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2 个结果
  • 简介:微塑料一般指直径小于5mm的微小型塑料颗粒或碎片,海洋中常见的微塑料类型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由于形状、颜色多变,分子量大,结构稳定,粒径范围与浮游植物相近,海洋中的微塑料很容易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其他海洋动物等产生影响。微塑料还可以为病毒、细菌提供附着载体,影响浮游植物分布,进入海洋生物消化道或进一步转移到组织中对机体产生毒性效应,甚至通过捕食作用沿食物链传递,对高等动物及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此外,微塑料可以作为海水中痕量化学物质的吸附载体,对生物产生联合毒性。根据目前对微塑料的研究进展情况,未来应加强对海洋微塑料分离、鉴定技术的研发以及海洋微塑料的生物毒性效应和生物传递效应机制等问题的研究。

  • 标签: 微塑料 海洋环境 生物毒性 生物传递 联合毒性
  • 简介:采用不同基质配方穴盘,研究其对辣椒育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优质田园土、炭化谷壳、鸡粪为原料的混合基质育苗最好,适合穴盘育苗,辣椒成苗率最高,40孔的穴盘比较适合辣椒育苗.表3,参7.

  • 标签: 基质配方 穴盘 辣椒育苗 影响
  • 简介:化学品污染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为实现可持续的化学品管理,需定量评价产品生命周期内由化学品排放造成的生态影响。然而,当前的化学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往往指向零碎的危害性或毒性终点,未能综合出整体性指标来定量表征生态系统所承受的损害,亦不能衡量人类活动排放的化学品总量与环境承载容量的相对大小。作为环境足迹一员,化学品足迹继承了"足迹"指标的特点,可定量表征生态系统受化学品影响的程度,并结合生态阈值及环境承载容量,有助于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可持续性的影响,有望成为公众、企业、决策者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本文概述了化学品足迹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历程,介绍了现有的化学品足迹计算方法及其应用于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案例研究,讨论了化学品足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化学品足迹 环境足迹 承载容量 环境可持续性 风险评价
  • 简介:为了研究土壤沉积物中凝聚型有机碳(碳黑、干酪根)的含量及其对多环芳烃(PAHs)分布提取的影响,分别用三氟醋酸(TFA)和在375℃下通氧燃烧的方法从珠江三角洲2个污染土壤5个河口沉积物样品中提取酸非水解有机碳(NHC)碳黑(BC);用索氏抽提法不同溶剂的加速溶剂萃取法(包括连续加速萃取法ASESum标准溶剂萃取法ASESTD)抽提土壤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并在不同温度梯度(25℃到150℃)下用水为溶剂加速溶剂萃取其水溶态.结果表明,1)NHC是珠江三角洲土壤沉积物中总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NHC碳明显高于BC碳。NHCBC分别占土壤沉积物中有机碳的25.6%~73.8%4.64%~17.3%.2)3种有机溶剂(丙酮、甲苯1、甲苯2)连续抽提的PAHs含量是索氏抽提的2.11倍;5种ASE方法(丙酮、甲苯1、甲苯2、ASESum、ASESTD)提取的PAHs含量与NHC含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且比PAHs含量与BC或无定型有机碳(AOC)含量的相关性更明显.3)在不同温度梯度下水溶态PAHs浓度符合Van’tHoff方程.研究说明除了BC外,非水解有机碳对土壤沉积物中PAHs的分布提取具有重要影响

  • 标签: 非水解有机碳 碳黑 多环芳烃 加速溶剂提取 土壤 沉积物
  • 简介:为探讨截干施肥对檀香紫檀(Pterocarpussantalinus)、大果紫檀(P.macrocarpus)囊状紫檀(P.marsupium)的促萌条影响,设置4种截干高度(30cm、50cm、70cm90cm)3种施肥方式(复合肥、尿素复合肥+尿素)对其促萌芽条生长表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截干高度的萌芽条数量为7.4个/株-19.0个/株,芽长为26.8cm-48.7cm;3种施肥方式的萌芽条数量为8.6个/株-19.6个/株,对照组15.4个/株,芽长为26.6cm-51.6cm,对照组41.6cm.结果表明截干高度对3种紫檀属树种萌芽条数量具有显著影响,截干高度越高,萌芽条数量越多,但截干高度对其芽长未达到显著性;施肥对萌芽条数量芽长均无显著影响,但施用肥料一定程度可促进芽长增加.

