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4 个结果
  • 简介:急性脑血管的合并症是影响患者存活与否及后遗残缺程度的重要因素,肺部合并症尤其重要。故积极有效地预防及护理和治疗肺部合并症是降低急性脑血管病死率、提高急性脑血管救治成功率的关键手段之一。本文讨论了肺部合并症-肺炎、肺水肿的致病因素,总结了预防、护理及治疗肺部合并症的措施,从而更好地降低急性脑血管病死率。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治疗 护理
  • 作者: 王东宋贺张金峰屈浙李建华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16-01-11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16年第1期
  • 机构:[摘要]目的对脑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对在预测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研究脑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和为脑血管病患者确定治疗方式中脑血管造影中脑血管形态学的重要作用进行讨论。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2月—2015年7月收治的120例确诊为脑血管病变并且实施心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脑血管病变的造影表现进行观察。对脑血管病变的发展机制、临床治疗方式与脑血管病变血管形态学特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A1优势征在前交通动脉瘤组中共计有25例,在非前交通动脉瘤组中共计有3例,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动静脉畸形组中,相对于多支引流静脉而言,单支引流静脉具有明显升高的出血率,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供血动脉数、双支供血动脉数、单支供血动脉数三组之间在出血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导致发生前交通动脉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危因素就是A1优势征。相对于脑动静脉畸形多支引流静脉而言,单支引流静脉具有明显要高的出血率,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影响因素并不包括供血动脉的数目。利用后交通动脉或前交通动脉的侧支,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或者狭窄的患者可以实现血流代偿;利用后交通动脉的侧支,双侧颈内动脉闭塞或者狭窄的患者可以实现血流代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血管炎患者脑血管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系统性血管炎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有脑血管组9例,占28.13%,无脑血管组23例,占71.88%。两组病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的体温、头痛率、晕倒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的白细胞、血小板、ESR、CRP、凝血因子VⅢ活性、凝血因子IX活性、纤维蛋白原、γ-球蛋白、IgG(g/L)、IgA(g/L)、IgM(g/L)、C3(g/L)、C4(g/L)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两组的蛋白定量、细胞数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免疫抑制剂应用例数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泼尼松用量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对系统性血管炎的白细胞、血小板、ESR、CRP、凝血因子VⅢ活性、凝血因子IX活性、纤维蛋白原、γ-球蛋白、IgG(g/L)、IgA(g/L)、IgM(g/L)、C3(g/L)、C4(g/L)指标进行严密观察。

  • 标签: 系统性血管炎 脑血管病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62例脑血管患者的护理,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62例患者中,治愈40例,好转18例,无变化2例,死亡2例。结论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有助于疾病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脑血管病 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64例,采取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患者均随访12个月,观察和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12个月的病变血管收缩期峰流速(Vs),以及治疗后3个月、12个月时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介入组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以及椎动脉收缩期峰流速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变血管血供,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管内介入 溶栓
  • 简介:摘要远隔缺血适应是通过对某一器官或组织进行反复、短暂的缺血刺激,使得该器官或组织以外的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对缺血的适应,进而提高其对缺血损伤的耐受能力,该方法具有便捷无创、经济实用、不良反应少、易于普及等优点。近年来,远隔缺血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中的应用不断增多。本共识是结合我国脑血管防治特点,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围绕远隔缺血适应的概念和分型、作用机制、临床实施方法、适用人群、禁忌证及治疗前评估、未来研究和应用建议等临床常见问题制定,旨在引起广大神经科医生重视,以期为我国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规范化防治和管理提供指导性建议。

  • 标签: 脑梗死 颅内动脉硬化 颈动脉狭窄 远隔缺血适应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脑血管中脑心综合征临床特点。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64例,采取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患者均随访12个月,观察和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12个月的病变血管收缩期峰流速(Vs),以及治疗后3个月、12个月时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介入组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以及椎动脉收缩期峰流速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变血管血供,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管内介入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脑血管合并血管狭窄患者中的疗效,为治疗脑血管合并血管狭窄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在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4月收治的脑血管合并血管狭窄患者临床资料4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41例脑血管合并血管狭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术前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41例患者行45处支架置入术,成功置入42枚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3.33%(42/45);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前41例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为(52.36±12.22)分,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为(95.33±5.54)分,术前与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1例脑血管合并血管狭窄患者在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有36例患者的脑缺血症状未出现,1例患者术后死亡,4例患者临床症状无显著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脑血管合并血管狭窄患者中的安全性比较高,长期临床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脑血管病 合并血管狭窄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硝酸盐经外源摄入后,在体内可以转化为亚硝酸盐,最终通过多种途径形成细胞生物学上经典的信号分子一氧化氮(NO)。近年来NO已被发现参与、介导体内诸多复杂的生理和病理生理反应,同时其在不同来源、不同含量、不同作用对象和通路途径中可发挥保护、损伤等不同作用。而脑血管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等特点,目前已知硝酸盐代谢和NO在脑血管发生发展通路上参与多种调节和调控。通过对硝酸盐代谢在脑血管中的复杂调控进行阐述,讨论硝酸盐代谢与脑血管发病机制、并发症、预后等相关内容,为未来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 标签: 脑血管病 硝酸盐 亚硝酸盐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成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药学作用机理。方法选取2012年11月到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共60例,随机分组后分别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按照常规模式进行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辛伐他汀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后,短期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为(5.31±1.68)d,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共5例(16.7%)患者的长远疗效欠佳;对照组的短期治疗总有效率为76.7%,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则为(9.74±2.41)d,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长远疗效较差的患者数量为11例(36.7%)。观察组患者的短期疗效及长远效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短期治疗效果和长远疗效,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答复提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缺血性脑血管属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趋明显,其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社会调研结果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病人群呈现出年轻化趋势[1]。如何对缺血性脑血管进行有效防治,是临床医务人员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我院于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对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采取药物联合治疗,患者的短程治疗效果及长远疗效均较佳。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