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代表整体主义迪昂-蒯因论题通常被混同为非充分决定论题,或被当作非充分决定论题理论依据。然而,存在两种不同非充分决定论题:(1)“局部理论”非充分决定论题;(2)“全体科学”非充分决定论题。整体主义与“局部理论”非充分决定论题之间存在某种张力,仅仅与“全体科学”非充分决定论题逻辑相容。但整体主义不能保障“全体科学”非充分决定论题成立。此外,“全体科学”非充分决定论题本身是一个充满歧义、语义模糊论题;无论我们采取哪种意义上理解,它都使得我们在认识论上所知甚少。

  • 标签: 迪昂-蒯因论题 经验等价 全体科学 非充分决定
  • 简介:大数据技术持续发展与广泛应用将为社会带来彻底转变,大众生活不同层面将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大数据亦同时在挑战隐私权、知情同意权等固有道德概念适用性,并为社会带来新道德争议。由大数据技术发展及其应用所产生"互联状态"(theconditionofinterconnectedness)及其可能对道德责任带来根本转化(fundamentaltransformation)是未来大数据伦理重点;如"个人决定"及"知情同意"这两种行为,它们在大数据技术时代从"涉己行为"(selfregardingacts)转化成"涉他行为"(other-regardingacts),这一转变使它们成为一种新道德责任。

  • 标签: 大数据伦理 个人决定 知情同意 道德责任
  • 简介:在证据关系问题上,持非充分决定性观点者认为,数据不能完全决定假说评价。一部分哲学家认为,非充分决定性可以表达为多重经验等价不相容理论可能性问题,而反对者则将问题转换为诸如未被考虑替代物观点等,但他们都将问题看作是多重理论有效性。这种解释可被称为对非充分决定性问题整体论解释,但是这种解释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而通过对科学知识社会解释则能提供对非充分决定性问题一些解决方案。科学哲学家任务就是去理解,科学共同体如何运作从而最小化由非充分决定性带来对可靠性威胁,以及能以清楚表达规范方式发展我们科学认识论,这些规范可应用于该共同体实践。即使面对新形式非充分决定性,知识社会解释也有资源来完成这两项任务。

  • 标签: 证据关系 理论假说 科学知识 非充分决定性
  • 简介:哲学开端与哲学史开端不同,哲学史开端是学术史问题;追问哲学开端是追问哲学这门学问本身根据。开端与根据相关,是因为开端总是一种设定,它规定着一门学问对象、方法等。哲学没有特定对象,其方法也不定于一格,这不是说哲学本身没有设定,而是哲学在其开端处设定是最少。作为常常为其他学科提供设定哲学,其自身设定又必须是最可靠。对自身根据追问是哲学这门学问尊严。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发展历史就是从其各自传统出发对自身根据不断挖掘历史。哲学最终根据是唯一,中西哲学在这里会面。哲学就是一再从生活各种角度追问其最终根据,又将这个最终根据作为开端贯彻到生活中活动。

  • 标签: 哲学的开端 中西哲学比较 生活
  • 简介:在汉语中,"机"是一个关联很广,含义丰富字,很多重要词汇都与它有关,如生机、危机、机遇、机器、机制、机体等。关于"机"哲学思考,可以引发很多理论问题,从中获得一种融贯性深入理解。一、关于"机"本身"机"繁体字是"機",来源于"幾"。按照《说文解字》解读,"幾"意思是"微也,殆也"。它由两个"幺"字和一个"戍"字合成,"幺"本意是幼小儿童,"戍"本意是"兵守"。用两个小孩子把守城池,显然是非常危险事情。这种预示危险征兆称为"幾",引申为各种事物变化萌芽。①对"幾"探究可以见微而知著,及时防范

  • 标签: 学思 《说文解字》 事物变化 融贯性 繁体字 本意
  • 简介:俞宣孟(以下简称“俞”):你是国际上少数几位从事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并且也取得相当成就学者之一,我们交流一下各自研究体会,机会难得。听说前几天你到社科院哲学所去讲学。你谈题目是什么?我们能不能从这里谈起?