  • 标签: 促萌 截干 施肥 紫檀属
  • 简介:研究了塑料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存活、生长免疫的影响.96h急性毒性实验表明,在助溶剂Tween20的安全浓度范围内,随着DMP、DEP、DBPDOP水平的升高,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呈下降趋势,24h、48h、72h96h的LC50分别为40.33、35.29、25.48、19.14mg·L-1,30.52、23.45、16.96、15.38mg·L-1,7.51、6.97、6.57、6.06mg·L-16.85、5.87、5.01、4.47mg·L-1;DMP、DEP、DBPDOP对凡纳滨对虾的安全浓度随塑料增塑剂碳链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分别为8.11、4.15、1.801.29mg·L-1.90d慢性毒性实验表明,凡纳滨对虾存活率、特定生长率、血清蛋白含量、血清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以对照组0.0400mg·L-1助溶剂Tween20处理组最高,而且显著高于1/100倍DMP、DEP、DBPDOP安全浓度处理组(p〈0.05).

  • 标签: 凡纳滨对虾 塑料增塑剂 存活 生长 免疫
  • 简介:为研究大豆肽对湘黄鸡生产性能、肉品质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择1日龄湘黄鸡24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分别饲喂A组(对照组,不添加大豆肽)、B组(大豆肽:0.4%)、C组(大豆肽:0.8%)、D组(大豆肽:1.2%)饲料,实验期为42d.结果表明,添加大豆肽可以提高湘黄鸡的日增重,降低料肉比,其中B组c组增重较佳,育雏结束时,平均体重分别为350.06g349.00g,显著高于A组D组,料肉比C组最低,为2.49,显著低于A组D组;添加大豆肽可以提高湘黄鸡的屠宰率、全净膛率胸肌率,其中c组D组较高,显著高于A组B组;添加大豆肽可降低胸肌肌肉的滴水损失.滴水损失为C组〈B组〈D组〈A组;添加适量的大豆肽可提高湘黄鸡育雏期的经济效益,其中B组利润最高,为5.62元/只.综合生产性性、肉品质经济效益,本试验条件下大豆肽的适宜添加量为0.4%.表5,参14.

  • 标签: 大豆肽 湘黄鸡 育雏期 生产性能 肉品质 经济效益
  • 简介:以斑马鱼(Brachydaniorerio)作为受试生物,分析不同暴露浓度、不同暴露时间三苯基锡(TPT)、五氯酚(PCP)对斑马鱼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在0,1.05,2.09,4.18,6.27,8.36μg.L-1的TPT0,5.01,10.02,20.04,40.08,80.16μg.L-1的PCP暴露下,反应时间分别为1d7d,分别对斑马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影响,初步探讨了TPTPCP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以期及时发现并排除TPTPCP污染提供数据支持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斑马鱼体内酶活性受暴露浓度暴露时间的影响,TPTPCP分别对SOD、CAT、AChE影响趋势基本一致,差异显著(暴露组与对照组均显著差异,p〈0.05)。SOD、CATAChE活性变化可以成为TPT、PCP污染胁迫的敏感指标。

  • 标签: 斑马鱼 三苯基锡 五氯酚 SOD CAT ACHE
  • 简介:地表监测数据表明,我国近地层O3污染日趋严重,已对水稻冬小麦的生长造成严重威胁。为评估O3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风险,综合已有剂量反应实验结果,对我国南北五个地区(北京、定兴、江都、嘉兴、东莞)水稻冬小麦的O3敏感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随着实验地区实验品种的变化,两种作物的O3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水稻对O3的敏感程度由北到南逐渐增加;(2)两种作物的产量均随O3剂量的增加而降低,且冬小麦的减产程度高于水稻;(3)基于FACE实验得到的作物O3敏感性高于基于OTC实验的研究结果。利用上述研究得到的O3剂量反应方程O3浓度预测数据,对未来我国水稻冬小麦的产量损失进行了评估。预计到2020年,我国五个主要作物产地水稻冬小麦的产量损失范围分别为3.2~28.8%7.8~36.9%。上述结果表明,O3污染已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造成巨大威胁,且作物品种间存在明显的O3抗性差异,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O3浓度的上升,同时,需要利用更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O3抗性品种的选育,这对降低O3的农业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臭氧 水稻 冬小麦 开顶箱 产量
  • 简介:为探索出复合肥与尿素对油麦菜幼苗生长的最佳施肥配比,以油麦菜为试验材料,使用纯椰糠栽培的田间试验,通过测量油麦菜幼苗的株高、株幅、叶片数、鲜重、干重可溶性固形物来研究复合肥尿素不同配比施肥对油麦菜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幼苗浇清水单施复合肥,植株矮小,生长缓慢,(2)幼苗在复合肥与尿素混施下生长良好,其中复合肥与尿素比例为2∶3时,幼苗各项生长指标均优于其他比例,(3)幼苗在单施尿素时,生长指标高于浇清水单施复合肥的处理,低于复合肥尿素混施处理,(4)幼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单施复合肥浇清水处理下,显著低于单施尿素混施肥料处理,其中单施尿素混施肥料处理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著差异.

