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2 个结果
  • 简介:学术界阐释老子自然观念时出现了同义反复和循环定义等逻辑问题.这源于自然意蕴缺乏深入地批判和反思.只是把自然当作形容词或抽象名词去分析。《道德经》中自然个发展变化概念,自然起点和归宿都是人及其社会.因此自然个富含人文概念。主要体现在:自然在其历史起点上人类早期文明所形成无为生活状态描绘,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道”,成为万物本源以及万物按照无为原则生存与运行规律。如果把“道”作为真理的话,自然则是指引“道”生成、运行、发展绝对真理。作为绝对真理自然在其外化和现“象”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伦理阶段,它保持着素朴本体世界真理本性.指引着价值世界和生活世界运行,使人类社会成为个共同体;自然在教化阶段.本体世界“道”异化为“德”与“不德”,失去了最高指引功能,导致价值世界失去规范和生活世界失去秩序;自然道德阶段,本体世界回复其至善指引作用、引导价值世界和生活世界向“玄德”乃至向自然之道回归、最终这到“道”、“德”与自然和谐。

  • 标签: 自然 现“象”
  • 简介:信息哲学新近发展为人格同研究提供了种全新信息研究路径。"柏拉图与战车问题"中,通过柏拉图著名战车隐喻引入了个特定问题,自我本质在其中被视为种多行动者信息系统:是什么将自我保持为个整全和体?"自我学及其两个分支"和"作为共时个性化自我学"中,通过自我理论两个分支(个关注作为实体之自我个性化,另个关注此种实体认同)描述,预设了种信息进路,以辩护那种认为自我个性化逻辑地先于其认同观点,同时又表明此种个性化能在信息术语中得以展现。进而在"种调和假设:三膜模型"中,提供了种自我信息个性化理论,它建基于体三分模型上,且有助于解决战车问题。这理论,"作为自我之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中被用于展示信息通讯技术如何可能被诠释为自我之技术"实现逻辑"中,通过"实现"(亚里士多德发现)概念引入,支持了种极为斯宾诺莎式观点,即据其而言,以信息结构实在论视角,自我被视为信息结构发展最终阶段。最后"结论:从自我学到自我生态学"。

  • 标签: 自创生 信息哲学 人格同一性 自我
  • 简介:海德格尔关于being讨论.从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们关于这个概念看法出发。这些讨论既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相关论述.也有助于我们把握being这个概念意义和历史。但是,由于中译文把它翻译为“存在”,结果使我们字面上就有许多无法理解地方。经过把它修正为“”.则可以消除这些问题。翻译问题,归根结底理解问题。与being相关,对照两种不同理解,我们可以获得海德格尔思想些新认识。以此为例,我们可以认识到:应该把being翻译为“”,而不应该翻译为“存在”;“翻译和理解,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不定就是逻辑理解;关于“理解和认识,尽管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主要而且首先是从语言方面得到,即从being这个词日常用法和通常使用方式得到

  • 标签: 系词 存在
  • 简介:图灵著名“通用机”属性长期以来支撑着关于认知本质功能主义直觉。克里斯·伊利亚史密斯认为,可多样实现标准功能主义论证有个逻辑问题。这些论证实质上都依赖于图灵计算强有力洞察。处理了批评种可能答复之后,克里斯·伊利亚史密斯进步论证了功能主义不是理解什么具有心灵有效途径。特别是他证明了区别执行和功能时所涉及难题会使可多样实现无法检验,难以提供新信息。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图灵机在心灵哲学中作用还需重新考虑。

  • 标签: 图灵机 功能主义 可多样实现性 计算的等价 心灵哲学 柯尔莫哥洛夫
  • 简介:本体论关于普遍存在哲学。西方哲学史上存在三条本体论研究路径,我们不应当用其中某条研究路径去排斥或否定其他研究路径。本体论包括本原论,但不能归结为本原论,因为,要确定世界本原,必须以判明有哪些存在领域为前提,所以,存在领域分割方式才是哲学最高范式。西方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哲学都具有自然哲学性质,自然哲学也有其本体论层次,唯物主义本体论学说也经历了个不断自我超越发展历程。解决存在领域划分问题时,语言逻辑分析方法具有很大局限性,我们还有必要在逻辑结论和现实世界可能领域之间进行对应分析。信息和载体(信息和物质)具有内在融合、相互生成和相互规定不可分离性关系。

  • 标签: 信息 本体论 存在 自然哲学 载体
  • 简介:摘要:大卫像与大理石以及心与身之间关系问题上,传统观点不是陷入同论,就是沦落为某种形式二元论。物质构成范畴作为种“非同”关系,有望走出条非还原物理主义路线。方面,根据模态论证,被构成事物不是必然地同于构成它事物,在被构成事物本质上,构成观坚持了外在主义。另方面,具有构成关系两个事物,通过“双向”借入或派生,能够彼此共享模态属性以外绝大部分属性,故不是二元分离而是相互统。物质构成作为种新哲学范畴有重要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意义。

