赖性。语境分为世界语境、认同语境和交流语境。在世界语境中,摹状词和名称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谓功能。在认同语境中,一个名称通过开放簇摹状词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示功能。指谓和指示统称为“指称”,指称是主词功能。在交流语境中。摹状词和名称一般是直接指称对象,因而具有指示功能;但在两种特殊情况下具有归属功能,而归属功能本质上是谓词功能。开放簇摹状词不具有描述功能,而是展开为因果历史链条,为名称直接指称对象提供一个具体动态语境即认同语境。世界语境则是较为抽象静态语境。交流语境在本质是一种实指语境。相对于不同语境,名称和摹状词分别体现出不同功能。

  • 标签: 名称 摹状词 指称 因果历史链条 语境
  • 简介:科学活动本身既包括“表征”(representing),也包括“介入”(interven—ing),介入活动是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最为重要和主要部分,而介入性活动及其成果在科学哲学研究上很少得到体现。以往科学哲学太过注重表征研究,而忽略了介入研究。这被科学实践哲学准确地称为“理论优位”(theory—dominance)倾向。表征是科学知识传承和交流系统重要属性,表征及其结果——表象(representation)也是科学知识呈现形态基本特征和方式,介入是科学实践重要特性,两者对于科学活动都是重要特征,是科学活动不可或缺两个方面。科学哲学不应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我们反对表征主义(representationalism),主要是反对“理论优位”倾向,希望纠正这种扭曲了科学形象,忽视科学实践科学哲学研究趋向。

  • 标签: 表征 介入 科学实践 科学哲学
  • 简介:自奥义书时期之后,吠檀多哲学到了乔荼波陀和商羯罗那里发展至高峰。但真正把吠檀多哲学传播到西方世界,当首推19世纪圣人维韦卡南达。吠檀多哲学与一切伟大哲学一样,都需要追问存在,需要回答宇宙与自然本源以及意义问题。考察维韦卡南达哲学中宇宙论,可以构成诠释吠檀多哲学中“摩耶”理论一条途径。

  • 标签: 吠檀多 宇宙 摩耶 瑜伽
  • 简介:俞吾金教授新著《实践与自由》和他整个实践哲学研究体现了实践哲学根本旨趣——爱智慧与爱自由。“文革”后,中国学界对实践理解经过了四个演进环节,分别由四位学者所代表:艾思奇——把实践规定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把自由规定为对必然性自觉服从;李泽厚——提出了实践哲学主—客体框架;高清海——用实践观点超越“唯物—唯心”哲学范式:俞吾金——以揭示实践自由本质为己任。俞教授把康德看作通向马克思桥梁.通过阐发康德对“遵循自然概念实践”与“遵循自由概念实践”区分.把马克思实践概念与本体意义自由关联起来,为中国社会未竞启蒙事业和政治自由揭示了一种最具合法性理论根据。在相关实践课题和思想资源长期被各种意识形态教条和学术行话所层层遮蔽情况下,俞教授坚持不懈地为实践自由而思想,显示了一位哲人睿智、良知和勇气。

  • 标签: 俞吾金 实践哲学 《实践与自由》 实践 自由
  • 简介:宗教语言问题实质是“上帝”概念如何被“人”所赋义问题。以艾耶尔为代表逻辑实证主义者坚持“经验指称”赋义方式,认为“上帝”概念不符合基于经验事实“可证实性原则”,故必须被拒斥;而普兰丁格则认为,“上帝”概念赋义应当始于人“信任”情感,只要相信者拥有这份信任情感,则“上帝”概念对他来说就是实在、有意义,这是一种“情感赋义”谈论方式。二者区别在于谈论宗教语言出发点不同:“经验指称”起点是人经验。而“情感赋义”则始于人情感。不同出发点引导了人对“上帝”不同理解过程。

  • 标签: 宗教语言 上帝概念 经验指称 情感赋义
  • 简介:在中国哲学领域,杨国荣已然确立自己作为卓越学者地位。另一方面,他对西方哲学熟稔与把握常令我们这些以西方哲学研究为主业者汗颜。在中西哲学两种传统方面所拥有的坚实功底为其从事哲学比较提供了独特视角。他最近著作《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形上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即是一本比较哲学杰作。

  • 标签: 形上学 形而上 杨国荣 学时 西方哲学研究 人民出版社
  • 简介:自从西学东渐、西方传统逻辑传人中国以来,中国学术界一直存在中国古代有无逻辑疑问。随着中国逻辑史研究全面深入地展开,中国古代无逻辑声音也同时放大。近年来,程仲棠教授相继发文最后集结成书《“中国古代逻辑学”解构》,

  • 标签: 中国学术界 逻辑史研究 教授 西学东渐 传统逻辑 古代
  • 简介:安东尼·朗(AnthonyA.Long),1937年8月生于英格兰曼彻斯特,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典学教授,埃尔文·斯通(IrvingStone)文学讲席教授,哲学系和古典学系兼职教授。朗是目前国际上最知名古典哲学专家之一,曾在新西兰、英国、美国多所大学任教,他已经活跃在古典哲学和文学研究领域五十余载,积累了极其丰硕研究成果,