  • 标签: 油麦菜 复合肥 尿素 施肥配比 生长指标
  • 简介:为了揭示不同浓度苯并芘(BaP)及滴滴涕(DDT)对海洋贝类胚胎的生态毒理效应,将翡翠贻贝(Pernaviridis)胚胎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BaP及DDT中,检测暴露24h48h后,BaPDDT对翡翠贻贝胚胎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并利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指数对苯并芘及DDT对翡翠贻贝胚胎的综合毒理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BaPDDT胁迫显著影响翡翠贻贝胚胎抗氧化酶(SOD、GPx)非特异性免疫酶(ACP、AKP)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暴露浓度的升高,胚胎SOD、AKP的活性呈现先抑制后诱导的趋势。DDTBaP对ACP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其中BaP对ACP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制,后恢复,而DDT对翡翠贻贝胚胎ACP的活性影响不显著。IBR分析表明,在胁迫早期随着污染物浓度的升高,RIB值逐渐增大,随着染毒时间延长,处理组RIB值均减小,总体来说,DDT的RIB值比BaP的RIB值大,表明DDT的胚胎毒性较强。通过探究翡翠贻贝胚胎重要酶应答BaPDDT胁迫的毒理生化响应,评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海洋贝类的毒理效应,为敏感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打下一定的基础,且为海洋环境的污染早期预警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标签: 苯并芘 滴滴涕 翡翠贻贝 胚胎毒性 酶活性 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
  • 简介:红霉素是一种常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对多刺裸腹溞连续世代生活史参数的影响尚不得而知。本文以连续3个世代的多刺裸腹溞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0.02、0.2、2、20、2002000μg·L^-1)的红霉素对其平均寿命、首次生殖年龄、生殖窝数、窝卵数总后代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红霉素浓度对多刺裸腹溞的平均寿命、首次生殖年龄、生殖窝数、窝卵数总后代数的影响在多刺裸腹溞世代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红霉素浓度对多刺裸腹溞F0代平均寿命的影响表现出"低(0.02μg·L^-1)促高(2-2000μg·L^-1)抑"的剂量-效应关系,暴露于20μg·L^-1红霉素溶液中的多刺裸腹溞F0代的生殖窝数显著减小了55.76%,但暴露于各浓度红霉素溶液中的多刺裸腹溞F1F2代的平均寿命生殖窝数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暴露于各浓度红霉素溶液中的多刺裸腹溞F0代的首次生殖年龄也未出现显著性差异,但暴露于0.2、20-2000μg·L^-1红霉素溶液中的F1代的首次生殖年龄显著减小了4.90%-15.69%,暴露于0.2-2000μg·L^-1红霉素溶液中的F2代的首次生殖年龄显著减小了5.00%-16.00%;暴露于20200μg·L^-1红霉素溶液中的多刺裸腹溞F1代的窝卵数分别显著增加了28.87%10.18%,但暴露于各浓度红霉素溶液中的F0F2代的窝卵数未出现显著性差异;暴露于2-200μg·L^-1的红霉素溶液中的多刺裸腹溞F0代的总后代数显著减少了43.99%-62.21%,而暴露于20200μg·L^-1红霉素溶液中的F1代的总后代数分别增加28.56%37.17%,红霉素浓度对多刺裸腹溞总后代数的显著性影响在F2代中消失。本研究结果表明,多刺裸腹溞对不同剂量红霉素多代暴露表现出适应性或耐受性。