  • 标签: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对话 哲学所 社科院 讲学
  • 简介:何朝安(以下简称“何”):老师,两次听您讲授“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课程,感觉您对整个分析哲学有自己独到理解,我们学生很受启发。很荣幸借《哲学分析》约稿机会,让我与您进行一次对话。为此,我认真查阅了我听课笔记,也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

  • 标签: 分析哲学 对话 语言哲学 哲学分析 听课笔记 “何”
  • 简介:朗基诺文章《重新认识证据和不完全决定性》成功地展示了建立在证据相关性上对不完全决定解释(UER)重要性,而这种解释要求我们在理解科学客观性时引入对科学实践中社会性维度考虑。这篇文章基本进路是正确,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地方。一方面,建立在经验等值性上对不充分性传统解释(UEE),并不一定要为科学实在论进行辩护。另一方面,朗基诺对社会性维度理解似乎过于狭隘,也过于乐观。

  • 标签: 海伦·朗基诺 不完全决定性 经验等值性 证据相关性 科学实践中的社会性维度
  • 简介:哲学是时代精神精华;如果说目前哲学在青年那里不受欢迎,也得不到社会重视,那么问题主要是哲学不能反映时代要求。哲学自身问题在于它由反思批判活动逐渐蜕变为单纯知识记忆,从而使哲学变成了非哲学。进行哲学教育改革,就应该提倡以哲学方式进行哲学教育。

  • 标签: 哲学教育 教育改革 哲学话语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系
  • 简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在经验内容上关注构成证据相关性基础,它通过共同体批评性互动来建构一种动态而可靠语境及其规范。朗基诺指出理性和社会二分是对知识概念误解导致,而批判语境经验主义规范来自科学自身形象。与认知科学中生成主义进路比较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主要思考科学探究过程,它关乎作为公共知识科学。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和实践实在论都拒绝上帝之眼可能,但在形而上学和规范性问题上两者依然存在差别。

  • 标签: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 规范 互动
  • 简介:朗基诺“批判情境经验主义”(CCE)是介于科学社会研究(SSS)与科学哲学研究第三条道路。首先,理性—社会二分法对SSS是不公平,它来自科学哲学。该二分法以及规范认识论观念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康德对事实问题与权利问题区分。规范认识论研究对象是科学理念,而SSS对象则是科学实践。情境经验主义与SSS具有高度相似性,而朗吉诺试图通过“批判”来规避后者相对主义。但是,SSS并非知识相对主义,它将科学理解为“某处之见”,规范性是不必要

  • 标签: 批判的情境经验主义 朗吉诺 科学的社会研究 规范性
  • 简介:摹状词和名称指称功能是密切相关,并且对语境有着严重依赖性。语境分为世界语境、认同语境和交流语境。在世界语境中,摹状词和名称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谓功能。在认同语境中,一个名称通过开放簇摹状词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示功能。指谓和指示统称为“指称”,指称是主词功能。在交流语境中。摹状词和名称一般是直接指称对象,因而具有指示功能;但在两种特殊情况下具有归属功能,而归属功能本质上是谓词功能。开放簇摹状词不具有描述功能,而是展开为因果历史链条,为名称直接指称对象提供一个具体动态语境即认同语境。世界语境则是较为抽象静态语境。交流语境在本质是一种实指语境。相对于不同语境,名称和摹状词分别体现出不同功能。

  • 标签: 名称 摹状词 指称 因果历史链条 语境
  • 简介:由互联网深度应用而产生虚拟世界及相关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前沿性问题,更是近年来哲学界反思热点问题。2010年7月29日我刊特约编辑计海庆就相关问题对中山大学哲学系翟振明教授,就虚拟世界扩展伦理问题进行了访谈。翟教授一直以来致力于伦理形上学和"虚拟实在"形上学研究,分别在美国出版了TheRad-icalChoiceandMoralTheory(《本底选择与道德理论》)和GetReal:AphilosophicalAdven-tureinVirtualReality(《有无之间-虚拟实在哲学探险》)两本专著。翟教授表示,关于虚拟世界扩展伦理思考,则是综合了两个领域中前沿性问题后研究规划,同时这也将是新成立中山大学虚拟世界研究中心重要研究任务之一。

  • 标签: 虚拟世界 伦理问题 教授 社会发展进程 中山大学 虚拟实在
  • 简介:自从西学东渐、西方传统逻辑传人中国以来,中国学术界一直存在中国古代有无逻辑疑问。随着中国逻辑史研究全面深入地展开,中国古代无逻辑声音也同时放大。近年来,程仲棠教授相继发文最后集结成书《“中国古代逻辑学”解构》,