  • 标签: 古典哲学 安东尼 百科全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专访 兼职教授
  • 简介:近代物理学是随着实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的确立而发展起来。物理实在论经历了机械实在论、经典实在论和量子实在论三个发展阶段。关于物理学实在问题讨论是由微观粒子不可观察性、量子力学概率性、非定域性等特征引起,并不等同于数学世界是否实在问题。科学是哲学一科学继承者,但不是哲学“终结者”,而是哲学“改造者”与“推动者”。我们在讨论物理学实在问题时,应该区分出三个不同层次实在:自在实在、对象性实在和理论实在。物理学理论是在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过程中完成,是对自在实在模拟,是在谈论实在和理解实在,而不是在描述实在。这是一种语境论实在观。

  • 标签: 经典实在论 量子实在论 理论实在 谈论实在
  • 简介:如何在新视阈中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这是当今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问题。十多年来,俞吾金教授在“重新理解马克思”口号下,从不同视角出发对马克思哲学做出了不同诠释。要言之,他试图超越马克思哲学传统阐释路线,沿着“物、价值、时间和自由”经济哲学路径,重新诠释马克思哲学,对马克思哲学体系提出了新构想。那么,“重新理解马克思”意味着什么?“重新理解马克思”目的是什么?“重新理解马克思”关键问题何在?经过“重新理解”“马克思”以何种新形象示人?被“重新理解”“马克思”是否符合马克思原意?是否是一个“真正马克思”?本文试图围绕着上述问题对俞吾金教授在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方面的学术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并阐发个人看法。

  • 标签: 重新理解马克思 俞吾金视阈 马克思哲学
  • 简介:哲学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问题基础性、学科自觉性和方法独特性。反思平衡、概念分析和先验论证是哲学研究基本方法。凭借这些方法,针对“科学是什么?”问题,方可分析三种典型科学模式基本构成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揭示这些科学模式得以可能成立先在解释性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哲学科学常识》一书中涉及哲学与科学之间关系论述提出了若干评论性、商榷性见解。

  • 标签: 反思平衡 概念分析 先验论证 科学模式
  • 简介:哈佛大学档案馆收藏有哈佛哲学系教授霍金(williamErnestHock—ing)与陆定一、潘梓年、金岳霖几则通信。这些通信揭示出,在“双百”方针出台后,中国哲学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唯心主义宣传自由、唯心主义课程设置和唯心主义含义界定等问题,不仅在国内哲学界得到讨论,而且引起了一些国外哲学家注意。从这些通信中可以看出,即使在意识形态对峙国际环境下,哲学家之间跨国交流还是可以取得一些共识——例如,霍金对于陆定一所说“百家争鸣”原则持认可态度。霍金和潘梓年、金岳霖就不同哲学立场之间达成互相理解可能性保持开放态度。当然,双方在书信交流中存在一些隔阂.对于一些哲学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理论探讨。虽然有这些不足,但他们通信开启了20世纪50年代中关哲学家之间一个民间交流渠道,这对于促进世界范围内哲学发展和世界和平是有贡献

  • 标签: “双百”方针 唯心主义 哲学交流
  • 简介:陈嘉映《说理》一书主题是“说说理之理”,而不是一般意义上“说理”。“说理之理”有什么内涵,“说理之理”为什么值得论说,可以通过对西方哲学从reason(理性)经过rationalit、,(合理)到reasonableness(讲理)思想演化过程考察得到理解。把理性(reason)不仅理解为合理(rationality),而且理解为讲理(reasonableness).有助于克服当代哲学中理性独断主义和理性虚无主义非此即彼。当代西方哲学家从不同角度论述讲理(reasonableness),与梁漱溟先生进行中西比较时所说中国文化“理性”,很值得做一深入比较。

  • 标签: 理性 合理 讲理 梁漱溟 哈贝马斯 罗尔斯
  • 简介:陈嘉映《说理》(2011)一书出版,使我们可以隐约一窥其念兹在兹“theBook”大致轮廓。此书与其《哲学科学常识》(2007)一起,摊开了一种哲学观。陈氏哲学观要义可概括如下:消极地说,哲学不是实证科学(广义物理学),也不是语言学;积极地说。哲学致力于经验反省和概念考察,是一门通过穷理而达乎道学问。这种哲学观形成,得力于他对西方思想史上两个重大关节深入研究,它们是:17世纪“科学革命”和20世纪哲学语言转向。为了推进思想、促进对话.我们在该哲学观所展开义理脉络中,对整体性概念和形而上学地位问题作了生发性讨论。

  • 标签: 哲学观 科学革命 语言转向
  • 简介:《掌中论》和《取因假设论》是陈那前因明时期理论探索阶段两部重要著作,体现了陈那有关认知对象思想早期发展。陈那在《掌中论》中引入了“假设”概念,并在《取因假设论》中详尽剖析了“假设”本性。在后一著作中,“假设”被认为只有在它与其他假设关联中才可言说。这已蕴含了陈那晚期“他者之排除”反建构意义理论。但由于阿毗达磨佛教影响,此时陈那尚未走出假实之辨理论模式,尚未提出自相、共相截然两分。此外,陈那《观总相论颂》首次以“不相离性”来概括语词与其对象之间关系,因此,可将它写作确定为《正理门论》和《集量论》之间。通过梳理陈那前因明时期著作和思想发展,就能说明陈那后来建立因明一量论体系采取了一种反建构立场。正是这一思想立场,使佛教因明一量论有别于以往佛教哲学,成为一个独立、全新传统,并促成了中晚期佛教哲学“知识论转向”。

  • 标签: 取因假设 陈那 他者之排除 阿毗达磨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