  • 标签: 抗生素 红霉素 多刺裸腹溞 连续世代 慢性毒性 平均寿命
  • 简介:为准确评价臭氧(O3)浓度升高对农作物的影响,运用田间原位开顶气室(open-topchamber,OTC)研究了高浓度O3对油菜光合作用、生物量产量的影响.实验包括3种O3水平,一种为经活性炭过滤的空气(CF),两种高浓度O3处理:经活性炭过滤后的空气加入恒定浓度为100nL·L^-1的O3(CF100);经活性炭过滤后的空气加入具有日变化特征,其平均浓度剂量与CF100相同的O3(CF100D).结果表明,CF100CF100D均能使油菜叶片膜透性H2O2自由基含量增加,光合色素含量光合速率(photosynthesisrate,Pn)降低,最终导致油菜生物量产量降低.与CF相比,CF100CF100D熏气下油菜单位面积产量分别降低3.7%18.6%.同时,实验还表明,CF100D对油菜的影响大于相同剂量的CF100.以上结果表明:1)高浓度的O3(CF100CF100D)能够破坏细胞膜系统,减少光合色素数量,降低光合速率,从而降低作物生物量产量;2)相同平均浓度剂量的高浓度O3,对油菜的影响因熏气方式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目前采用的O3,平均浓度O3,剂量指标不能准确评价O3,浓度升高对油菜的影响

  • 标签: 熏气方式 O3剂量 油菜 产量
  • 简介:采用开顶式气室模拟研究外源喷施亚精胺(Spd)EDU对O3胁迫下小麦生理指标变化的影响,测定的生理指标包括丙二醛含量(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过氧化物酶活性(POD)、过氧化氢酶活性(CAT)、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GSH)、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GR)、抗坏血酸含量(ASA)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APX)。结果表明,外源喷施SpdEDU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小麦叶片的SOD、POD、CAT、APXGR活性,降低MDAASA含量,提高GSH可溶性蛋白含量。当Spd的浓度为0.25、0.500.75mmol·L-1时,小麦叶片POD活性比对照处理提高90.0%~226.7%,CAT活性提高21.4%~40.6%,APX活性提高164.2%~191.0%,MDA含量降低9.7%~42.5%。喷施300mg·L-1EDU可导致小麦叶片POD、CATAPX活性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76.8%、27.4%128.1%,MDAASA含量降低,GSH含量提高25.6%。以上结果说明SpdEDU是2种比较有效的缓解小麦O3胁迫的抗氧化剂,可用来防护O3对小麦的毒害。

  • 标签: 臭氧 亚精胺 EDU 小麦 抗氧化系统
  • 简介:为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及其代谢产物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酯(mono-(2-ethylhexyl)phthalate,MEHP)对H295R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本实验将H295R细胞分别暴露于DEHP(0、1、10、100、1000μmol·L^-1)MEHP(0、1、10、100、1000μmol·L^-1)24h,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并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分析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中关键酶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000μmol·L^-1DEHPMEHP对H295R细胞染毒24h显著降低H295R细胞活力,所以本研究采用了较低的染毒浓度(0、1、10100μmol·L^-1)对H295R细胞染毒24h来评估DEHPMEHP对H295R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通路的影响。1、10100μmol·L^-1DEHP显著增加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的基因表达水平。10μmol·L^-1DEHP显著上调了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SD2)的基因表达水平。1、10100μmol·L^-1MEHP显著下调了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SD13β-HSD2)、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7β-HSD4、17α羟化酶/17,20裂解酶CYP17芳香酶CYP19a的基因表达水平。10100μmol·L-1MEHP染毒H295R24h显著下调了CYP21STAR的基因表达水平,然而,10100μmol·L^-1MEHP显著上调了CYP11B2的基因表达水平。100μmol·L^-1MEHP显著下调了17β-HSD1的基因表达水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DEHP、MEHP都可不同程度影响H295R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中关键基因的表达。MEHP可以通过抑制STAR基因的表达,从而将影响胆固醇在细胞内的转运;并能显著性抑制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中CYP17、CYP19a、3β-HSD1、3β-HSD2、17β-HSD1、17β-HSD4、CYP21基因的表达,最终将抑制H295R细胞中类固醇激素的合成。与DEHP相比,MEHP对H295R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较明显。

  • 标签: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 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基酯(MEHP) H295R 类固醇激素合成
  • 简介:为明确多效唑对蔓性千斤拔种子产量农艺性状的调节效应,对4种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CK:喷清水、T1:50mg/L、T2:100mg/L、T3:150mg/L)的蔓性千斤拔种子产量构成因子、主要农艺性状及相关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的多效唑对种子产量有显著的正效应,总体表现为T1>T2>CK>T3;不同浓度多效唑对主茎节数无显著影响,但对分枝数有明显促进作用;相关分析显示,株高、分枝数结荚高度与单株种子产量均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193、0.61300.8041;通径分析表明,各农艺性状对单株种子产量直接作用大小表现为:分枝数>结荚高度>株高>第一结荚节位>主茎节数,其中分枝数结荚高度均表现为正效应,对种子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0.36910.2722.