  • 标签: 物质构成 同一 分离 统一 借来的属性
  • 简介:在当代英美道德哲学领域,"友谊"各大流派哲学家都关注问题。当代学界普遍认同真正友谊是以对方自身为目的,因对方自身之故爱对方。既然友谊本质利他,人为何要在他人而非自己身上投入呢?这问题在当代英美哲学界被表达为友谊"正当"问题。当代主流学界试图以"价值"回应该问题,但是却陷入无法自圆其说悖论当中,价值论根本问题在于其哲学预设本身。以托马斯·阿奎那友谊理论为依据,托马斯主义以友谊活动本身道德性为友谊正名,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比"价值论"更有说服力。由此,在当下重温阿奎那友谊理论,当代学界探讨友谊"正当"具有不容忽视意义。

  • 标签: 友谊 正当性 价值论 阿奎那 托马斯主义
  • 简介:根据种实践规则观,功利原则不能用于辩护特定制度之下具体行动。将功利原则直接应用于制度本身,提供了种看起来更为合理功利主义版本,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免于批判考察。制度功利主义有两幅面孔,制度选择决策程序,另评价制度是否正义标准。相应地,它有两种证明方式,分别是诉诸个人理性选择类比和诉诸道德平等论证。通过梳理罗尔斯和金里卡等人讨论,可以看出这两种证明都存在问题。

  • 标签: 制度功利主义 决策方式 正义标准
  • 简介:瓦雷拉"神经现象学"应对意识"难问题"中最为系统且最具影响力研究方案之。他思想在当代意识自然化和查尔默斯提出意识"难问题"影响提出来。这思想提出有其涉身动力学科学基础和"中道认识论"哲学基础。它以意识体验不可还原性为出发点,把胡塞尔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统起来,采取了意识人称数据和第三人称数据之间互惠关联和约束方法论来解决意识"难问题"。瓦雷拉思想具有积极理论意义,也存在着现有的问题。

  • 标签: 弗朗西斯科·瓦雷拉 意识经验 意识难题 神经现象学 方法论
  • 简介:2012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诞辰90周及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结构》出版50周。在这里,为了表达这位20世纪最伟大科学哲学家敬意,全世界范围内科学哲学家以不同形式组织了系列纪念库恩学术活动。虽然,《科学革命结构》主旨要对科学发展过程给予说明,但是,“范式”作为库恩理论代名词,已经历史学、哲学、文学乃至其他社会科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伴随着库恩影响力逐步扩大,库恩批评也纷至沓来:例如,“范式”概念用法含混不清、范式理论种相对主义、库恩否认科学真理存在……那么,究竟是范式理论本身存在缺陷,还是世人库恩思想存在偏见?

  • 标签: 库恩理论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哲学家 专访 教授 “范式”
  • 简介:陈康与刘述先半个世纪之前关于性质如何结合成个体事物争论,对于我们今天探讨事物个体性与同仍有启发意义,但是陈康论述也存在着若干问题。他把"许多性质如何结合成个个体"问题等同于"个个体如何个个体"问题和个体性问题,并把对象混同于自我,这使他未能提出解决事物个体性与同方案。纵观西方哲学史,无论亚里士多德哲学、英国经验主义,还是康德式理性主义,都在这个问题上陷入难以摆脱困境。但是詹姆斯思想流学说为这个问题解决提示了条可能路径。

  • 标签: 性质 个体性 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 对象同一性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国经历了个“中国化”过程。时至今日.这过程仍在延续之中。反思历史经验。实践与科学高度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取得成功必由之路。开拓创新,沿着成功之路继续前进,构建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我国哲学工作者光荣使命。

  • 标签: 实践性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 简介:关于名称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之间"战争"已经持续了30多年。种新名称理论——社会历史因果描述论(SHCD)基于下述语言观:语言社会,约定俗成和有生命。SHCD由下面6个论题组成:(1)名称与对象关系始于广义初始命名仪式。(2)关于名称因果历史链条上,所传递首先是并且主要是关于名称所指对象描述信息。(3)被个语言共同体所认可那些描述信息集合构成了名称意义。(4)相对于认知者实践需要,作为名称意义描述集合中可以排出某种优先序:某些描述比其他描述更占有中心地位。(5)名称都有所指,但名称所指不定都是物理个体,也包括抽象对象、虚构对象和内涵对象。(6)若考虑到说话者意向、特定话语背景条件以及相关知识网络等因素,由名称意义甚至部分意义也可以确定名称所指。SHCD简单回应了克里普克描述论那些批评以及其他些逻辑疑难。SHCD与克里普克名称理论分歧和对立,实际上源自两者语言观上更为根本分歧和对立。