  • 标签: 中国学术界 逻辑史研究 教授 西学东渐 传统逻辑 古代
  • 简介:一2017年6月29日—30日,在美国密歇根州州立大河谷大学召开了以讨论interality为主题学术会议。Interality这个词词典上还查不到,根据构词法,词干"inter-"意为"之间"加上后缀"-ality",那么interality就是关于具有"之间"性质东西,汉语译为"间性"。会标表明,这次会议是关于"间性"第一届国际研讨会,看样子今后还要继续研讨下去。事实上,北美近年已经有杂志就这个问题出过专辑,另外还有专门论集出版。

  • 标签: 哲学 国际研讨会 学术会议 密歇根州 构词法
  • 简介:当代社会凝聚力正面临来自从地方到全球不同层次上多种方式挑战,尽管远非经济伦理学能解决,但作为一种三层次研究方法,经济伦理学应该而且能够作出尽管有限但是重要贡献。首先,将企业和经济目的解释为财富创造,定义财富是私人财富与公共财富结合,包括自然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并且特别强调,公共财富创造意味着需要不同于市场机制和不同于利己主义动机。其次,需要讨论凝聚社会不同方案:开明利己主义、新博弈论方案和天主教社会教义倡导共同善概念。最后,提出经济伦理学关于加强社会凝聚力的如下观点:(1)聚焦企业和经济创造自然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目的;(2)倡导通过伦理审查公共产品;(3)保障作为公共产品概念来理解的人权。

  • 标签: 经济伦理 资本(自然的、经济的、人力的、社会的) 人权 市场机制的潜力和局限 利己与利他动机 公共产品
  • 简介:信息本体论是邬焜信息哲学体系基石,也是其用来判断信息哲学带来哲学"革命性"转向最终依据。由于哲学"教科书体系"及日丹诺夫哲学史观念长期影响,包括邬焜在内众多学者往往把"本体论"误认为是关于世界存在"本原论",把西方哲学史简单化、公式化地曲解为物质—精神二元结构演变史。通过对西方本体论传统基本观念梳理,并以此为基准来对邬焜信息本体论进行较为深入讨论,可以发现,它不是严格意义本体论,而是响应信息时代精神自然哲学。以自然主义哲学取代其信息本体论,邬焜信息哲学体系仍然能够成立。

  • 标签: 邬焜 西方本体论 信息本体论 哲学革命
  • 简介:在春秋综合研究院大力支持下,2012年12月4日,“第四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本次讲堂特邀加拿大国家技术哲学讲席教授、西蒙·弗雷泽大学教授安德鲁·芬伯格(AndrewFeenberg)主讲,报告题目为《技术社会中行动能力与公民权》。报告会由《哲学分析》常务副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助理成素梅研究员主持,哲学所副所长何锡蓉研究员点评。本综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讲人报告内容.第二部分是讨论与点评。

  • 标签: 哲学分析 行动能力 技术社会 公民权 讲堂 综述
  • 简介:孔子儒学关于"命"哲学反思,可以从义命分立、性命对扬与义命合一三个课题来探讨。首先,命是气质之命,命呈现命限限制性原理,因此有所谓"义命分立"。其次,命限也同时是义理之性实践条件与凭借,所以也是表现原理,因此有所谓"性命对扬"。最后,通过"性命对扬"长久实践,领略到"天命"(性体命令,天道性命之命),例如《诗经》所说"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在此一生生仁体天命中,达到所谓"义命合一",在"义命合一"之中,可以用圆善方式解答康德哲学之中"德福一致"问题。劳思光阐明"义命分立",但是局限在主体性哲学,不能接纳孔子儒学"天命"具有性体命令、天道性命之命之义。牟宗三在其著作中则散列论述了"义命分立"、"性命对扬"、"义命合一"问题,但是对于这三个课题构成逐步发展环节及其整体性,他并没有加以足够厘清与通盘整理。在孔子儒学与康德、海德格尔哲学跨文化对话脉络之中,来展开"义命分立"、"性命对扬"、"义命合一"三个环节,也可以从中领略中国哲学对于自由意志、命运与决定论、最高善(圆善)、德福一致、开放式的人文主义等哲学问题响应。

  • 标签: 义命分立 性命对扬 义命合一 孔子 康德 海德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