  • 标签: 多效唑 蔓性千斤拔 种子产量 农艺性状
  • 简介:浓度的IBA处理进行枣嫩枝扦插对比试验,探究插穗生根过程中韧皮部、叶尖叶基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IBA处理显著提高插穗生根率,其中处理浓度1500mg/L的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可达91.1%.插穗生根过程中,不定根的发生与韧皮部、叶尖叶基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消长紧密相关,可溶性糖的动态变化中,以韧皮部叶尖消长最为活跃,叶尖是叶片产生可溶性糖的主要场所,可溶性蛋白的动态变化中,叶尖叶基与韧皮部互助协同、平衡调控了不定根的发生生长.

  • 标签: 枣树 扦插 生根 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
  • 简介:采集大连城区大气中可吸入性细颗粒物(PM2.5),研究其对肺癌A549细胞迁移、黏附和侵袭力的影响,利用明胶酶谱法检测细胞分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利用Westernblot法测定A549细胞中转移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在无明显细胞毒性浓度下,PM2.5可增加A549细胞的迁移速率;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率增加;细胞侵袭实验结果表明PM2.5可增加A549细胞穿透基底膜的能力;用明胶酶谱法检测发现PM2.5可使A549细胞分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活性增强。转移相关蛋白——细胞钙粘蛋白-N(N-cadherin)的表达量升高,而钙粘蛋白-E(E-cadherin)的表达量下降,实验结果表明,PM2.5可增强A549细胞的侵袭性,大气中的可吸入性颗粒可能导致肺癌转移发生率增加。

  • 标签: PM2.5 肺癌细胞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体外实验
  • 简介:通过对1996~2005年渤海湾近岸海域海水镉、汞、铅石油烃浓度变化的分析,发现海水中镉浓度呈明显上升趋势,汞、铅石油烃则无明显变化趋势.加速生命试验法模型(AcceleratedLifeTestingmodel)的研究显示,1996~2005年渤海湾近岸海域海水镉、汞铅平均浓度均已超过其对渤海湾常见渔业资源生物的安全浓度.镉、汞、铅石油烃对生物的长期致死率鱼类分别为4.5%、16.3%、0.0%12.0%,甲壳类为0.4%、7.9%、0.3%6.6%,双壳类为10.5%、0.2%、0.2%2.3%.效应加模型(IndependenceActionmodel)的估算表明,在镉、汞、铅石油烃组成的复合污染条件下,渤海湾常见鱼类、甲壳类双壳类的长期死亡率分别为29.7%、14.6%12.9%,其种群增长率分别降低约6.4%、14.6%12.9%.与镉、汞、铅石油烃单种污染物暴露相比,其复合污染导致的渤海湾常见渔业资源生物种群(鱼类、甲壳类双壳类)增长率的降低更明显.因此,复合污染是导致渤海湾渔业资源衰退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重金属 石油烃 加速生命试验法 效应加和模型 长期死亡率 种群增长率
  • 简介:通过溶液培养试验,研究外源钙对两种价态锑[Sb(III)Sb(Ⅴ)]胁迫下水稻吸收积累锑钙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价态的Sb对水稻生长均有抑制作用,Sb(III)比Sb(Ⅴ)对水稻毒害更明显,施Ca可缓解Sb对水稻的毒害。Sb(III)Sb(Ⅴ)的添加对水稻根系茎叶吸收积累Ca影响不一致。当溶液中的Ca浓度为5.0mmol·L-1时,添加三价Sb1030μmol·L-1均可以显著地降低水稻茎叶中的Ca含量15.7%49.4%,但是添加Sb(Ⅴ)浓度为30μmol·L-1时,却分别提高水稻茎叶根系Ca含量26.2%50.4%。Ca的添加可以显著地降低水稻根系茎叶对两个价态Sb的吸收积累。在30μmol·L-1Sb(III)处理下,添加5.020mmol·L-1的Ca可导致水稻根系水稻茎叶Sb浓度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19.0%-79.4%42.6%-71.8%;在30μmol·L-1Sb(Ⅴ)处理下,添加5.020mmol·L-1的Ca可导致水稻根系水稻茎叶Sb浓度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34.3%-70.6%74.1%-84.6%。Ca的添加对Sb在水稻根系茎叶中的富集系数分配比率也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可以通过施用Ca肥来防治农田Sb污染,降低Sb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标签: 水稻 交互作用 毒害 富集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