  • 标签: 语言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历史性 社会历史的因果描述论 克里普克 认知论证 语义论证 模态论证
  • 简介:“先验-偶然知识”克里普克研究指称理论时做出个引人注目的认识论断言.“标准米”“海王星”与“朱利叶斯”与三大指称理论密切相关经典案例.断言与案例合法性问题共同构成当代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热点与难点.指称与指称对象区分个新颖方法论,借助它不仅可以澄清三大经典案例合法论争中混淆与错解,而且可以为先验-偶然知识何以可能提供个新研究视角.

  • 标签: 指称固定 先验 从物-知识 指称 指称对象 偶然
  • 简介: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章中列出了三条道德理性知识原理:(1)你行动准则要出于义务而不仅仅符合义务;(2)出于义务行动道德价值只在于它准则普遍形式.而不在于任何质料;(3)义务就是由教重法则而来行动必然。这三务原理正是要从普通道德理性知识中过渡到哲学道德理性知识.从而为向下章即道德形而上学提升打下个基础。这三条原理其实已经暗示着道德形而上学至上原理即定言命令内在结构了.这就是义务概念中所包含主观准则、客观法则和由敬重而实现出来主客统必然三个环节,它们后来扩展为定言命令三个变形公式。当然.这三个环节真正意义单凭形式逻辑分析和停留于词句表层上看不出来,只有深入到康德思想深处才有可能真切地把握到。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义务 准则 敬重 定言命令
  • 简介:20129月18日,"第三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本次讲堂邀请了挪威卑尔根大学著名哲学家奎纳尔·希尔贝克(GunnarSkirbekk)教授做题为《多元现代个斯堪的纳维亚经验故事》演讲。

  • 标签: 斯堪的纳维亚 多元现代性 哲学分析 讲堂 故事 经验
  • 简介:近年来,西方思想界盛行股思潮,将民主视为个反历史概念,但对现代民主思想起源考察告诉我们,民主与历史观不可分割民主质疑反映了历史哲学中必然与自由之间深刻张力。民主制度的确立、主体施为无限开放以及历史与政治过程脱节背后,其实正隐含了未来观消遁。历史终结论古典历史哲学固有逻辑矛盾体现,但古典范式终结并不意味着其核心构成元素终结;新历史哲学范式只能这些元素重构,而对民主正确理解取决于种妥当未来观。

  • 标签: 历史哲学 未来观 民主
  • 简介:要真正理解自由,首先就要从自由与必然关系谈起。哲学史上不同解答都未能真正科学地解释自由,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懂得实践科学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概念引入后才真正认识了自由是必然认识与客观世界改造,并且真善关

  • 标签: 自由 必然 实践
  • 简介:自从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表达了对传统西方思辨哲学失望态度,消解了传统哲学问题后,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界弥漫着哲学危机论、终结论之类悲观情绪,寻找当代哲学出路成了现实而紧迫问题,拯救哲学危机努力使当代哲学走向了多元化场景。但这是种哲学转换、转向,作为种特殊思想方式,这种转向表明哲学不仅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而且寻找新出路中开拓发展,研究领域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研究空间也更加开阔更加自由了。实践理性转向和实践哲学繁荣,便是标志。与此同时出现生活哲学复兴,标示了重新回归实践和生活已是当代哲学发展重要趋势。生活哲学与哲学生活关系、生活与生活世界关系和生活哲学涵义与特征深入开展生活哲学研究三个具有前提基础问题。生活哲学必须面向生活世界本身,回归到生活实践之中,关注当下时代发展。

  • 标签: 当代哲学 发展路向 生活哲学
  • 简介:哈佛大学档案馆收藏有哈佛哲学系教授霍金(williamErnestHock—ing)与陆定、潘梓、金岳霖几则通信。这些通信揭示出,“双百”方针出台后,中国哲学界思想在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唯心主义宣传自由、唯心主义课程设置和唯心主义含义界定等问题,不仅在国内哲学界得到讨论,而且引起了些国外哲学家注意。从这些通信中可以看出,即使在意识形态对峙国际环境,哲学家之间跨国交流还是可以取得些共识——例如,霍金对于陆定所说“百家争鸣”原则持认可态度。霍金和潘梓、金岳霖就不同哲学立场之间达成互相理解可能保持开放态度。当然,双方书信交流中存在些隔阂.对于些哲学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理论探讨。虽然有这些不足,但他们通信开启了20世纪50代中关哲学家之间个民间交流渠道,这对于促进世界范围内哲学发展和世界和平有贡献

  • 标签: “双百”方针 唯心主义 哲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