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页岩储层具有影响因素多、孔渗关系复杂、非均质性强、评价难度大等特征,为了确定页岩储层评价参数权重的大小,以重庆南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页岩储层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总有机碳含量(TOC)、镜质体反射率(Ro)、有效厚度、孔隙度、脆性矿物含量和渗透率均是影响该区页岩储层质量的主要因素,其权重分别为0.2579,0.1331,0.1191,0.1496,0.1392和0.2011。通过对各参数进行模糊数学计算得到页岩储层的综合评价因子为0.41~0.93,并以此为依据预测了南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的分布规律。

  • 标签: 页岩气 储层评价 灰色模糊 龙马溪组 南川地区
  • 简介:川北地区侏罗系页岩气成藏条件良好,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其页岩资源的勘探开发潜力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综合应用有机地球化学、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分析及常规氦气法测试、等温吸附测试等技术手段,对川北地区东岳庙段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岳庙段干酪根以Ⅲ型为主,有机质丰度较高,热演化程度适中;泥页岩矿物成分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黏土矿物主要由伊/蒙混层、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组成;泥页岩主要发育无机孔及裂缝,孔隙度平均为3.1%,渗透率平均为0.751mD,但大多小于0.1mD,孔隙度与渗透率总体呈正相关关系;泥页岩吸附能力较强,有利于页岩富集,但页岩较难被解析出。综合分析后认为,川北地区东岳庙段页岩气成藏条件良好,且页岩富集高产受控于沉积相、岩性组合及裂缝和隔离层三要素。

  • 标签: 页岩气 富集主控因素 东岳庙段 下侏罗统 川北地区
  • 简介:页岩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可为页岩储层质量评价提供基础参数,但是利用常规方法很难准确表征页岩的微米—纳米级孔隙结构。以四川盆地龙马溪组含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对比常用的氮气(N2)吸附法、高压压汞法、核磁共振法等页岩测试手段的原理及优缺点,提出利用低压氮气吸附法测得的累计孔径分布来拟合页岩核磁T2谱相对应的累计孔径分布,优化页岩核磁T2谱与孔径的转换系数C,进而应用核磁共振测试结果来表征页岩中不同尺度的孔隙分布。该方法可以弥补传统的低压氮气吸附与高压压汞联合表征方法的不足,因为高压压汞法测试可能会导致页岩破裂,产生大量微米级裂缝,这些微裂缝很难与天然微裂缝区分开。此外,核磁共振具有对岩样加工简单、人工破坏性小、测试不需外来压力等优点,因此推荐低压氮气吸附法与核磁共振法联合表征页岩的孔隙结构方法,它能科学、准确地表征页岩的孔喉分布。研究表明,龙马溪组页岩孔径分布曲线具有双峰或三峰特征,主要孔径为0.2~100.0nm,介孔和微孔占优势,孔隙体积百分比分别为67.75%和25.33%。最终明确了该区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方法。

  • 标签: 页岩 孔隙结构 低压氮气吸附 高压压汞 核磁共振 定量表征
  • 简介:四川盆地东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勘探已取得重大突破,其储层研究尤其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对四川盆地海相页岩的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岩心观察和岩石薄片鉴定的基础上,通过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对四川盆地东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有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区地层矿物成分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方解石、白云石及黄铁矿等的含量较低;干酪根类型以腐泥型(Ⅰ)为主、腐殖腐泥型(Ⅱ_1)次之;TOC质量分数为0.10%~8.67%,平均为1.49%,R_o为1.63%~2.81%,平均为2.18%;地球化学特征为富有机质和高—过成熟;储集空间类型可分为孔隙和裂缝两大类,其中粒间孔、有机质孔及构造缝为主要储集空间。四川盆地东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的发育受沉积环境、页岩脆性及有机质丰度与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页岩气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东部
  • 简介:随着"重庆涪陵"等国家级页岩示范区的建立,四川盆地东部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已成为目前中国页岩研究的重点目标之一,至今已取得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但关于页岩研究的基础——页岩岩相分类的方案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以川东地区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与钻井岩心的观察,结合岩石结构组分分析,利用石英含量、石英成因及纹层类型3种判别依据,对页岩岩相进行了划分,并根据川东地区WQ2井的含气量、有机碳含量及石英含量,对岩相与储层的关系进行了评价。研究区页岩岩相可划分为7种类型:贫硅纹层页岩岩相、中硅纹层页岩岩相、富硅纹层页岩岩相、贫硅无纹层页岩岩相、中硅无纹层页岩岩相、富硅无纹层页岩岩相及生物硅质成因页岩岩相,其中,中硅无纹层页岩岩相是川东地区最有利于页岩富集的岩相。

  • 标签: 页岩气 页岩岩相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川东地区
  • 简介: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和筇竹寺组页岩是同时期进行页岩勘探开发的2套重点层位,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筇竹寺组页岩勘探效果却不理想。利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野外露头资料、已钻页岩气井生产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海相页岩的地质特征,并分析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与筇竹寺组页岩的含气性差异及其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海相页岩最显著的特征为"高演化"和"强改造",这与北美海相页岩差异明显。统计大量页岩气井生产情况发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情况明显好于筇竹寺组页岩。筇竹寺组页岩压力系数较低,有机孔发育程度较差,相邻储层沥青分布广泛,这些都证实了桐湾期不整合面对筇竹寺组页岩含气性的破坏作用。震旦系顶桐湾期不整合面形成的排烃"通道"从生烃期开始的长期排烃,使层内残留烃量减少,是筇竹寺组页岩含气性较差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页岩含气性 不整合面 排烃作用 有机孔 五峰组—龙马溪组 筇竹寺组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志丹地区奥陶系岩溶古地貌的形态对区内水的分布具有控制作用。运用补偿厚度印模法(毛儿沟灰岩至本溪组底地层厚度)恢复了研究区奥陶系岩溶古地貌,其形态包括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及岩溶盆地等二级古地貌,并进一步识别出台地、浅洼、残丘、沟槽及洼地等三级古地貌。整体上,乌审旗—吴起一带属于岩溶高地,乌审旗东侧—靖边—志丹一带属于岩溶斜坡,横山—安塞一带以东属于岩溶盆地。通过典型藏剖面分析及古地貌与水分布的叠合,发现研究区的水主要分布于岩溶高地,主要分布于岩溶陡坡或残丘部位。研究认为:岩溶高地虽具有良好的储集空间,但后期因盆地构造演化,水重新分异运移导致地层水较富集;岩溶斜坡处于岩溶高地与岩溶盆地的过渡区域,岩溶水排泄畅通,伴随强烈的膏溶作用,充填作用与胶结作用均不发育,从而形成良好的孔、洞、缝等储集空间,具有良好的天然富集条件;岩溶高地与岩溶斜坡的过渡带及残丘部位也均具有良好的天然富集条件。

  • 标签: 古地貌恢复 气水分布 印模法 马五41 奥陶系 乌审旗—志丹地区
  • 简介:莺歌海盆地在近年来的勘探中钻遇了异于常规地震响应特征的气层,通过研究含储层及盖层纵波速度的变化,分析了含储层新型地震响应特征产生的原因。相对于常规"两红夹一黑"含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上黑下红"及"上红下黑"新型含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丰富了该盆地气藏组合地震响应特征,为下一步寻找有利目标拓宽了思路。另外,测井岩石物理分析发现,储层相对于盖层不同的纵波速度及横波速度其曲线形态与储层顶界AVO类型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在叠前AVO研究中可直接根据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及波阻抗的曲线形态大致判断储层的AVO类型。

  • 标签: 波阻抗 地震响应特征 AVO类型 纵波速度 横波速度 模型正演
  • 简介:天然水合物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对其进行注热开采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开采方法。以某冻土区天然水合物拟开采矿区为例,在水合物分解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有限体积法的天然水合物分解热力学模型,并对天然水合物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注水速度的增加,天然水合物的高温区域逐渐增大,且分解速度加快;随着孔隙度的逐渐增大,天然水合物高温区域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随着注水温度的增加,天然水合物高温区域的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但作用在天然水合物表面的温度随着注水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对该矿区进行注热开采时,当注水速度为6m/s、注水温度为80℃时,天然水合物的分解速度最快,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该结论可为注热开采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天然气水合物 有限体积法 注水速度 水温 孔隙度